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文章来源: 看理想 于 2025-05-22 20:48:1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女子警察的逆袭》

这两年,“躺平”和“摸鱼”逐渐成为许多人信奉的职场真理。

社交平台上大把帖子教社畜怎么精神离职,舆论场谈论的不再是如何升级加薪,而是如何在工位上优雅地看小说。

困在格子间的打工人,疲于奔命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勤劳努力却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于是“躺平”就成了让打工人能喘口气的救命稻草,好像在公司摸鱼的十分钟里,职场人也能短暂地把头探向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遥远的新鲜空气。

今天的文章,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行坤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解读躺平和摸鱼在什么样的经济和工作境况下,演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心态。又在什么意义上,躺平无罪,摸鱼有理。



讲述|王行坤

来源|看理想音频节目《反思现代工作》

01

全球躺平

“躺平”在2021年被评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日常词汇。在这个词流行之前,还有类似的表达,比如“丧”和“佛系”。

这些词汇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以来,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在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生存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境况下,年轻人越发迷惘和无助的同时,也逐渐认清社会的运行法则,不再盲目地迷信各种成功学和心灵鸡汤。

躺平的定义是相对的,对躺平的认识取决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这种立场和视角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上位者,比如家长、老板和专家,他们认为人生在于奋斗,奋斗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然后尽可能地取得成功;另一类可以称为反思者的立场和视角,这种视角更加聚焦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因此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上位者的期待。

如果有人在求职时要求准时下班,拒绝加班,拒绝单休,从上位者的视角来看,提出这种要求的人,肯定没有奋斗精神,ta就是想要躺平,绝不会成为好员工。因为在上位者的眼中,主动加班、每天超时工作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但是从认同这种诉求的反思者的视角来看,拒绝加班的人恰恰是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工作更有效率,对生活也更有想法,因此跟躺平没有任何关系。

日剧叫《我,到点下班》中,女主角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最开始她也拼命加班,但是没过多久她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后来她就坚持到点下班,享受生活。这在加班成风的日本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从上位者的视角来看,女主角是在躺平摆烂,不过,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和很多观众肯定持相反的看法。



《我,到点下班》

近几年,间隔年(gap year)在中国年轻人中也慢慢流行起来。有些打工人想要停下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人生规划进行调整,或者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有些人把在家全职备考也称为间隔年。

这种间隔年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实践,但是很多家长和老板会认为这是躺平,是不负责任。当这些人想要回到职场,他们大概率会受到招聘机构的质疑:“这段时间你干什么去了?”很多招聘机构也会把这段空档期视为应聘者的任性躺平。简历上的时间断层,是比过往工作经历更能触发HR敏感神经的存在。对于这样的现状,有网友无奈吐槽说,“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来!”

因为躺平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词汇,所以反思者有时也会使用躺平来指代刚才所说的不被上位者认同的行为。虽然反思者和上位者都把某些行为称为躺平,但他们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上位者是基本否定躺平的,而反思者则基本是理解甚至赞同躺平的。

上述行为即便可以称为躺平,也是积极躺平,因为这些行为说明躺平者对工作和生活有积极的认知和规划。

除了积极躺平之外,还有消极的躺平。这种躺平指的是“人在面对压力时,内心再无波澜,主动放弃,不做任何反抗。‘躺平’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解压和调整方式,是改变不了环境便改变心态的自我解脱”。这种躺平意味着当事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人生也没有什么积极规划,因此是消极的。

消极躺平在心理学里也有一个称呼,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长期压力或者无法控制的失败时,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整个人没有了精气神。比如,工作时出工不出力,敷衍塞责。这种躺平也就是职场中的“不敬业”状态。生活中的消极躺平意味着放弃社会确定的目标,偏离社会时钟,比如在家啃老,选择随波逐流等等。

在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工作境况越来越差、打工人越来越累的当下,消极躺平的现象必然会出现。而且,这种社会境况也并非中国独有,躺平是一个全球现象。

2024年6月,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比较中、日、韩三国的躺平现象。文章指出,据盖洛普调查,在东亚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18%的打工人敬业。大多数东亚年轻打工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躺平了。

在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当中,躺平现象出现得更早。例如在英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尼特族”(NEET)。这个群体奉行的是三不主义:不升学、不就业、不接受就业培训。

在2022年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躺平方式,叫“quiet quitting”,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是“静静地离职”,入选了2022年柯林斯年度词语榜单。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打工人放弃工作的上进心,拒绝加班文化,只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拒绝任何额外的工作,因此在中文世界也被翻译为“精神离职”。根据盖洛普2023年的调查,有一半的美国打工人都在躺平。

02

巴特尔比与三和大神

虽然全球范围大量年轻人想躺平摆烂,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真正躺平,所以才有“躺也躺不平”的说法。大家口中的躺平摆烂更多是一种情绪发泄,很少有人会彻底失去对生活的期待。那么彻底躺平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文学史上,有一位真正的躺平大师,他就是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著名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的同名主角。巴特尔比是一位抄写员,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48-1853年之间。

刚进入纽约华尔街法律事务所的时候,巴特尔比勤奋能干,但除了抄写法律文件之外,他拒绝做其他任何事情。过了一段日子,他连抄写工作也停了下来,每次拒绝工作的时候都会说“我宁愿不”。老板最终把他解雇。

但是巴特尔比拒绝离开事务所。老板忍无可忍,只能把公司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把他留给了下一个租客。这个租客找到房东,房东则以流浪罪为名,把巴特尔比送进了监狱。在监狱里,巴特尔比拒绝进食,不久便饿死了。



《三和人才市场》

巴特尔比是一位彻底的躺平主义者,因为他什么都不愿意做,哪怕是吃饭。这种看似消极的拒绝有一种决绝的态度,巴特尔比的躺平就是对社会秩序的彻底拒绝。

麦尔维尔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告诉读者,巴特尔比曾经在华盛顿的死信办公室当过小职员。所谓死信,就是因为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而无法投递的信件。巴特尔比的工作就是分拣无处寄送的死信,然后统一焚烧。在作者看来,没有什么工作比不停地分拣无处寄送的死信,更让人绝望。巴特尔比因为工作选择躺平,最后绝望而死。

作为文学人物,巴特尔比的行为虽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他的心态不难理解。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基本上做到了彻底躺平,这个群体就是“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指的是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一带躺平的年轻人。他们的社会身份是二代农民工,但是他们不愿意进工厂打工。他们的口头禅是:“兄弟别去!那是黑厂,我们去上网。”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做一天,玩三天。就是指打一天的零工,做一天的日结工,拿到钱之后就去打游戏或者闲逛。

这些零工主要包括分拣快递、给酒店做服务员端盘子、给演唱会搭舞台、做临时保安或者去工地帮忙,一天的报酬在一两百块钱左右。他们吃几块钱一顿的饭,睡15块钱一晚的出租屋,把生理需求降到最低。有些人甚至以天为被,以地为席,露宿街头,或者就睡在桥洞下,这样连住宿的钱也省了。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做一天、玩三天的想法。

很多三和大神因为各种原因负债累累,即便没有欠债,他们对生活也基本失去了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买彩票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也通过灰色或者非法手段,来获取额外收入,比如卖血浆、给医院试药、出卖身份证、电话卡和银行卡等等。他们失去了社会身份,和家人也基本断绝联系,成为了社会的边缘群体。

这个群体在2017年因为网上的一篇深度报道得到广泛关注。很多打工人读到这篇文章之后也感到心有戚戚。有一个高赞评论说:“其实想一下,自己除了有一个可回的家和一张身份证之外,跟这些人好像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以三和大神为主题,拍摄了《三和人才市场》纪录片。



《三和人才市场》

我去过三和人才市场,近距离接触过许多三和大神。他们躺平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乏味,最典型的就是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其次,工资低,而且还经常被克扣拖欠;最后就是找工作的时候遇到黑中介,进厂后发现根本不像中介所承诺的那样。

跟我聊天的一位大神说,他印象中的工厂是:“公司不遵守劳动法;工资押太久;公司福利差,不够人性化;公司制度严,管理严;生产线产量过高,速度过快,辞工难。大多数企业变相规避劳动法,企业工会变成摆设。”

因为以上原因,很多人埋头苦干,却得不到预期的收获。他们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工资,还有防不胜防的欺诈。当他们遭遇不公时,没有机构能够保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习得性无助出现了,选择彻底躺平的人就成了三和大神。

如今的三和人才市场已经被彻底整顿,那一带的标志性建筑也变成了“奋斗者广场”,没有了三和大神活动的空间。尽管如此,三和大神这个群体并没有消失,全国还有不少跟三和人才市场类似的场所,比如北京的马驹桥零工市场,这些地方也存在和三和大神类似的躺平者。

无论是对基本躺平的三和大神,还是部分躺平的普通打工人,都不应该从上位者的视角去指责和批判,认为他们单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也不能认为通过言语激励就能让他们重燃斗志,因为这种视角忽视了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说阶层固化;比如《劳动法》没有落实,打工人的权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03

摸鱼:打工人的常规操作

很多打工人无法像三和大神那样彻底躺平,但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有限躺平,比如到点下班、只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然而,在当下的工作环境,这也很难做到。

在工作场所,老板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最为常见的手法就是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参加工作,就很难做到准点下班,因为别人都在加班加点;打工人也很难说清楚哪些是你的分内工作,哪些不是,因为裁决权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老板手里。

现代的企业和工作制度就是把人视为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巴不得让大家每天高强度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热点》

但是人不是机器。人在工作时也需要适度休息,需要自主性,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机器,于是就有了“摸鱼”的需求。

从反思者的视角来看,所谓摸鱼,就是人在面对不得不从事的繁重工作时,放松自我、宣示自主性的一种手段。在工作场所,摸鱼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带薪上厕所、在茶水间和楼梯间聊天或者发呆、上网聊天或者浏览和工作不相关的内容、刷短视频、玩游戏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摸鱼是打工人的正常行为,因为专注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长时间专注之后,脑子就转不动了,需要自我调节。当正常的休息时间缺失,摸鱼就是一种替代性的休息,是一种自我保护。

摸鱼也是打工人在宣示自主性,很多人在工作场所感觉不到自主性,感到的只是压抑和不自由。在这种环境待久了,恐怕会让人发疯。因此,打工人总得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个有自主意志的人,这就有了摸鱼的现象。

德国历史学家卢德克(Alf Lüdtke)把这种摸鱼现象称为“任随其意”。这是一个德语词Eigen-Sinn。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意志,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规训或者权威时,展现自己自主性的固执和任性。这个词想要强调的是,个体在高压力、强规训、缺乏自主的环境下,也可以摸鱼任性一下,去宣示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性。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厂内的工人会任随其意,来进行摸鱼行为。比如工人故意让机器出现故障,这样他们可以停下来歇一歇;在工作中“装傻”或者故意误解管理层的指令,以拖延工作节奏;在被监工观察的时候假装忙碌;干与工作内容无关的私活,好比说在工厂里用零件拼装出一个玩具动物或者玩具汽车,等等等等。

这些任随其意的摸鱼就是打工人用实际行动,来宣示自己的自主性,告诉自己,自己不是螺丝钉。比如说用工厂零件拼装玩具小汽车,这种摸鱼行为用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话说就是,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张扬打工人的自主性。在摸鱼、干私活的时候,打工人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自己而工作,是有意识地在工作。

在当下的摸鱼实践中,有人看视频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暂时喘口气;有人看视频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前一种摸鱼行为相对消极,后一种相对积极,但都可以把任随其意的摸鱼行为视为最小程度的反抗,反抗企业把自己看作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



《无能之鹰》

从老板的立场来看,摸鱼行为非法,因为出卖劳动力,替老板打工意味着打工人的上班时间都归老板支配,打工人得把上班时间尽可能转化为工作时间。员工摸鱼,是浪费老板的时间来干自己的事儿,所以这种行为被称为“时间偷窃”。

但是老板从来不承认,让员工长时间加班是时间偷窃,是真正的非法。事实上,自从有了资本主义工厂,老板就在不断偷窃工人的时间。

在工业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资本家强迫工人工作14乃至16个小时。当手表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资本家禁止员工戴手表进厂,不让员工知道确切的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工厂的钟表动手脚,从工人那里偷窃更多的时间。

在当下,老板的时间偷窃更加“人性化”,用小恩小惠让员工自愿长时间加班。比如提供免费的晚餐或者宵夜,提供下班后的专车接送服务,或者在公司设置健身房、游戏区、休息室等等,让员工以厂为家,不自觉地长时间加班。

在当下中国,打工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他们的时间普遍被偷窃,但是上位者却把这种现象叫做“福报”,叫做“奋斗”。

当打工人没有集体力量去对抗这种时间偷窃时,他们只能采取摸鱼的方式,来进行最小程度的反抗。

查看评论(1)

24小时热点排行

9岁冠军少年跳楼身亡 死因就藏在他爸爸的朋友圈里
川普再抛震撼弹!下令哈佛大学“禁止招国际学生”
现场!美飞机坠毁住宅区 15栋房连环烧 车辆成火球
美国会议员要求三大饭店CEO停用“中国台湾”表述
记者质问收受飞机 遭川普人身攻击“请你滚出去!”

24小时讨论排行

马斯克:中国实力不一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黄仁勋:几乎无法追踪也无法证明AI芯片走私到大陆
川普如何伏击南非总统:播白人灭绝片 气氛瞬间凝重
得州拟立法禁止中国公民买房 华人聚州长家门口抗议
特朗普羞辱南非总统 马斯克扮演关键角色
特朗普:若不在美制造iPhone 须缴纳至少25%关税
俘虏指挥官 其余不留 俄军接获高层命令枪杀战俘
“特朗普想全盘赢中国,唯独这个战场主动认输”
美参院推翻加州禁售燃油车计划 通用汽车表欢迎
中国留学生:我在哈佛正好好上学 特朗普禁令来了
纽约时报:特朗普从南非身上得偿所愿 却害了美国
朝鲜军舰发生重大事故,到底是怎么回事?
法院判川普无权解散和平研究所 白宫骂“恶棍法官”
中国留学生诉美国政府案重大进展,法官居然这么做!
柴静没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边继续发问
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楼盘被控贪污造假 10人被拘捕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看理想 2025-05-22 20:48:13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女子警察的逆袭》

这两年,“躺平”和“摸鱼”逐渐成为许多人信奉的职场真理。

社交平台上大把帖子教社畜怎么精神离职,舆论场谈论的不再是如何升级加薪,而是如何在工位上优雅地看小说。

困在格子间的打工人,疲于奔命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勤劳努力却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于是“躺平”就成了让打工人能喘口气的救命稻草,好像在公司摸鱼的十分钟里,职场人也能短暂地把头探向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遥远的新鲜空气。

今天的文章,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行坤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解读躺平和摸鱼在什么样的经济和工作境况下,演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心态。又在什么意义上,躺平无罪,摸鱼有理。



讲述|王行坤

来源|看理想音频节目《反思现代工作》

01

全球躺平

“躺平”在2021年被评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日常词汇。在这个词流行之前,还有类似的表达,比如“丧”和“佛系”。

这些词汇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以来,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在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生存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境况下,年轻人越发迷惘和无助的同时,也逐渐认清社会的运行法则,不再盲目地迷信各种成功学和心灵鸡汤。

躺平的定义是相对的,对躺平的认识取决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这种立场和视角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上位者,比如家长、老板和专家,他们认为人生在于奋斗,奋斗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然后尽可能地取得成功;另一类可以称为反思者的立场和视角,这种视角更加聚焦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因此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上位者的期待。

如果有人在求职时要求准时下班,拒绝加班,拒绝单休,从上位者的视角来看,提出这种要求的人,肯定没有奋斗精神,ta就是想要躺平,绝不会成为好员工。因为在上位者的眼中,主动加班、每天超时工作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但是从认同这种诉求的反思者的视角来看,拒绝加班的人恰恰是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工作更有效率,对生活也更有想法,因此跟躺平没有任何关系。

日剧叫《我,到点下班》中,女主角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最开始她也拼命加班,但是没过多久她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后来她就坚持到点下班,享受生活。这在加班成风的日本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从上位者的视角来看,女主角是在躺平摆烂,不过,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和很多观众肯定持相反的看法。



《我,到点下班》

近几年,间隔年(gap year)在中国年轻人中也慢慢流行起来。有些打工人想要停下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人生规划进行调整,或者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有些人把在家全职备考也称为间隔年。

这种间隔年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实践,但是很多家长和老板会认为这是躺平,是不负责任。当这些人想要回到职场,他们大概率会受到招聘机构的质疑:“这段时间你干什么去了?”很多招聘机构也会把这段空档期视为应聘者的任性躺平。简历上的时间断层,是比过往工作经历更能触发HR敏感神经的存在。对于这样的现状,有网友无奈吐槽说,“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来!”

因为躺平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词汇,所以反思者有时也会使用躺平来指代刚才所说的不被上位者认同的行为。虽然反思者和上位者都把某些行为称为躺平,但他们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上位者是基本否定躺平的,而反思者则基本是理解甚至赞同躺平的。

上述行为即便可以称为躺平,也是积极躺平,因为这些行为说明躺平者对工作和生活有积极的认知和规划。

除了积极躺平之外,还有消极的躺平。这种躺平指的是“人在面对压力时,内心再无波澜,主动放弃,不做任何反抗。‘躺平’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解压和调整方式,是改变不了环境便改变心态的自我解脱”。这种躺平意味着当事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人生也没有什么积极规划,因此是消极的。

消极躺平在心理学里也有一个称呼,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长期压力或者无法控制的失败时,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整个人没有了精气神。比如,工作时出工不出力,敷衍塞责。这种躺平也就是职场中的“不敬业”状态。生活中的消极躺平意味着放弃社会确定的目标,偏离社会时钟,比如在家啃老,选择随波逐流等等。

在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工作境况越来越差、打工人越来越累的当下,消极躺平的现象必然会出现。而且,这种社会境况也并非中国独有,躺平是一个全球现象。

2024年6月,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比较中、日、韩三国的躺平现象。文章指出,据盖洛普调查,在东亚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18%的打工人敬业。大多数东亚年轻打工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躺平了。

在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当中,躺平现象出现得更早。例如在英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尼特族”(NEET)。这个群体奉行的是三不主义:不升学、不就业、不接受就业培训。

在2022年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躺平方式,叫“quiet quitting”,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是“静静地离职”,入选了2022年柯林斯年度词语榜单。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打工人放弃工作的上进心,拒绝加班文化,只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拒绝任何额外的工作,因此在中文世界也被翻译为“精神离职”。根据盖洛普2023年的调查,有一半的美国打工人都在躺平。

02

巴特尔比与三和大神

虽然全球范围大量年轻人想躺平摆烂,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真正躺平,所以才有“躺也躺不平”的说法。大家口中的躺平摆烂更多是一种情绪发泄,很少有人会彻底失去对生活的期待。那么彻底躺平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文学史上,有一位真正的躺平大师,他就是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著名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的同名主角。巴特尔比是一位抄写员,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48-1853年之间。

刚进入纽约华尔街法律事务所的时候,巴特尔比勤奋能干,但除了抄写法律文件之外,他拒绝做其他任何事情。过了一段日子,他连抄写工作也停了下来,每次拒绝工作的时候都会说“我宁愿不”。老板最终把他解雇。

但是巴特尔比拒绝离开事务所。老板忍无可忍,只能把公司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把他留给了下一个租客。这个租客找到房东,房东则以流浪罪为名,把巴特尔比送进了监狱。在监狱里,巴特尔比拒绝进食,不久便饿死了。



《三和人才市场》

巴特尔比是一位彻底的躺平主义者,因为他什么都不愿意做,哪怕是吃饭。这种看似消极的拒绝有一种决绝的态度,巴特尔比的躺平就是对社会秩序的彻底拒绝。

麦尔维尔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告诉读者,巴特尔比曾经在华盛顿的死信办公室当过小职员。所谓死信,就是因为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而无法投递的信件。巴特尔比的工作就是分拣无处寄送的死信,然后统一焚烧。在作者看来,没有什么工作比不停地分拣无处寄送的死信,更让人绝望。巴特尔比因为工作选择躺平,最后绝望而死。

作为文学人物,巴特尔比的行为虽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他的心态不难理解。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基本上做到了彻底躺平,这个群体就是“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指的是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一带躺平的年轻人。他们的社会身份是二代农民工,但是他们不愿意进工厂打工。他们的口头禅是:“兄弟别去!那是黑厂,我们去上网。”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做一天,玩三天。就是指打一天的零工,做一天的日结工,拿到钱之后就去打游戏或者闲逛。

这些零工主要包括分拣快递、给酒店做服务员端盘子、给演唱会搭舞台、做临时保安或者去工地帮忙,一天的报酬在一两百块钱左右。他们吃几块钱一顿的饭,睡15块钱一晚的出租屋,把生理需求降到最低。有些人甚至以天为被,以地为席,露宿街头,或者就睡在桥洞下,这样连住宿的钱也省了。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做一天、玩三天的想法。

很多三和大神因为各种原因负债累累,即便没有欠债,他们对生活也基本失去了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买彩票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也通过灰色或者非法手段,来获取额外收入,比如卖血浆、给医院试药、出卖身份证、电话卡和银行卡等等。他们失去了社会身份,和家人也基本断绝联系,成为了社会的边缘群体。

这个群体在2017年因为网上的一篇深度报道得到广泛关注。很多打工人读到这篇文章之后也感到心有戚戚。有一个高赞评论说:“其实想一下,自己除了有一个可回的家和一张身份证之外,跟这些人好像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以三和大神为主题,拍摄了《三和人才市场》纪录片。



《三和人才市场》

我去过三和人才市场,近距离接触过许多三和大神。他们躺平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乏味,最典型的就是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其次,工资低,而且还经常被克扣拖欠;最后就是找工作的时候遇到黑中介,进厂后发现根本不像中介所承诺的那样。

跟我聊天的一位大神说,他印象中的工厂是:“公司不遵守劳动法;工资押太久;公司福利差,不够人性化;公司制度严,管理严;生产线产量过高,速度过快,辞工难。大多数企业变相规避劳动法,企业工会变成摆设。”

因为以上原因,很多人埋头苦干,却得不到预期的收获。他们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工资,还有防不胜防的欺诈。当他们遭遇不公时,没有机构能够保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习得性无助出现了,选择彻底躺平的人就成了三和大神。

如今的三和人才市场已经被彻底整顿,那一带的标志性建筑也变成了“奋斗者广场”,没有了三和大神活动的空间。尽管如此,三和大神这个群体并没有消失,全国还有不少跟三和人才市场类似的场所,比如北京的马驹桥零工市场,这些地方也存在和三和大神类似的躺平者。

无论是对基本躺平的三和大神,还是部分躺平的普通打工人,都不应该从上位者的视角去指责和批判,认为他们单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也不能认为通过言语激励就能让他们重燃斗志,因为这种视角忽视了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说阶层固化;比如《劳动法》没有落实,打工人的权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03

摸鱼:打工人的常规操作

很多打工人无法像三和大神那样彻底躺平,但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有限躺平,比如到点下班、只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然而,在当下的工作环境,这也很难做到。

在工作场所,老板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最为常见的手法就是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参加工作,就很难做到准点下班,因为别人都在加班加点;打工人也很难说清楚哪些是你的分内工作,哪些不是,因为裁决权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老板手里。

现代的企业和工作制度就是把人视为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巴不得让大家每天高强度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热点》

但是人不是机器。人在工作时也需要适度休息,需要自主性,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机器,于是就有了“摸鱼”的需求。

从反思者的视角来看,所谓摸鱼,就是人在面对不得不从事的繁重工作时,放松自我、宣示自主性的一种手段。在工作场所,摸鱼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带薪上厕所、在茶水间和楼梯间聊天或者发呆、上网聊天或者浏览和工作不相关的内容、刷短视频、玩游戏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摸鱼是打工人的正常行为,因为专注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长时间专注之后,脑子就转不动了,需要自我调节。当正常的休息时间缺失,摸鱼就是一种替代性的休息,是一种自我保护。

摸鱼也是打工人在宣示自主性,很多人在工作场所感觉不到自主性,感到的只是压抑和不自由。在这种环境待久了,恐怕会让人发疯。因此,打工人总得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个有自主意志的人,这就有了摸鱼的现象。

德国历史学家卢德克(Alf Lüdtke)把这种摸鱼现象称为“任随其意”。这是一个德语词Eigen-Sinn。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意志,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规训或者权威时,展现自己自主性的固执和任性。这个词想要强调的是,个体在高压力、强规训、缺乏自主的环境下,也可以摸鱼任性一下,去宣示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性。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厂内的工人会任随其意,来进行摸鱼行为。比如工人故意让机器出现故障,这样他们可以停下来歇一歇;在工作中“装傻”或者故意误解管理层的指令,以拖延工作节奏;在被监工观察的时候假装忙碌;干与工作内容无关的私活,好比说在工厂里用零件拼装出一个玩具动物或者玩具汽车,等等等等。

这些任随其意的摸鱼就是打工人用实际行动,来宣示自己的自主性,告诉自己,自己不是螺丝钉。比如说用工厂零件拼装玩具小汽车,这种摸鱼行为用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话说就是,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张扬打工人的自主性。在摸鱼、干私活的时候,打工人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自己而工作,是有意识地在工作。

在当下的摸鱼实践中,有人看视频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暂时喘口气;有人看视频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前一种摸鱼行为相对消极,后一种相对积极,但都可以把任随其意的摸鱼行为视为最小程度的反抗,反抗企业把自己看作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



《无能之鹰》

从老板的立场来看,摸鱼行为非法,因为出卖劳动力,替老板打工意味着打工人的上班时间都归老板支配,打工人得把上班时间尽可能转化为工作时间。员工摸鱼,是浪费老板的时间来干自己的事儿,所以这种行为被称为“时间偷窃”。

但是老板从来不承认,让员工长时间加班是时间偷窃,是真正的非法。事实上,自从有了资本主义工厂,老板就在不断偷窃工人的时间。

在工业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资本家强迫工人工作14乃至16个小时。当手表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资本家禁止员工戴手表进厂,不让员工知道确切的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工厂的钟表动手脚,从工人那里偷窃更多的时间。

在当下,老板的时间偷窃更加“人性化”,用小恩小惠让员工自愿长时间加班。比如提供免费的晚餐或者宵夜,提供下班后的专车接送服务,或者在公司设置健身房、游戏区、休息室等等,让员工以厂为家,不自觉地长时间加班。

在当下中国,打工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他们的时间普遍被偷窃,但是上位者却把这种现象叫做“福报”,叫做“奋斗”。

当打工人没有集体力量去对抗这种时间偷窃时,他们只能采取摸鱼的方式,来进行最小程度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