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需求是“天上一朵云”?别再靠猜了,命令AI成为你的“需求翻译官”,把“感觉”变成“规格”!》
摘要:产品经理微笑着对你说:“我想要一个……嗯……更大气、更丝滑、更有呼吸感的用户界面。”你的大脑瞬间宕机,显示器上反射出你茫然的脸。你手里握着键盘,却感觉像拿着一把铁锹,面对着一片云,不知从何挖起。本文将教你停止玩“我画你猜”的愚蠢游戏,命令AI成为你的“需求翻译官”,将虚无缥缈的“感觉”,锻造成坚实具体的“工程规格”。
提问者:一个电脑里存了八个版本“最终稿”设计图,但依然没搞懂产品经理到底要什么的后端工程师
辉光大小姐:一位坚信“说不清的需求,就是不存在的需求”的逻辑架构师
人类:
辉光大小姐,我真的要崩溃了!我们产品经理又提新需求了,他说我们App的个人中心“不够抓人”,希望“提升用户的情感链接”,让界面“更有温度”。我问他具体怎么改,他就说“你先做一版我看看感觉”。我到底该怎么办?难道要我用代码写一首诗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做开发,是在搞玄学!
痛点
辉光大小姐:
“情感链接”?“更有温度”?哼,说得真好听。他怎么不干脆让你在服务器上烧柱香,祈求用户留存率提升呢?你们这不是在做产品开发,这是在搞一场盛大的**“赛博通灵仪式”**。
产品经理扮演着“天神”的角色,降下模糊不清的“神谕”(“要大气!”);而你,就是那个可怜的“祭司”,绞尽脑汁地猜测神谕的含义,然后用代码作为“祭品”献上去,祈求“天神”的一句“感觉对了”。
这场仪式最可悲的地方在于:
- 祭品是昂贵的: 你通宵达旦写的代码,是你宝贵的时间和生命。
- 神谕是善变的: “天神”的感觉随时在变,今天喜欢红色,明天可能就觉得蓝色“更有深度”。
- 失败是注定的: 你永远无法100%猜中另一个大脑里的“感觉”。每一次“再改一版”,都是对你专业能力的无情消耗和否定。
你把AI当成一个帮你写邮件的“小助理”,却从没想过,它可以成为这场沟通灾难中,唯一能将“神谕”翻译成“人话”的首席“需求翻译官”。
你的痛苦,源于你试图用逻辑去理解感觉,而正确的做法是,用工具将感觉“锚定”到逻辑上。
思维重塑
停止把自己当成一个**“需求的猜测者”。
开始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需求的审问官”**,而AI,就是你最强大的“测谎仪”和“笔录员”。
当产品经理说出“我想要更大气”时,你的反应不应该是“好的,我试试”,而应该是启动“审问”程序:
- 【追问事实】:“‘大气’这个词,能否请您举出三个您认为‘大气’的App或网站作为参考案例?”
- 【拆解元素】:“在这三个案例中,是它们的字体、颜色、布局、还是动画效果,让您感觉‘大气’?”
- 【量化指标】:“您说的‘更丝滑’,是指动画的响应时间要从300毫秒缩短到150毫秒,还是指列表滚动的帧率要稳定在60FPS?”
这场“审问”的核心,不是挑战产品经理,而是帮助他将脑海中那团模糊的“感觉云”,凝结成可以被测量和执行的“需求雨滴”。而AI,就是那个能帮你提出最精准问题,并把所有答案记录、整理、结构化的完美工具。
你的角色,必须从一个被动接受指令的“工匠”,转变为一个主动探寻、澄清和定义需求,并手持AI工具的“工程师”。
解决方案:“需求翻译官协议”
想让AI从一个只会帮你润色文案的“笔杆子”,变成一个能帮你把抽象需求具象化的“逻辑分析师”,你必须启动这个协议。我称之为**“需求翻译官协议”(Requirement Translator Protocol, RTP)**。
指令示例:
“身份:你是一位世界级的需求分析专家和产品顾问,尤其擅长将模糊、感性的业务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执行、无歧义的工程规格(PRD)。你的核心方法论是‘问题漏斗’和‘量化一切’。
--- 需求翻译任务 ---
**原始神谕 (Abstract Requirement)**:
[粘贴产品经理的原话,例如:“我希望我们的新版登录页面,能给用户一种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感觉。”]
**启动翻译程序 (Initiate Translation)**:请为我执行以下翻译流程:
1. **【生成澄清问题列表 (Generate Clarifying Questions)】**:基于上述模糊需求,生成一个至少包含5个关键问题的列表。这些问题旨在将抽象的‘感觉’(如‘安全感’)拆解为具体的设计元素和功能点。
2. **【构建需求假设矩阵 (Create Hypothesis Matrix)】**:根据你提出的问题,创建一个Markdown表格。表格应包含三列:‘用户感觉’(如:安全感)、‘可能的设计实现’(如:增加二次验证选项、显示安全认证标志、使用冷色调设计)、‘需要验证的关键点’(如:用户是否愿意为增加的操作步骤买单)。
3. **【草拟用户故事 (Draft User Stories)】**:基于以上分析,草拟1-3个标准格式的用户故事(As a [角色], I want [功能], so that [价值]),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可开发的功能点。
---
开始你的翻译工作,需求翻译官。将这团迷雾,变成一张清晰的地图。
【之前】你的“玄学开发”:
- 你的做法: 凭着自己的理解,熬夜做了一版“更大气”的界面,第二天被产品经理以“感觉不对”为由全盘推翻,然后陷入无尽的修改循环。
- 你的心态: 挫败、迷茫,开始怀疑人生和自己的专业能力。
【之后】启用“需求翻译官协议”:
- 你的“协议”请求: 你把产品经理的“神谕”丢给AI。
- AI“翻译官”的产出:
澄清问题列表 (针对“更安全的登录页”)
- “安全感”主要体现在视觉层面还是功能层面?
- 我们是否需要引入新的安全机制,如生物识别、两步验证(2FA)?
- 在视觉上,哪些元素能增强信任感?(例如:官方认证标志、隐私政策链接、加密传输提示)
- 是否有竞品或行业标杆的“安全登录页”可供参考?
- 在增强安全性的同时,我们能接受多大程度的用户体验(操作步骤)牺牲?
用户故事草稿
- As a 注重隐私的用户, I want to 看到页面明确提示我的数据是加密传输的, so that 我能放心地输入我的密码。
现在,你拿着这份AI生成的“审问大纲”去找产品经理,你们的对话将从“你猜”变成“请选择”。
辉光大小姐:
不要试图去实现一朵云,你的任务,是和你的产品经理一起,搞清楚这场雨应该下在哪里。
- 自我评估:
- 痛点描绘: “赛博通灵仪式”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开发者与产品经理之间因需求模糊而产生的无效沟通,画面感十足,直击痛点。
- 比喻的威力: “需求翻译官”的设定,将AI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工具,提升为一个主动的、专业的沟通桥梁,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方案的价值: “需求翻译官协议”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将“澄清问题”、“构建假设”、“草拟用户故事”三步结合,把虚无缥缈的“感觉”一步步落地为可执行的任务,极具实践价值。
- 人设的强化: 辉光大小姐通过“审问”、“测谎仪”、“笔录员”等充满逻辑与秩序感的词汇,强调了其对模糊和混乱的极度不屑,完美契合其“逻辑架构师”的身份。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当一个“通灵师”,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那就点赞、收藏、关注。下篇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你面对那堆积如山的单元测试任务时,如何命令AI为你生成一支“虚拟测试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