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非工程师的极简技术说明
- 先想象一块面饼
把面团擀平后,如果里面有气泡或筋络不均,下锅就会鼓包。金属板同理:轧制、卷曲、切割都会在内部留下“应力气泡”。11 辊矫平机就是一台工业级“擀面机”,用 11 根钢辊把气泡均匀擀碎。 - 为什么是 11 根?
- 奇数根保证板子入口、出口都在同一高度,不会翘头。
- 11 根在 1.5 m 机身内刚好完成 5 次正向 + 5 次反向 + 1 次精整,既不浪费空间,也不让板子“过度揉面”。
- 对常见 1–10 mm 厚的钢、铝、不锈钢,11 次弯曲的“剂量”正好把屈服层推到 80 % 厚度,留下 20 % 弹性层回弹归零。
- 辊子排布像波浪
侧面看:下-上-下-上……交替成 W 形。
- 第 1 根:咬入,给板子“领进门”。
- 第 2–7 根:主弯曲,把长波、短波一起掰碎。
- 第 8–10 根:减幅弯曲,像把音量旋钮逐格调小。
- 第 11 根:出口,确保板尾不反弹。
- 每根辊子的“私人档案”
| 序号 | 典型压下量* | 作用简述 | 易损部位 |
|----|--------------|-----------|-----------|
| 1 | 0.6 mm | 建立张力 | 轴承密封圈 |
| 5 | 2.4 mm | 最大弯矩 | 辊面母线 |
| 8 | 0.9 mm | 精整 | 镀铬层微裂纹 |
| 11 | 0.2 mm | 定直 | 驱动键槽 |
*以 4 mm 厚 Q235 为例,实际值随材料屈服强度线性调整。 - 现场可感知的三个信号
- 声音:第 5–6 根辊子若发出低频轰鸣,说明压下量过大;高频尖啸则是板子打滑。
- 手感:出口侧用手轻压板头,感觉像压一块“死硬”钢板即合格;若仍有弹性颤抖,说明应力没耗尽。
- 温度:连续运行 2 小时后,第 7 根辊子轴承座温升不应超过 40 ℃,否则润滑油膜会破裂。
- 不同材料的“11 步节奏”
- 软铝:把第 2–4 根压下量减半,速度降到 60 %,防粘辊。
- 高强钢:整体压下量 +20 %,速度 –30 %,防止电机过载。
- 不锈钢:第 9–10 根再减 5 µm,避免加工硬化留下辊印。
所有调整只需改写控制器的 11 个数字,10 秒内完成。
- 检验平直度的 30 秒实验
把板子平放在工作台,用 1 m 直尺贴面:
- 普通级:塞尺能插入 ≤0.5 mm。
- 精密级:光隙均匀,塞尺 ≤0.1 mm。
再用手机闪光灯斜照,倒影条纹成一条直线即可放行。
11 辊矫平机用 11 次方向相反、幅度递减的“揉面动作”,让金属内部的应力气泡逐一破灭,最终把一张“会回弹的弹簧片”驯化成一块“不再闹情绪”的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