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职员的2年AI实战日记:从被AI “浪费时间” 到效率翻倍

有人说 AI 是风口,有人说 AI 是泡沫。而我,一个普通公司职员兼自媒体小白,在过去的两年里,从被 AI “误导” 浪费时间,到真正用它突破能力边界、提升效率,甚至做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项目 —— 这段真实经历,想认真分享给同样在探索 AI 实用价值的你。

一、早期 AI:看似 “智能”,实则 “低效”

2023 年底,我加入了一家常与 AIGC 领域公司对接的企业。当时 GPT-4 在全球热度很高,但国内成熟的 AI 产品寥寥无几。同事推荐了一款主打 “内容改写” 的 AI 工具,说能 “秒出文案”,可实际使用时,我却陷入了无尽的内耗。

  • 提示词稍微模糊,生成的内容就和需求完全脱节,比如要写 “职场效率报告”,结果出来的是 “学生学习计划”;
  • 连续刷新好几次,生成的内容不是逻辑混乱,就是重复堆砌话术,没有一条能直接用;
  • 等待生成的间隙,不知不觉就刷起了手机,反而分散了注意力;
  • 最后还是得靠自己手动修改,甚至推翻重写。

算下来,原本一小时能完成的报告,用 AI 反而花了两小时。说它完全没用?确实能生成一些文字素材;说它有用?反而拉低了工作效率。更现实的是,当时想用上主流的国外 AI 模型,不仅要 “科学上网”,每月还要支付 20 美元的费用 —— 对连 15 元音乐会员都要纠结的我来说,这种 “付费打工” 实在不划算。

二、转折点

2024 中下旬,国产 AI 终于 “能用了”。

直到 2024 年中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国产 AI 的变化:不管是侧重文字创作、逻辑分析,还是多模态交互的国产 AI 模型,生成内容的长度、逻辑性和实用性都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 2025 年初,随着一批新模型的推出,整个国内 AI 市场的回答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AI 不再是 “随机词语组装器”,更像一个能帮你梳理思路的 “思考工具”。

随后出现的“智能体”概念(Agent),真正把AI从“问答机”变成了能处理任务、生成文件、分析数据的“数字助手”。它可自动理解我的意图,并串联多个操作步骒,输出完整成果。

遗憾的是,有些早期产品因故已无法使用,但这并没阻挡整个技术向前发展的趋势。

三、AI实战结果

1.实战1

育儿补贴计算器网页

国家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后,身边很多朋友搞不清自己能领多少补贴。我灵机一动,想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先让 AI 自动爬取政府网站的政策原文和官方解读,再根据政策规则,生成一个包含 “孩子数量、出生年月” 输入项的交互式网页(包含 HTML、CSS 和 JavaScript 代码),最后还在网页里加上了一键跳转官方查询页面的入口。

整个过程中,我只负责 “描述需求”:比如 “要计算每月补贴金额,精确到天”“页面要简洁,让长辈也能看懂”,剩下的代码生成、格式调整,全靠 AI 完成。最终做出的网页虽然不复杂,但整洁可用,帮朋友解决了实际问题。(类似思路其实也能用到个税计算、社保查询等场景,只要明确规则,就能让 AI 辅助生成工具)

育儿补贴操作界面

2.实战2

AI视频制作

看到网上很多 AI 童话故事账号流量很高,我也想试试。但了解后发现,常见的制作流程需要用到多款国外工具,每月成本至少 50 美元。我决定用国产 AI 工具 “组合尝试”:先让 AI 生成童话故事脚本,再用 AI 生成简单的场景图,最后用另一款 AI 工具将 “文字 + 图片” 合成视频。

刻舟求剑视频

整个过程没有花一分钱,虽然视频画质和专业账号有差距,但作为 “零成本试水”,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 —— 至少验证了 “不用高价工具,也能做 AI 视频” 的可能性。

视频教程:刻舟求剑

3.实战3

自媒体创作

我自己的 vlog 账号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粉丝增长慢,播放量也上不去。后来我把 5 个同领域优质竞品的视频链接发给 AI,让它帮我分析:比如视频的结构(开场钩子、转场方式、高潮点设计、结尾互动形式)、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和话题,以及观众评论里的关注点。

最后 AI 生成了一份优化方案:包括标题的 “钩子写法”(比如用 “问题式标题” 替代 “陈述句标题”)、视频长度建议(从原来的 5 分钟缩短到 2-3 分钟)、话题热度排序(优先选择 “职场通勤 vlog”“低成本周末游” 等近期高热度话题)。

当然,我没有直接照抄方案 ——AI 提供的是 “参考框架”,具体内容还是要加入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真实感受,否则视频会失去灵魂。调整后,我的第二条视频播放量就翻了倍,虽然离 “大 V” 还很远,但对刚起步的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随着播放量提升,我还收到了一些合作邀约:比如品牌方邀请我录制口播视频,或是线下探店后把体验融入 vlog—— 这也让我意外发现,AI 辅助提升内容质量后,还能间接带来一些变现机会。

4.实战4

AI智能招聘系统

我有个做 HR 的朋友,也用类似的 AI 工具,一个人花了一天时间,搭建了一个企业初版招聘系统:能自动接收邮件简历,解析 PDF 或 Word 里的关键信息(比如工作经验、学历、技能证书),再根据招聘需求(JD)给简历打分,最后自动回复初步筛选结果,甚至能定时提醒 HR 查看待处理简历。

她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只是用自然语言把 “招聘流程” 描述给 AI:比如 “简历接收后,先提取‘3 年以上 HR 经验’这个关键词,没有的直接筛选掉”“打分后,80 分以上的简历标为‘优先面试’,并发送面试邀请”,AI 就会自动生成对应的代码和部署步骤。现在这个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三个月,她原话是 “一天做完了原来以为要一个团队三个月做的事”。

5.实战5

批量生成电商文案

我有个做电商的朋友,每天要发 5 条小红书和公众号笔记,光是写文案就要花掉大半时间。我试着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用智能体帮我生成了一份 HTML 格式的文案模板,包含 “引言、产品亮点、使用步骤” 等模块,朋友只要稍作修改就能直接用,大大节省了写文案的时间。比如针对公众号的文案,AI 会侧重 “逻辑梳理”,加入数据支撑;针对小红书的文案,会更侧重 “口语化表达” 和 “痛点共鸣”,符合平台风格。

四、我的 AI 使用心得:别只把 AI 当 “问答工具”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 “AI 能不能提升生产力”,我的答案是 “能,但前提是用对方法”:不要只让 AI 生成零散的文字,要让它帮你梳理 “流程”;不要只让 AI 回答单个问题,要让它帮你解决 “连贯任务”;不要只让它做简单的辅助,要让它串联起 “从需求到结果” 的完整动作。就比如说上述的那些案例就是我用AiPy生成的。

我们正在从 “琢磨提示词的 Prompt 使用者”,慢慢变成 “统筹需求的 AI 调度者”。未来也期待 AI 行业能更成熟,推出更多真正能落地、能帮普通人解决问题的产品 —— 让科技不再是 “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 “能力放大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