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MCU:不是在消灭同行,而是在消化同行

有句话,我挺认可的:要消化同行,而不是消灭同行。

前段时间,有个供应商来找我,一个M4核的国产单片机,主频最高144M,才2块左右。

前几年,差点炸锅了,一直在用ST的某款MCU,突然断货了。

客户的电路原理图、PCB印制板都是围绕着特定型号的MCU来设计的,一旦需要更换MCU,就意味着几乎重新开始,从头设计电路板,重写嵌入式软件,投入动辄数月的时间、几十万以上的成本投入。

而且新方案调试不到位的话,小批量产品倒还好说,一旦大批量产品出了问题,那对公司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很多聪明的国产MCU厂商们,也嗅到了商机,纷纷推出了pin to pin兼容ST系列MCU的芯片。

这意味着什么?原来针对ST开发的软硬件,只需稍加修改软件配置,就能直接用在国产MCU上。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给工程师和企业都减轻了巨大负担。

特别是那些有国产化任务在身,却苦于精力有限的项目,选择pin to pin兼容的国产MCU,就可以应急过渡,稳住阵脚,把眼前的产品按期交付。

但可能在一些圈外人看来,这种做法似乎有"抄袭"的嫌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揣测,事实上,像ST、国产MCU厂商,使用的内核IP和外设IP,都不是自己原创的,而是从ARM等IP供应商那里购买的。

它们完全合法合规,而且从制程工艺上说,国产MCU普遍采用更新的制程,主频往往更快、功耗更低、Flash速度更快。

很多公司就在上一波ST缺货潮中,和一些国产MCU厂商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些手头需要紧急出货的项目,原本用的是ST的MCU,结果断货涨价,从3-4元涨到60元一片,有些甚至百倍的成本涨幅,这个项目已经不但没利润,卖一个亏一个,但不卖也不是,客户损失掉了,再找回来就难了。

这些厂商二话不说,直接上门服务,把他们兼容ST的MCU给我们换了上去,改改程序就能直接用,而且价格相当给力,这才化解了燃眉之急。

所以说,这波操作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都会是利好。可以预见,凭借性价比优势,这些兼容替代方案会越来越被市场接受。

而随着国产MCU的不断发展,会涌现出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原创方案。这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国产化进程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国产替代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精诚合作,才能实现稳步推进。对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先稳住产品供应,平滑过渡,而不是一味要求"另起炉灶",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毫无疑问,随着国产MCU的崛起,这个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工程师,我由衷地为这一趋势感到振奋,毕竟在时代的浪潮下,一粒尘落在我们普通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最近看到很多老铁学习方向不对,特意写了一篇单片机学习路径:
单片机不踩坑的学习路线icon-default.png?t=N7T8https://blog.csdn.net/2301_78464137/article/details/14139654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