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四维:历史未远去,危险正逼近
—《美国亚裔形象调查报告》为美籍华人敲响警钟
近期由亚裔美国人基金会(TAAF)发布的2025年美国亚裔形象调查报告(STAATUS Index)显示出令人不安的民意走向:近40%的受访美国人认为亚裔对其原籍国的忠诚度高于对美国的忠诚,该比例相比2021年(21%)几乎翻倍。美中地缘政治紧张正直接影响民众心态,强化了对亚裔群体的怀疑。同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担心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特别是在国家安全领域,这一比例表明相当多民众将华裔视作潜在的“内部威胁”。这种不信任也反映在历史问题上——仅有44%的美国人强烈同意二战期间对日裔美国人的强制拘禁是错误的。换言之,超过一半的民众未明确谴责当年对日裔的集中营政策,表现出对历史伤痛的淡漠。上述数据勾勒出一幅令人警醒的图景:在当前美国社会,对亚裔(特别是华裔)的忠诚度疑虑和不安认知显著上升。一系列民意指标——从质疑亚裔的国家忠诚,到将华裔贴上“安全隐患”的标签,再到对日裔遭遇的不公持冷漠态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危险临近的信号。这些趋势提醒我们,亚裔群体正面临一股暗流汹涌的偏见浪潮,其严重程度不容小觑。
地缘对抗与政治氛围催生新排华情绪
进入2024~2025年,美国国内的政治与舆论环境出现了对华人的不祥的迹象。首先,美国大选的政治操弄使对华强硬成为竞选共识。在党争舞台上,候选人们往往竞相展示“对中国强硬”的姿态,以迎合选民对外部挑战的担忧。然而这种竞选语言往往模糊了中国政府与华裔居民的界线,将“中国威胁”偷换成对在美华人的整体警惕。一些政客炮制的反华言论,不仅指向北京政权,更隐含影射在美华人社群的忠诚度,引发亚裔族群的紧张和焦虑。
其次,对华政策全面强硬化加剧了社会氛围的对立。过去几年里,美国从行政到立法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强硬举措:限制高科技对华出口、加强对中国留学生学者的审查、在国会成立“抗中委员会”高调宣示与北京对抗的决心……这些政策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理的国家安全考量,但同时也推高了社会对华裔群体的戒心。当官方话语反复渲染“中国渗透”的风险时,普通民众难免将这种警惕心迁怒到身边的华人邻居身上。这种情绪外溢效应,使得原本针对中国政府的强硬政策,在社会层面演变为针对亚裔个体的偏见。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当下美国针对中国的某些言行,往往“用一把大刷子将华人一并抹黑”,把对中国的愤怒投射到亚裔身上。这种将族裔与外国政府混为一谈的倾向,正是新一轮排外情绪的温床。
再次,近年来围绕TikTok等中资背景科技产品的安全争议,更凸显了这种对亚裔的不信任氛围。以TikTok为例,这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应用因其中国母公司背景,在美国政坛屡遭抨击。国会听证会上,对TikTok的讨论屡次伴随激烈的反华措辞。一些议员在质询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时,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其华裔身份的怀疑,将其个人与中国政府“绑架”在一起。有观察人士形容,这场关于封禁TikTok的辩论几乎被泛化成对华裔的不信任宣泄,其话语已被日益高涨的反亚裔修辞所毒化。事实上,针对TikTok的安全顾虑可以在技术层面理性讨论,但如今的舆论环境却充斥着偏见:“禁止TikTok”的呼声背后,往往裹挟着一种将亚裔视作“他者”的潜台词。当国会中出现蔑称、质疑华裔证人忠诚的场景时,亚裔群体不禁担忧,这是否意味着对其身份认同的整体怀疑正在制度化。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台海局势和国际冲突为国内排华情绪火上浇油。随着中美在台湾问题上角力加剧,美国朝野对“中国军事威胁”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某些鹰派言论甚至暗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在美华人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这种联想与当年珍珠港事件后对日裔的集体猜疑如出一辙,让人不寒而栗。2024年前后,多州立法者提议禁止中国公民在当地购置房产,理由是防范“外国渗透”——这些提案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选民对中国的不安。佛罗里达州率先通过法律,限制中国等“受关注国”公民购买房产;德克萨斯等州也考虑跟进。民调显示,全美有四成民众支持此类带有明确针对性的限制措施。此类立法动向无疑强化了亚裔被“他者化”的现实:华裔不再被简单视为普通居民,而被贴上可能的“境外代理人”标签,在政策层面受到区别对待。这种政策与舆论互动的循环,使得新一轮排华情绪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含蓄走向公开,其危险性正在迅速累积。
2024–2025年的美国政治气候为亚裔群体敲响警钟:大选政治、强硬对华政策、舆论炒作以及国际冲突,共同塑造出一个敌视亚裔的舆论场。正如亚裔维权组织在呼吁中所言,当前不断升级的反华政治修辞和歧视性立法,正在将在美亚裔推上风口浪尖。“仇外的煽动已越过理性红线”,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华裔的安全与权益堪忧,整个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也将受损。可以说,新一轮排华情绪的诱因虽在国际,但恶果将由美国本土的亚裔公民来承担。
繁荣表象下的政治冷漠与“伪中产”陷阱
面对汹涌而来的偏见浪潮,美国华人社区自身的状态却呈现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经过数十年打拼,许多华裔聚居区繁荣兴旺,商铺餐馆比比皆是,高档住宅林立,金瓦朱檐,闪闪发光,显现出中产阶级的物质成功;但另一方面,华人群体在政治参与和权利维护上的冷淡与迟缓又令人忧心。以纽约法拉盛为例,这里有全美最兴旺的华人社区之一,高楼公寓和豪宅区并存,华人经营的商号遍布街头。然而,在选举投票站和市政听证会上,华人的身影却远没有商场超市中那么常见。社区内部热衷于经商致富,但对于参与主流政治、发出集体声音却兴致缺缺。这种强烈的反差,折射出华人社区陷入了一种“伪中产陷阱”:物质上迈入中产阶层,政治上却仍处于边缘地带。
究其原因,华人社群的政治冷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成因。一方面,许多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自威权社会背景,亲身经历过政治运动的伤痛。他们中有人饱受过“政治是危险的”教训:如文革的动荡、六四的阴影或故土官场的腐败,使他们对政治心生不信任,认为少管政治是自保之道。正如有华人长者所言:“政府靠不住,不如靠自己拼搏”。这种观念往往延续到移民美国之后,潜意识里依然视政治参与为洪水猛兽,能避则避。而当近年亚裔遭遇仇恨袭击时,一些受害华人试图通过报警维权却屡感失望,这更加深了部分人对政治、司法的不信任。他们消极地认为:“投票也改变不了什么,出头可能还惹麻烦”,于是宁可噤声自守。这种心态虽出于自保,但长远看无异于因噎废食。
重经济轻政治的价值取向在华人社区相当普遍。许多华裔相信勤奋工作、改善经济地位才是立足之本,而政治则被视为肮脏的权谋游戏,既复杂又浪费时间。他们关注税率、房价等切身经济议题,却疏于对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投入。这种倾向导致华人选民投票率历来偏低,在社区事务上往往“用钱包投票”,忽视了用选票投票的重要性。以纽约市为例,市政府在教育改革、警察执法、住房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几乎决定了华人社区的切身利益。然而由于华人参政甚少、投票率长期落后,这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华人的意见常被忽视甚至背道而驰。华人社区对此虽然不满,却常常只能被动接受。这印证了一句话:“政治就是一场资源分配的游戏,不参与的人永远不会被纳入考量”。当华人选择做政治看客时,也就放弃了在公共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争取自身权益的机会。
华人社区的这种政治冷感正在带来现实代价。近年来,从纽约到旧金山,多起影响华人切身利益的议题上(如特殊高中录取政策改革、小商业租金管制等),华人都因为动员不足而声音微弱,最终利益受损。不少华人事后抱怨政策不公,却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人没出来投票,怪不得别人不在乎我们的感受。”有评论指出,如果这种沉默持续下去,华人终将为政治冷漠付出更大代价。须知,在民主社会中,不善于表达和参与的群体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甚至牺牲。华人在经济上积累的财富和成就,若缺乏政治保护,就可能如沙上楼阁,瞬间被席卷而去。那种认为只要埋头赚钱、不惹事生非就能自保的“伪中产”心态,其实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当危险临近时,财富和表面繁荣并不能阻止歧视和迫害的降临,唯有组织起来发声抗争,才能真正守护社区安全。
历史未远去,危险正逼近
翻阅美国历史,针对亚裔、华裔的偏见和敌视并非新生事物,当下的疑虑正是历史回声的重现。早在19世纪,美国就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1882年,在种族主义和经济焦虑的双重驱动下,时任总统切斯特·A·阿瑟签署该法案,成为美国首部禁止特定族群移民的联邦法律。这项法律暂停华人劳工移民长达十年,并禁止华人归化入籍,一举将华人排除在“金门”之外,确立了以种族和国别为标准的歧视性先例。此后几十年里,排华情绪在社会各地激化,引发多起暴力袭击事件。1885年怀俄明领地石泉镇发生的“罗克斯普林斯屠华事件”尤为惨烈:愤怒的白人矿工袭击华工,造成至少28名华人被杀、15人受伤。类似的反华骚乱在西部各州接连上演,华人社区一度笼罩在血腥和恐惧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裔美国人集中营成为美国历史上永难磨灭的污点。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政府出于对“内应”的疑惧,在1942年下令强制迁徙并监禁日裔美国人约12万人于内陆集中营。这些被剥夺自由的日裔中,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公民,却仅仅因为族裔出身而遭集体惩罚。更讽刺的是,其中不少日裔青年此后仍毅然参军,为国浴血奋战。然而战时恐慌下的偏执与歧视,使无辜者蒙受巨大苦难。这段历史成为亚裔群体集体记忆中的伤疤,也为今日敲响警钟:一旦社会将某个族群视作所谓“异己”或“威胁”,极端政策便可能卷土重来。
战后初露曙光的冷战时期,针对亚裔(尤其是华裔)的猜忌再次升温——这就是麦卡锡主义主导的红色恐慌年代。20世纪50年代,在反共狂热笼罩下,美国社会对华裔群体的忠诚度产生新一轮质疑。许多华人由于文化和故土联系,被无端怀疑为“潜在间谍”或“同情共产党”的不可靠分子。当时政府机构和国会听证中,不乏对华裔的调查和审讯案例;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职业发展中屡遭阻碍,一些人甚至被迫离开美国。这一时期,亚裔移民成为政府拘留、驱逐等迫害行动的重点目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政治气氛令整个华人社区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可以说,麦卡锡主义的幽灵给华裔美国人带来了继排华法案之后的又一次寒冬。
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对美籍华人的疑惧和偏见,不过是历史旧影在新时期的投射。“历史并未过去,它甚至都没有过去”——种族歧视的顽疾在美国历史中反复发作,每每伴随危机时代而来。当前,美国社会对亚裔忠诚度的质疑、高涨的“中国间谍”阴谋论,以及政界某些人不加掩饰的排外言论,仿佛又嗅到了排华法案通过前夜、日裔集中营设立前夕的那股危险气息。事实上,一些极端主张已经浮出水面:有政客公然提议动用《敌侨法》大规模驱逐特定族裔,令人不禁联想到二战时日裔的命运。人权倡导者警告,如果听任这种思想蔓延,可能引发新一轮基于种族的广泛迫害,亚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将再度面临威胁。对华裔而言,这一切无异于危机的前奏。
历史告诉我们:少数族裔并非只能被动承受,团结和奋起才能改写命运。日裔美国人在战后通过不懈努力,赢得政府道歉和赔偿;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更是迫使美国社会进行深刻变革。对于今日的美籍华人来说,挑战固然严峻,但也正是检验和锤炼社区力量的契机。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认清危险信号的真实含义:这不仅关乎华人一隅的安危,更关系整个族群在美国的立足之基。沉默与隔绝从来不是护身符,只有群体觉醒、组织行动,才能将偏见的巨浪化解于无形。
历史尚未走远,危险正在逼近。当下,亚裔美国人基金会的报告数据已经亮起红灯,危机的警钟亦已敲响。美籍华人应该坚定地发出呼声:我们是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为这个国家做出了贡献,我们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与尊重。任何试图把我们当作“替罪羊”的企图,都要用集体的力量—所有华人,不论来自大陆、台湾还是港澳—团结起来,坚决抵制。觉醒的华人绝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唯有直面危险、凝聚力量,坚决抗争,才能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贴主:Lv200于2025_05_12 7:43:06编辑
喜欢Lv200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