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受他的语文老师影响,就阅读唐代文人和高官韩愈的书《韩昌黎集》。他的读书笔记显示,毛泽东对其中多篇文章做了细致的摘录、注释和评点。这些文章包括《谏臣论》《感二鸟赋》等名作,也有《改葬服议》《省试学生代斋郎议》等艰涩难懂、不大有名的学术论文。毛泽东曾经写道,古人编辑韩愈文集,“因以流传,厥功伟哉。”这是对编书人和韩愈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会见埃德加·斯诺时回忆他的学生时代说: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老师……他嘲笑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措词。所以……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
韩愈最有名的文章,大概是《师说》。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阐述了韩愈对于“师道”和“从师学习”问题的看法。文章提倡尊师重道,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从师的风气,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精神的推崇。
在韩愈生活的唐代中期,士人之间流行轻视拜师学艺的现象。许多知识分子认为自己已经博学多才,不愿意拜别人为师,甚至轻视教师这一职业。韩愈对此深感忧虑,认为这种风气将导致社会学风的衰落和人才的减少,于是写下了《师说》来阐明自己对从师学习的看法。文章主要论述了“师”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不应耻于拜师求学。韩愈指出,古之圣贤之所以成就非凡,正是因为他们虚心向他人请教。他强调,一个人不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只要在学问或技艺上有所不足,就应当向有学识的人虚心请教。我在初中语文课上学过韩愈的《师说》,其中几个流传很广,让人朗朗上口的名句至今还能背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有人把《师说》全文谱曲,请观赏女声独唱《师说》。
附录:《师说》的全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请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贴主:Weiggg于2024_09_09 16:19:34编辑
贴主:Weiggg于2024_09_09 16:20:05编辑
喜欢Weiggg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Weiggg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