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行业里越来越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应对AI算力需求和节能要求方面,液冷方案成了数据中心的"新宠"。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液冷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它未来的应用前景。
液冷技术的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是液冷服务器制造商,下游则是算力使用者。核心环节包括服务器整机、硬件、液冷散热模块、冷却液及循环设备,还有一些成本占比小但必不可少的部件,比如机箱、电源、线缆等。
上游零部件:分散市场中的关键
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液冷设备及系统的一次侧、二次侧产品。国内大多数液冷设备和零部件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冷板式液冷整体链路图
液冷散热模块:核心中的核心
液冷散热模块是液冷服务器的"心脏",成本通常占整个服务器的20%-30%。其中,液冷板是散热模块的核心部件,因为材料成本高且加工工艺复杂,占比更大。
液冷板的上游是铝、铜等金属原材料企业,比如中铝集团、紫金矿业;
中游则是铝热传输材料生产企业(如银邦股份、华锋铝业、格朗吉斯)和液冷板加工公司(如瑞泰克、方盛股份、精研科技、三花智控、飞荣达、银轮股份、纳百川等)。
CDU(冷却分配单元)是连接室内外机的"枢纽",主要由板式换热器、电动比例阀等核心部件组成,里面还有水泵、控制器等,成本比较高。水泵环节中,中金环境子公司南方泵业生产的CHL、CHM、CHLF水泵广泛用于数据中心液冷模块;飞龙股份在芜湖、郑州建有液冷中心专用生产线,多个项目正在推进;利欧股份全资子公司利欧泵业也有多款适用于液冷的泵产品,比如高效节能的离心泵和智能泵系统。控制器方面,立讯精密、曙光数创、英飞特等厂商也有布局。此外,维谛技术、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曙光数创、网宿科技旗下绿色云图、同飞股份、佳力图、依米康等企业都推出了多款CDU产品。
冷板式液冷的技术原理图
管路和接头主要负责连接各部件,确保冷却液循环流动。目前北美在快速接头市场占主导,但国内企业最近几年加速布局。主要国际玩家有Parker、Eaton、Staubli、Festo等;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强瑞技术、高澜股份、英维克、中航光电、川环科技等。
冷却液及循环设备:热量传输的关键媒介
冷却液和循环设备价值占比约10%-20%。冷却液是热量传输的"媒介",负责把冷板吸收的热量带走,传递给系统其他部分散热。浸没式液冷需要绝缘冷却液,确保液体在电子元件周围流动时不导电。国内厂商如巨化股份、新宙邦、东阳光、曙光数创、八亿时空、润和材料、新安股份、霍尼韦尔、安美、润禾、三湖、嘉信、长先、京脉、亚培烯等正在布局,替代空间广阔。(还有更多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液冷泵和冷却塔价格较高,对冷却液循环起关键作用。海鸥股份的液冷塔认证已进入最后阶段;双良节能的产品线包括全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换热模块和尾端冷却塔设备;克莱特、上海电气、高澜股份等企业也有相关布局。
干冷器通过管内走液体、管外走自然风来冷却管内液体,工作过程中不消耗水,能和其他液冷组件配合实现高效散热。相关厂商包括维谛技术、四方科技、英维克、申菱环境、鑫巨等,比如四方科技研制的V型干冷器就用于数据中心液冷的外部换热。
中游:服务器厂商与温控企业的"双轨竞争"
中游包括液冷服务器、液冷交换机等IT厂商、芯片厂商,以及液冷集成设施、模块与机柜等。液冷技术本身的门槛不算高,但算力液冷的难点在于对服务器的改造——毕竟服务器承载着客户的核心业务,稳定性要求极高。
从发展历程看,国内厂商起步较早:2011年,中科曙光率先开始服务器液冷技术探索,2013年就完成了首台冷板式液冷服务器原理机和首台浸没式液冷原理验证;2015-2018年,中科曙光、华为、浪潮信息、联想、阿里巴巴等国产厂商先后实现液冷服务器大规模商业应用,实现"弯道超车";2022年,浪潮信息发布全栈液冷产品,其亚洲最大液冷数据中心研发生产基地"天池"投产,年产能达10万台,成为业界首个实现冷板式液冷整机柜大批量交付的企业;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兴通讯展示了新一代数据中心全域液冷解决方案;2024年MWC大会上,又推出了高密度全液冷整机柜IceCube。
份额较大服务器Top10厂商分别为中兴通讯、浪潮、超聚变、新华三、昆仑技术、紫光华山、武汉长江、烽火通信、中科可控、宝德计算。其中,中兴通讯以20.51%的份额位列第一,浪潮以12.47%的份额位列第二,超聚变以9.8%的份额位列第三,第四名新华三所占份额为9.72%,第五名昆仑技术所占份额为6.7%。同时,神州数码、虹信软件、华鲲振宇、联想、清华同方、黄河科技、宁畅信息、华诚金锐、曙光信息、中移(杭州)、湘江鲲鹏等供应商紧随其后入围相关项目。此外,软通计算机、依图科技、平治信息、国鑫、超云中标中国电信服务器(2024—2025年)集中采购项目,成为新入局者,正式进入通信运营商行业市场。
服务器供应商份额图
传统服务器厂商(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等)能维持较高市场份额,核心在于技术积累、全栈服务能力和产业生态协同的综合优势。比如,浪潮信息作为冷板式液冷代表,通用服务器、高密度服务器、整机柜服务器、AI服务器四大系列均支持冷板式液冷,还与英特尔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全液冷冷板服务器参考设计,实现部件接近100%液冷散热;超聚变的液冷服务器已在全国实现超7万个节点商用,其FusionPoD for AI新一代全液冷整机柜GPU服务器采用全液冷方案;紫光股份通过新华三覆盖电信运营商、金融行业,2024年液冷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新一代液冷服务器能耗降低30%,适配AI算力集群;中科曙光作为浸没式液冷代表,拥有完整的液冷服务器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线,已在高性能计算、AI训练场景部署数万台液冷服务器,与中科院联合研发,在超算中心、科研院所等领域市占率超60%。
随着市场开放,第三方厂商也在加速进入。国际上,冷板式液冷的主要欧美温控厂商有CoolITSystems、Asetek、Motivair等(CoolIT是HPE、戴尔、联想、STULZ的核心合作伙伴;Motivair为英特尔、AMD开发定制动态冷板);浸没式液冷厂商包括GRC、LiquidStack、Vertiv等。国内企业分两类:一类是液冷服务器供应商(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中国长城、紫光股份、拓维信息、工业富联),凭借产业链核心地位抓住机遇;另一类是专业液冷温控厂商(如英维克、依米康、高澜股份、川润股份、申菱环境、佳力图)。
此外,液冷交换机领域,阿里与锐捷网络合作的LiquidTigatron交换机采用先进液冷技术;新华三也提供多种液冷交换机,如S5500V2-52C-EI等型号。
下游:互联网、运营商、政府成主力用户
液冷服务器的应用相对集中,采购量前三的行业是互联网、电信运营商和政府。
互联网巨头中,阿里围绕浸没式液冷深入布局,其杭州仁和数据中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全浸没式液冷云计算数据中心,已正式运营;百度发布《天蝎4.0液冷整机柜开放标准》,为冷板液冷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引导;京东的整机柜液冷技术已规模化投入机房。
三大运营商2024年算力规模图
电信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联合发布的《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提到,2025年及以后将开展液冷规模应用,50%以上的项目应用液冷技术。
此外,第三方IDC服务商(如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光环新网、数据港、秦淮数据、润泽科技、宝信软件、奥飞数据、大位科技、网宿科技等)也是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AI爆发+政策推动,液冷成"必选项"
在AI加速爆发背景下,全球数据中心能耗管控趋严,液冷成为关键技术路径。我国"东数西算"工程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不超过1.25,欧盟《能效指令》也将液冷纳入数据中心强制认证体系。随着全球AI端侧应用百花齐放,科技厂商持续加大投入,服务器等环节的重要性和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液冷技术的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7qMJ1aXkZtQOa0Q6hm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