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彭德怀领导的第一野战军负责完全解放大西北,刘邓领导的第二野战军负责完全解放大西南,三野仍然留在华东战场,四野呢?负责解放中南各省,包括遥远的两广地区。第13兵团接到的任务是,组成西路迂回部队,从湖南贵州边沿着贵州广西边上,猛插广西西部,死死关上敌人从贵州逃往云南的大门。(林彪进入衡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林彪的两次命令被第13兵团给顶了回去,这是怎么回事呢?林彪仍然是四野大军的统帅,他坐镇湖南衡阳,指挥整个野战军。1949年的11月份,第13兵团机关正在湖南安江休整待命,突然接到了林彪从衡阳发来的电报。林彪命令,第13兵团准备全部搭乘汽车前进,由湖南安江直插贵州的富禄、榕江,而后再转向广西的河池,东兰、百色和龙州等地区,不让敌人逃到越南去。这是一个很有气魄的大迂回,大包抄,和毛主席围歼白崇禧集团解放中南地区的战略构想是一致的。可是拿到电报后,第13兵团的政委莫文骅心里却泛起了嘀咕。莫文骅是塔山名将,第四纵队的政委,后来升任第14兵团政委,和刘亚楼搭档。刘亚楼去当空军司令,第14兵团番号撤销了,莫文骅改任第13兵团政委,当时第13兵团的司令员是程子华。程子华是山西人,他和林彪一样,不了解贵州和广西一带的地形,可莫文骅是广西人,他是红七军的军部参谋,当年就是从百色地区,千里行军,一路杀到中央苏区的,对这一带的山川地形太熟悉了。 (程子华,莫文骅)到处是河流纵横,大山林立。别说一个兵团十万大军,就是一个师,一个团的机械化开进,都非常困难。道路不顺,一时间也找不到那么多汽车,汽油补给也是一个大难题。林彪大迂回的战略是好的,可是让第13兵团全部乘坐汽车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根本行不通的。鉴于这种情况,莫文骅和程子华等兵团首长商量,认真研究,然后给林彪发去了一封电报,说了他们的想法。不久,林彪发来电报,同意了程子华和莫文骅的意见,收回了让他们乘车迂回的命令。林彪的这个命令,被第13兵团顶了回去。哪里知道,正当程子华和莫文骅整装待发,准备前进的时候,林彪又发来一份电报,命令第13兵团司令部跟随第39军爬老岭山插到柳州去。这份命令又给程子华和莫文骅出了一个难题。简直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为什么呢?要爬老岭山,肯定是要步行的,第13兵团司令部是乘坐汽车的。要他们扔掉汽车,都去爬山,老岭山道路泥泞难走,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兵团司令部是整个兵团的指挥中枢,都去爬山,电台不能畅通,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势必影响指挥兵团各军,影响整个广西战役。 这份命令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再顶回去吗?程子华和莫文骅商量,已经顶了一次了,这一次不能再直接顶回去了,否则后果不妙。那该怎么办呢?以前有政委罗荣桓在,比较通情达理,可以和他沟通,可罗荣桓留在北京了。就在他们犯难之际,中央调第13兵团副司令员彭明治进京,准备出国担任驻波兰大使。办法有了,程子华和莫文骅就让彭明治转道衡阳,当面去向林彪反映意见。这种事情,当面说,比通过电报说,效果更好。彭明治到了衡阳四野总部,见到了林彪等首长,他据实陈述,据理力争,对林彪说:要么他们放弃兵团的指挥,全部步行跟随第39军前进,要么兵团组成一个车队,沿着安江——衡阳——桂林一线的公路前进,建立行进中的指挥所,在行军中及时有效指挥整个兵团。林彪听了彭明治的意见,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他们乘坐汽车沿公路前进的方案,不去爬山了。第13兵团第二次把林彪的命令给顶了回去。当然了,作为四野大军的统帅,林彪也是虚怀若谷,很能虚心听取下属的不同意见,及时修正野战军的命令。
喜欢熠熠童心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