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读者好奇我离开妇科后,去到产科的Week5。那我就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是一个不断干活的一周。
尽管在产科忙的团团转,但我确实地学到了许多新技能:包括高拍病人图片资料(从几十乃至上百页报告单中选取有价值的内容)、给孕妇做胎心监护、测量新生儿黄疸值以及做基本的产前检查。
无线心电监护探头如图:
这些临床技能增长了我的信心。Week6去往儿科时,我应该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会,就算有不会的,学一下也都会了。”
毫无疑问,笔者已经是一名合格能干的实习生了。(免费劳动力/牛马bushi)
进到儿科办公室,我很快就找到了一颗包菜头,他是我的带教医生,我依然先自报家门。
从外表判断,包菜头大概已经中年了。但他阳光开朗,仍然保持一个大男孩的心态,因此我推想他应该经常和年轻人打交道。他说话总是笑笑的,语调在句末俏皮地上扬,这种风格加强了他的亲和力——无论男女,我对喜欢笑的人都很有好感。
包菜头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你很壮实啊,等会帮个忙哈。”
这并不是事实,笔者个子高,但体型瘦弱。
我马上就明白了:“是体力活吗?”
“是的,毕竟我们组就你一个男生嘛。”
奇怪,在医院会做什么体力活呢,我心想。
组里另外两个实习生都是女孩。其中一个女生在白大褂🥼下穿了白色连衣裙,露出很长一段裙摆。另一个是二次元女生,交谈后我得知她不仅用动漫头像、日文昵称,而且喜欢玩《崩铁》、《光遇》和《阴阳师》。我们不妨称其阿宅。
儿科的办公室很是拥挤,正中有一张大的长方形桌子。查完房后实习生们无事可做,往往在桌旁坐着刷手机。再往外两米,又是一圈靠墙的桌子,上面摆着数台电脑🖥️,医生们和规培生就在此办公。
包菜头事必躬亲,并不要求他的弟子做些什么。我实在闲得无聊,却看到白裙子坐在办公的那一圈儿,在电脑前忙活着。
于是我搬了个椅子坐在她旁边。
“你在忙什么呀?”
“呼,你吓了我一跳——我在上报系统。”
“都是实习生,为什么你要做这个?”
“你是0几年的?......04年的话,那我大你6岁,已经读完研出来工作了。”
我倒!笔者吸取了在妇科的经验,已经决定不轻易喊师兄师姐,结果又双叒叕栽了。(有点尴尬)
白裙子并不介意,她向我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儿科在内的各科室,每个月都要向医院上报特定例数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再由医院报到市相关部门。如果情况特殊,还要上报到省里乃至国家部门。
所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就是病人在遵照医嘱服药后,出现皮疹、发烧、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今早查房时,一个7岁的小男孩服药次日皮肤出现了红疹,白裙子正在系统上录入这一信息。
白裙子告诉我,儿科每个月需要上报两例。每上报一例,政府就给对应医生20元的补贴。但如果月底上报数量不够,整个科室就要被罚钱。
她还给我看不良反应手册,上面列了八类,每类下还有十来种症状。最基础的包括乏力、头晕等等。如果数量不够,就会用这些小问题来凑数。
白裙子很健谈,我们聊了很久。在得知我大五将去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后,她说疾控更偏向于编制,相比于技术性的医院更适合我这种很阳光的类型。
十点钟,包菜头让我去隔壁房间“压病人”——这就是所谓的体力活。
患者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却已有十年的哮喘病史,长期靠吸入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然而近日病情加重,药物也不起作用,便被送到医院来。包菜头认为可能由肺部感染引起,而CT影像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便决定给她做气管镜检查。如下图所示(网图):
所谓气管镜检查,就是将一根带有探头的管子从鼻孔伸入,经鼻、咽、喉、主气管最终到达支气管。支气管可分为十四级,最后一级连着肺泡。这种带探头的管子像蓝牙耳机充电线一样细,可以伸到第六级,从而吸出堵塞气道的大量分泌物。这些分泌物还能用做病理检查,以此诊断感染的病毒。
可想而知,小儿在做这种贯穿气道的检查时,会痛苦地用力挣扎,为了避免仪器划伤气道,我需要压住她的身体,尤其是大幅晃动的头部。
我戴上头纱和口罩,走进房间。负责操控仪器的医师给我一个头戴式的透明挡板,外形上很像电焊用的防护面罩。我有点纳闷,她解释说这是防止气管镜检查时,病人喷吐出东西溅到我脸上。
小女孩已经躺在床上,12岁的她看上去很瘦小,我想她一定是坐在教室的前几排。旁边的护士将小女孩身下的垫子里三层外三层的扣紧,把她做成了一个“蚕茧”。
我坐在床边,半靠在她身上,双手扶住头两侧。刚注射了麻药,她的眼里并不特别恐惧——由于第一次做气管镜,她还不知道将面临怎样的痛苦。后来我还压了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他已经做过好几次气管镜了,检查还没开始就嚎啕大哭。
护士将她的眼睛蒙上,在下巴周围垫上两层纸巾。
病人开始挣扎了,她晃动头部的力量比我想象中大的多。我只得用力保持双手抱球的姿势,臂膀发力,没几分钟就酸了。但我不敢松懈,不是担心被视作初出茅庐的半吊子,而是在此刻,我认定自己责任之重大。
小女孩痛苦万分,不断用力咳嗽。以三秒为一个周期,发出“啊~额,咳咳!”的声音,就这样一连咳了四十分钟。每咳一次,我压住她的胸脯就上下起伏。她的咳法剧烈,好像要把声带和肺都咳出来———然而这一咳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正确的。
我还压了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做检查时他并不咳嗽,只是不断地哭。这种哭法过度向外吐气,因此没多久他就缺氧了——我清楚地看见他的嘴唇由红润变得青紫,同时仪器显示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于是暂时将管子从鼻腔拔出,戴上呼吸面罩补给氧气,就这样反复了很多次。
房间里大约有十个人,其他人负责偶尔递一下道具或者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他们有说有笑,对于病人的痛苦早已熟视无睹。我离她最近,此刻却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刽子手。图像如图所示:
检查进行到30分钟,小女孩连接氧气管的左鼻孔堵满了鼻涕,噜噜地往外冒泡。突然她大喊:“护士,我要吐了!”
“想吐就吐吧。”
我紧张了,心想:小姑奶奶,你可千万不要吐啊。接着闻到反胃引起的恶臭味——当笔者试图描述这种气味时,发现它与厕所下水道的沼气味一模一样。
十分钟后终于结束了,小女孩被抱到轮椅上推回病房。我如释重负——白大褂🥼安全了。
我决心再也不做“压病人”的事。这四十分钟的经历让我恐惧,对于小女孩而言更甚于噩梦。毫无疑问,这种程度的痛苦绝不能让病人家属真切地感知。因为阿宅告诉我,她上周压病人时,小孩的哭声让门外的家属心急如焚,最后冲进来大喊:“你们干什么啊,我们不做了!”
余下的时间里闲到发霉了,既然不好意思偷溜下班,我想方设法地打磨时间:背单词、看书📖甚至和阿宅躲在休息室里打游戏,或是吃着喝着家属送给科室的各种蛋糕、糖果、水果和奶茶。
事实上我很不喜欢无所事事,这让我有种混日子的错觉,室友也因此开玩笑说我真不会享福。自儿科开始,我的实习生活将逐渐从忙碌的外科步入相对悠闲的内科。
从此往后,我大概可以“享清福”了。(无奈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