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刚爬上窗台,小区超市的公告栏就换了新模样。钢琴班、奥数课、编程营的海报层层叠叠,像给暑假贴上了密密麻麻的标签。家长们拿着课程表在树荫下讨论,手里的笔在时间表上圈出一个个格子,仿佛要把孩子的每一天都切割成精准的碎片。其实,暑假本该是块等待发酵的面团,过度揉捏反而会失去蓬松的生命力。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去年暑假过得像场马拉松。每天清晨六点半被英语听力叫醒,早餐时背古诗,上午是数学思维训练,下午转战游泳班和书法课,晚上还要完成线上编程作业。有次我在电梯里遇见他,十岁的孩子背着比书包还大的画板,眼神里的疲惫像蒙了层灰。他妈妈叹着气说:“别人都在学,咱不敢停啊。” 可开学后没多久,小宇就因为持续低烧请假两周,医生说长期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那些被填满的时间,最终以健康为代价划上了休止符。
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话:“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不仅是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要尊重成长的节奏。就像农民不会在稻田里同时种满水稻和蔬菜,好的教育懂得留白。我表姐的女儿朵朵,去年暑假只报了个陶艺兴趣班,其余时间都在 “瞎晃”。她跟着小区里的老人学种菜,把黄瓜架搭得歪歪扭扭;蹲在楼下观察蚂蚁搬家,还画了本《蚂蚁王国日记》;下雨天在家拼乐高,用两千块积木搭出了整个小区的模型。开学后老师反馈,朵朵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提升,作文里全是鲜活的生活细节。
心理学上有个 “空白效应”,说的是适当的留白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那些看似 “虚度” 的时光,其实是在积蓄能量。作家莫言回忆童年时,总说最宝贵的记忆是在田野里追蝴蝶、看云彩的日子,那些无人管束的时光,反而滋养了他的文学灵感。反观现在,很多孩子的暑假被精确到分钟,连吃水果的时间都要穿插英语单词,看似高效,实则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就像被修剪过度的盆栽,虽然整齐,却失去了自然生长的灵气。
有人担心,不给孩子报班,孩子会沉迷游戏、虚度光阴。其实问题不在于时间是否被填满,而在于如何引导孩子自主管理时间。我同事的儿子乐乐,暑假里有个 “2 小时自由时间”,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一开始他确实整天打游戏,可没过多久就觉得无聊,自己找来科普书看,还学着做实验,后来竟迷上了天文,每天晚上都带着望远镜观察星空。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卢梭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孩子有天生的探索欲,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总能找到感兴趣的事情。
暑假的意义,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孩子有机会触摸生活的温度。清晨去菜市场看老奶奶如何挑黄瓜,傍晚在公园听大爷们聊历史,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其实是在给生命打底色。就像老面发酵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留白。那些在树荫下追逐嬉戏的午后,那些趴在地上看蜗牛爬行的瞬间,那些对着晚霞发呆的时刻,都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
看着小区里背着画板匆匆赶路的孩子,我总想起小时候的暑假。没有补习班,没有计划表,只有蝉鸣、阳光和漫无边际的玩耍。可正是那些 “无所事事” 的日子,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真正的暑假,应该是让孩子在自由中发现自我,在留白中积蓄力量。
所以,不妨给孩子的暑假留些空白吧。少一些 “必须”,多一些 “可以”;少一些安排,多一些探索。让他们有机会在阳光下奔跑,在雨天里踩水,在星空下遐想。这些看似 “无用” 的时光,或许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宝藏。毕竟,成长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偶尔放慢脚步,才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