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释的简化思路
本期没有什么技术难点,因为我在想怎么把一个技术要点,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简单并不是省略,而是把关键点题取出来。下面分享我的思考过程,欢迎指正。在学习dc电源变换器电路的拓扑结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电路。
DC-DC变换器的核心原理
当然,这也是经过简化用来说明原理的电路,图1是buck降压电路,图2是boost升压电路的,图3是buckboost升降压电路电路。一般都是从mos管导通截止,使得电感电流增大减小开始的。
图1 | ![]() | Vout=Vin*D |
图2 | ![]() | Vout=Vin/(1-D) |
图3 | ![]() | Vout=Vin*D/(1-D) |
注:D=Ton/T,D为占空比,表示在一个周期信号中,高电平时间占总周期的比例,此处表示驱动的PWM信号控制MOS管的占空比。
Buck降压电路分析
第一阶段(开关管导通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导通,输入电压施加在电感和输出电容串联的回路中。电感电流线性上升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输出电容充电并向负载供电。续流二极管因反向偏置而截止,输出电压逐渐上升至接近输入电压。
第二阶段(开关管关断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关断,电感因电流连续性产生左负右正的反电动势。续流二极管正向导通形成续流回路,电感储存的能量通过二极管释放至输出电容和负载。电感电流线性下降,输出电压通过LC滤波网络(示意图未体现)维持稳定。
注:LC滤波网络由电感(L)和电容(C)组成,利用电感的感抗和电容的容抗随频率变化的特性,实现对特定频率信号的抑制或通过。电感对高频信号呈现高阻抗,电容对低频信号呈现高阻抗,两者结合可形成低通、高通、带通或带阻滤波特性。
低通LC滤波网络
低通滤波允许低频信号通过,抑制高频信号,典型拓扑为电感串联、电容并联;
高通LC滤波网络
高通滤波允许高频信号通过,抑制低频信号。典型拓扑为电容串联、电感并联;
带通与带阻LC滤波网络
带通滤波:由串联LC谐振电路与并联LC谐振电路组合实现,中心频率由谐振频率决定;
带阻滤波:通过并联LC谐振电路串联在信号路径中,对谐振频率信号呈现高阻抗。
循环过程
PWM信号周期性地控制开关管通断,电感在储能和释能状态间切换,输入电压被斩波为脉冲波形后经LC滤波得到平滑的降压输出。通过调节占空比可精确控制输出电压值。
Boost升压电路分析
第一阶段(开关管导通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导通,输入电压直接施加在电感两端,电感电流线性上升并储存能量。此时续流二极管因反向偏置而截止,负载由输出电容单独供电,输出电压逐渐降低。
第二阶段(开关管关断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关断,电感因电流突变产生反电动势,极性变为左负右正。输入电压与电感电压叠加,迫使续流二极管正向导通,能量传递至输出电容和负载。电感电流逐渐下降,输出电压被抬升。
循环过程
通过PWM信号交替控制开关管通断,电感不断储能和释能,将输入电压升至目标值。输出电容起到平滑电压作用,确保负载获得稳定的升压输出。
Buck-Boost升降压电路分析
第一阶段(开关管导通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导通,输入电压直接施加在电感两端。电感电流线性上升并储存能量,此时电感电压极性为左正右负。输出电容单独向负载供电,续流二极管因反向偏置而截止。输出电压的极性由电路拓扑决定(与输入电压相反)。
第二阶段(开关管关断阶段)
PWM控制信号使MOS管关断,电感因电流不能突变产生反向电动势(极性变为左负右正)。续流二极管正向导通,电感能量通过二极管传递至输出电容和负载。电感电流线性下降,输出电压通过LC滤波网络维持稳定。此阶段输入电源与输出回路隔离,能量完全由电感释放提供。
循环过程
PWM信号周期性控制开关管通断,电感交替进行储能(输入侧)和释能(输出侧)。通过调节占空比,既可实现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Buck模式),也可高于输入电压(Boost模式)。由于拓扑特性,输出电压极性与输入电压相反,需注意负载连接的极性匹配。
关键特点
- 输出电压范围:理论上可通过占空比从零调整至无穷大(实际受器件限制)。
- 能量传递路径:输入与输出不共地,适合需要隔离或反向电压的应用场景。
- 动态响应:相比Buck或Boost电路,因能量需两次转换(充能-释能),瞬态响应可能稍慢。
注:此处分析针对非隔离式Buck-Boost拓扑
简化理解
水池-电路简化记忆
电路拓扑傻傻的分不清也记不住,只记得有降压升压了,是不是可以再简单点,本质的原理到底是什么?DCDC电源转换器是把一个直流电压转化为另一个直流电压,实现大功率的电能转换。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的原理可以这么来比喻,输入端可以看作是一个大水池子,水就是电能。
这个水池子有水管连接到外面的水源,也就是电源,所有的电能都来自这里,输出端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水池子,有水不断流出,这就是负载在消耗电能。池子里水的高度就是输出电压,为了维持水池子的水位,用一个杯子不停的从大池子里舀水,倒入小池子里舀水的频率,每次舀多少水都要看水。
池子里的水的消耗情况,水位下降的快,它就快一点舀水,每次多舀一点,板子就慢一点,咬少一点水。
回到BUCK电路,我们来看会联想到什么,应该还可以再简化一下,控制信号是模式管导通截止本质上是一个开关二极管,正偏压时,导通负偏压是截止,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开关。两个元件我们都把它们用开关来代替电路,变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再简单一点。两个开关是交替开关的,分别接通上面和下面,不如我们让电感动起来,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更有趣一点?
好了,输入电容就是大水池子,说它大并不一定就是电容容量大,而是水源充足,可以源源不断的流进来。输出电容就是小水池子,负载就是出水的管子的,剩下的原件就是最核心的主角电感,它就是我们的杯子。它每次从大水池子里舀水,再倒入小水池子里。
电感接法的关键作用
Buck、boost和buck boost这几种拓扑区别到底在哪里?
结论是明摆着的了吧,关键在于电感的接法。虽然电感能舀水,但是电感的舀水和倒水的姿势是不同的。你看buck电路舀水的时候,只能站在小水池上舀水的,所以他每次舀的水就没有那么快流到杯子里。所以buck电路能力不足,抱歉了,只能降压。
boost的电路,倒是能够站在地上接水,但是倒水的时候只能骑在大水池子头上,所以就只能升压了。
buck boost的电路站在地上倒水和接水,自然就自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