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4月1日凌晨,2架乌克兰军队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从乌克兰北部哈尔科夫州起飞,由南往北越过俄乌边境后保持不高于15米的树梢高度飞行,抵达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市郊的民用储油设施附近,使用机载的S8无控火箭弹对储油罐进行袭击,摧毁了8座单位容量2000升的储油罐,引发的大火照亮了别尔哥罗德市郊的夜空,之后,乌军直升机又超低空从容返回乌境内。虽然据俄方报道没有人员伤亡,但8个储油罐的损毁、消防力量的投入和储存油料的烧毁(虽然该处储油设施是民用,但笔者相信其油料完全可能用于供应俄军北方突击集群)相信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乌军突入本土偷袭得手,而整个过程中俄军防空系统毫无反应,这让一再宣称掌握绝对制空权的俄军情何以堪? ■俄塔斯社关于别尔哥罗德市储油设施遇袭事件的报道。Part 01漏网之鱼能翻江在我们的印象中,俄罗斯拥有相当完备的野战防空和本土防空系统,由近及远分别有2S6“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SA-11“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和S-300防空导弹系统,而且上述防空系统在配置形式上不仅根据射程远近进行层次递进,而且各层级之间的火力范围都会相互叠加,确保不留空隙,无缝衔接,从防御部署上可谓密不透风,那么这两架乌军直升机又是怎么穿透俄军的防空屏障,在成功实施攻击后又溜之大吉的呢?笔者就从军事角度分析一下乌军得手的原因。 ■SA-11“山毛榉”防空导弹,俄罗斯和乌克兰防空部队均装备该型导弹。乌军执行此次袭击任务的空中单位为2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尽管自开战以来屡遭打击,乌克兰的空中力量并未被完全摧毁。俄军自“特别军事行动”开展以来,使用“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匕首”超高声速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以及空降兵突击、特种作战等手段对乌克兰的指挥节点、机场、防空导弹阵地等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精确打击,声称完全摧毁了乌军的空中作战力量,俄军最新战报显示,已经击毁了乌军125架飞机和93架直升机以及408架无人机。尽管如此,乌军依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直升机,并有能力组织这种小规模空中袭扰作战。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直升机不像固定翼作战飞机那样需要依赖长长的跑道,只需面积较小的平整地面即可起降,而配套的油料、武器装备和维修保障设施也可以依托民用设施进行分散配置,隐蔽性强,完全可以在俄军的连番打击下幸存下来,待机而发。 ■乌克兰军队装备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Part 02天网恢恢有缝钻乌军此次袭击的目标和路线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策划的。位于别尔哥罗德市郊的储油设施距离俄乌边界仅35公里,如果米-24以33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飞行,在越过边界后只需六七分钟即可抵达攻击位置,极大压缩了俄军的预警时间。从目标的防护情况看,由于是民用储油设施,俄军并未对这里的安全给予太多关注,尽管此前有乌军使用弹道导弹越境袭击俄方目标的先例,但还从未有乌军飞机越境来袭的情况,加上俄军对于过去一个月对乌军空中力量的打击效果过于自信,对乌军飞机敢于主动攻击俄本土目标的决心估计不足,因此在油库周围未做针对性的防空部署,才让乌军有机可乘。此外,储油罐本身也属于易燃易爆目标,油罐外壁的材料和厚度仅是针对油料存储压力和极端气候条件而设定的,对于火箭弹攻击完全没有防御能力,可以被轻松破坏,从而缩短了作战时间,做到快进快出,不给俄军反击的机会。 ■从这幅地图上可知,遇袭油库距离俄乌边界非常近。此次乌军作战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从视频中可见,2架米-24以超低空突防实施袭击,飞行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几乎擦着屋顶和树梢飞掠而过,而超低空飞行的重要目的就是利用俄军防空雷达盲区隐蔽行踪。 ■4月1日袭击事件的视频截图,左侧为油库燃起大火,右侧为低飞的直升机。众所周知,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含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机产生电磁波,利用天线在很窄的角度内形成电磁波束发射出去,当波束遇到目标后会沿着目标轮廓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沿雷达所在方向返回后被接收机捕捉形成回波信号。由于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延长而逐渐衰减,加之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电磁噪声,必须经信号处理器进行放大、去噪,提取目标雷达特征信号,进而在显示器中显示出探测目标的方向、距离、高度、速度等信息。以机械式雷达为例,如果让天线以一定频率旋转,就能实现波束对周围空域的360度扫描;如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用计算机控制馈往阵列排布发射单元的电流相位角,可以改变电磁波束的扫描方向,从而在天线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全向探测,这就是相控阵雷达。 ■雷达盲区的形成示意图。由于电磁波沿直线传播,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在天线高度一定时,会在远离目标的低空区域会形成盲区,而且单座雷达的盲区高度会随着探测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另一方面,地表的树林和建筑物同样会反射雷达波束,从而产生很强烈的背景干扰,无形中扩大了雷达的探测盲区。乌军直升机在超低空飞行时可以利用上述因素为自己披上“隐身衣”,从而规避俄军防空系统的监测,这也是武装直升机被称为“树梢杀手”的原因。可以这么说,想用雷达对在建筑物和树林中机动的武装直升机进行预警和追踪实在是强人所难。如果发现不了目标,如果不能发现目标,就算再先进的防空导弹也不过是摆设而已,乌军这手超低空突防确实干得漂亮。 ■被火箭弹命中的储油罐在剧烈燃烧。Part 03飞降红场难复制此次袭击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联想到1987年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塞斯纳轻型飞机在红场降落的惊人事件,并且加以类比,以此说明无论以往的苏联,还是今日的俄罗斯,其本土防空体系都徒有其表,漏洞百出,笔者以为这两件事完全不具备可比性。鲁斯特驾机从赫尔辛基起飞,跨越芬兰湾进入苏联国境,先后途经塔林、谢利格尔湖、托尔若克市、莫斯科西北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最终降落在莫斯科圣母大教堂前的红场上,全程约900公里,飞行高度在500米到2000米之间,期间多次被苏军防空雷达发现,也被苏军战斗机拦截伴飞,但由于其驾驶的明显是民用飞机,未携带任何武器,很难判定威胁性质,而且当时苏联空军受到1983年误击韩国波音747客机导致269人遇难的空难事件影响,内部严令不得在明确目标带有军事目的之前实施开火攻击,加上空军训练、空管误判、空难搜寻、边防军人节活动等一系列偶然因素,最后才促成了鲁斯特的冒险成功。假如鲁斯特驾驶的是一架能够明显观察到军用性质的飞机,那么高度警觉的苏联防空系统会让他明白什么叫天罗地网。 ■1987年5月28日,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降落在莫斯科红场。除了大量的防空导弹外,苏军飞行员也不是善茬,他们对于来犯军机的应对手段一向以胆大妄为著称。在冷战时期,北约军机再嚣张也只能沿着苏联领空边缘打打擦边球,如果胆敢随意侵入领空绝对会遭到苏联防空力量的暴力驱赶。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军编号602号的P-3B型反潜巡逻机在巴伦支海面做常规侦察飞行,为了更准确地观察在海面航行的苏联舰队有意靠近,旋即被苏联警戒雷达发现,飞行员瓦西里・辛巴尔大尉驾驶苏-27战斗机前往驱离,他大胆地逼近挪威飞机,用左侧垂直尾翼将P-3B右外侧的发动机短舱直接开膛破肚,并打断了一片桨叶,让P-3B短时间内坠落3000米,险些坠海,最后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这次堪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撞击让西方人领略了苏俄飞行员的高超技巧和悍勇作风。 ■表现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的画作。如果一定要从航空战史上找到能与此次乌军偷袭进行类比的例子,笔者以为二战时期被称为“暗夜女巫”的苏军第588女子夜航轰炸机团更为合适。这个团的飞行员都是女性,装备波-2型双翼机,这是一款1928年设计的老式木质飞机,一般用作训练机和农用飞机,制造数量超过30000架,是迄今为止史上产量最多的木制双翼机。据说由于木制机身的雷达反射率低,可以变相获得隐身效果,波-2至今仍被朝鲜空军用于特种作战。由于速度缓慢、机身脆弱,载弹量少得可怜,波-2不适合在昼间执行作战任务,但它具备低噪音和滑翔能力好的优点,因此选择在夜间出动,在抵达预定目标前会关闭发动机,无声无息地滑翔到目标上空投弹。第588团的女飞行员们虽然不能造成太大的物质损失,却能以频繁的袭扰令德军心神不安、彻夜难眠,严重挫伤敌军士气,因此被德军诅咒为“暗夜女巫”。 ■第588女子夜航团的女飞行员,背后是她们的座机波-2。总之,此次乌军直升机袭击战术得当,大胆果决,充分利用了俄军的轻敌心理和防空漏洞,一击得手,还是值得钦佩的。
喜欢熠熠童心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