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波段的划分
频率名/波段名 | 频率范围 | 主要传播方式 | 主要作用 |
---|---|---|---|
甚低频(VLF)/甚长波 | 3 kHz - 30 kHz | 地面波、地波传播 | 潜艇通信、远程导航系统 |
低频(LF)/长波 | 30 kHz - 300 kHz | 地面波传播、短程通信 | 航空通信、海上通信 |
中频(MF)/中波 | 300 kHz - 3 MHz | 地面波传播、广播 | AM广播、短程通信 |
高频(HF)/短波 | 3 MHz - 30 MHz | 电离层反射、地面波传播 | 短波广播、军事通信、天气预报 |
甚高频(VHF)/超短波 | 30 MHz - 300 MHz | 电离层反射、视距传播 | FM广播、电视广播、航空通信 |
特高频(UHF)/分米波 | 300 MHz - 3 GHz | 视距传播、反射传播 | 无线电话、卫星通信、电视广播 |
超高频(SHF)/厘米波 | 3 GHz - 30 GHz | 视距传播、卫星通信 | 卫星通信、雷达、无线局域网(Wi-Fi) |
极高频(EHF)/毫米波 | 30 GHz - 300 GHz | 视距传播、高频散射 | 研究通信、天文观测、高速数据传输 |
(二)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不同频段的空间电波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传播介质或者环境的特性。
传播方式 | 频率范围 | 特点 | 应用场景 |
---|---|---|---|
直射波传播(视距传播) | VHF及以上(>30 MHz) | 沿直线传播,需视距,易受遮挡和地球曲率限制 |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雷达 |
反射波传播 | 多频段,30 MHz ~ 300 MHz | 信号被地面、海面或建筑物反射,易产生多径 | 城市无线电、FM广播 |
绕射波传播 | 多频段,低频效果更好 | 信号遇障碍物可绕射,适合复杂地形 | 低频通信、山谷传播 |
散射波传播 | UHF以上(300 MHz ~ 3 GHz) | 不规则物体引起散射,多径效应显著 | 城市蜂窝通信、无线局域网 |
天波传播(电离层反射) | 3 MHz ~ 30 MHz | 电波被电离层反射,跨越视距,覆盖上千公里 | 短波通信、远洋船只通信 |
对流层散射 | 300 MHz ~ 3 GHz | 对流层内折射引起散射,支持超视距通信 | 军事通信、远程雷达 |
电离层散射 | 30 MHz ~ 300 MHz |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引起散射,实现远程通信 | 军事通信 |
卫星传播(空间波) | GHz频段(L、S、C、Ku等) | 卫星转发覆盖全球,无视距限制 | GPS、卫星电视、卫星宽带 |
水下传播(低频电磁波) | 30 Hz ~ 30 kHz | 水对电磁波衰减极大,仅极低频信号能远距离传播 | 潜艇通信、深海探测 |
(三)对流层传播方式:
3.1 传播的影响因素
地球表面和对流层大气对超短波和微波传播具有显著的影响,对流层大气为时变非均匀随机介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主要包括:
- 当大气折射率随高度变化时,电波射线发生折射弯曲;
- 天气湍流运动引起局部折射率的起伏变化产生散射;
- 满足大气修正折射率负梯度条件时形成大气波导;
- 大气中各种成分如氧气和水蒸气的吸收作用;
- 云、雾、雪等降水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等。
- 当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时,地球表面的几何和物理特性、植被、海洋、河流、湖泊等对电波还将产生反射、散射和绕射等作用。
3.2 视线距离
收发天线之间的视线距离为
为无线电传播的最远距离。
分别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
- K为地球半径因子,标准大气条件下
,其中
是地球半径,
为大气折射指数梯度。
无线电传播的距离分类:
- 当传播距离 d 小于
时,称为“亮区”。
- 当传播距离大于
时,称为“阴影区”或“绕射区”。
- 超视距传播通常通过特殊的大气环境使电波能量传输至阴影区,在正常气候下可以覆盖更远的区域。
3.3 传播机制和过程
自由空间传播 + 反射、折射、绕射 + 由大气环境引起的四种折射
3.3.1 正常大气环境下传播
正常传播包括自由空间传播与在正常大气环境和地球表面下的传播机制和过程。
-
自由空间传播
电波在这种环境下传播不会受到任何干扰,波前均匀地向所有方向扩展。
-
电波反射、多径与干涉
当电波遇到如海洋等光滑、大型表面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反射波的强度由反射系数决定,与入射波的角度、频率、极化等因素有关。在光滑的海面,反射系数接近1,反射波与入射波强度几乎相等。当风速增加,海面变得粗糙,反射系数减小。干涉会导致两条电波(直接波和反射波)在接收机处相长或相消,影响电场强度。当相位相同时,电场增强(相长干涉);相位不同则电场减弱(相消干涉)。反射波的同时也会有部分能量被散射,形成杂波并对目标回波产生干扰。
-
绕射传播
能量趋向于沿物体的弯曲表面传播,也可以扩散到障碍物的阴影区。即使在直线传播路径上存在障碍物,电波也能够绕过并继续传播。在均匀大气中,绕射发生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地球表面相切处。对于非均匀大气(如采用等效地球半径模型),这种“相切点”被称为雷达或光学视平线。低频信号的绕射能力较强,而微波频段(波长较小)的绕射能力较弱。
-
对流层散射传播
对流层散射传播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内,由于折射率结构的变化,电波会被散射,从而使信号能传播超过视距范围。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受到对流层内不均匀折射率结构的影响,与绕射传播相比,远离视平线区域的传播损耗主要由散射决定。
3.3.2 对流层反常传播和影响
在某些特别的环境条件下,对流层可能会发生反常传播:
- 次折射层传播:在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的地区(如沙漠和草原),由于太阳辐射加热地面,产生一个不稳定的表面层,造成湿气在高处聚集,形成次折射层。这个层次会导致电波向上弯曲,从而缩短雷达探测距离并引起视在高度误差,特别是在早晚时段。
- 超折射层传播:超折射条件与地球表面的温湿度变化有关,特别是高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使电波视距增加,延伸雷达探测范围。超折射层的影响程度与电波的传播角度及其与该层的距离有关。
- 陷获层:也称为大气波导,是更强的超折射层。它不仅影响视距以外的传播,也对视距内的传播产生影响。陷获层改变了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干涉模式,导致天线方向图发生变化,尤其是使最低波瓣角度更靠近地球表面。
最低波瓣角度减小导致了信号传播范围的改变,电波被更集中在地面,而不再像之前那样有效传播到高空。这可能导致一些本来能探测到的高空目标(如飞机、卫星)变得检测不到,并且会影响通信质量
(关于该部分内容的详解,请见大气折射率变化与四种电磁波折射传播)
(四)电波传播损耗
电波在复杂介质中传播时,会经历扩散、吸收、反射、折射、绕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电波的衰减和信号强度的变化。电波的衰减与传播路径上的介质状况(如地下、地表、海面、对流层、电离层等)密切相关,因此信号的强度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时空上的随机变化,可能会导致信号特征的畸变。电波传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无线电系统的频率、功率、增益、灵敏度、信噪比等参数,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为了准确分析和评估系统性能,需要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传播衰减特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定义一个普遍适用的传播参量,便于对传播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描述。传播损耗是与传播效应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并与系统性能指标紧密联系。
4.1 传播损耗的定义
传播损耗定义为发射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有效辐射功率与接收点全向天线接收功率之比,通常以分贝数表示。广泛使用的路径损耗定义则是基于收发天线均为全向天线,当发射天线使用全向天线时传播损耗便等于路径损耗。传播损耗与传输损耗也有紧密的关系,传输损耗一般包括天线方向图和天线增益的影响,而传播损耗仅包括天线方向图影响而其最大传播方向的增益归一化为1(即 0dB)。因此,传播损耗等于传输损耗加上天线增益(dB)。
4.2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传播采用自由空间基本传播损耗(路径损耗)描述电波传播在空间的扩散衰减,该参数表示理想点源之间天线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之间的比值,仅与频率和距离有关,不包括传播介质或环境的影响。其公式为: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 r: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距离
- f:信号频率
: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示意图
4.3 实际传播损耗和传播因子
实际环境下的传播特性一般都以自由空间传播特性为参考或比较对象。在工作频率、发射天线、发射功率和传播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接收点的实际场强E和自由空间场强E0的幅度之比定义为该电路的传播因子或衰减因子F,即:
表示场强之间的相位差。
因此,考虑复杂环境综合影响因素后的基本传播损耗为:
实际情况下,各种传播损耗会使接收点场强小于自由空间传播时的场强。在多径传播情况下(包括大气波导传播),还将发生直接波与反射波的干涉作用或者多个方向到达波的相互作用,引起接收点场强小于或大于自由空间场强,因此传播因子分贝数可为负值也可为正值。
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条件下电波能量由于大气折射效应被限制在一个波导层中,沿着地球的表面或空间从一定高度向前传播,不是以自由空间或正常大气中球面波的形式产生扩散损耗,但是大气折射和多径传播环境可能引起电波干涉效应,会造成电波的空间与时间衰落。通过传播机理分析和计算,除了大气波导盲区,大气波导在其他区域的传播因子经常出现正值,即表示大气波导中的接收信号场强或功率将大于自由空间,大气波导将增大雷达作用距离或提高通信系统的信噪比。在这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大气波导传播因子在视距之外可以称为超视距传播因子。
因此研究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可归结为对超视距传播因子的研究。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对流层大气波导》(科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阅读,愿本文内容对您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