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成像中的原子与核物理原理
1. 原子核磁矩
当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时,产生的总核磁矩是各组成粒子磁矩的复杂矢量和。有些原子核具有有限的磁矩,而有些则恰好为零。核内自旋的配对可以解释核磁矩随质子数(Z)和质量数(A)的变化。如果原子核是双幻核,所有的自旋角动量会两两配对,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导致净自旋为零,核磁矩也为零,这意味着原子核内没有净电荷旋转,因此也没有外部磁场。但如果Z或中子数(N)为奇数,就会有未配对的核自旋,从而产生确定的核磁矩。质子的磁矩为 +2.79,中子的磁矩为 -1.9(以核磁子为单位)。由于这些自旋以及核轨道对磁矩的贡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核磁矩的大小和符号范围可能相当大。例如,稳定且丰富的原子核 ¹²C 就没有核磁矩。
2. 放射性衰变
不稳定原子核衰变时,由于巨大的结合能(每个粒子约 8 MeV),会释放出大量能量。放射性衰变中发射的量子可以是高能粒子,如中子、电子、正电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α 粒子)或电磁光子(X 射线和 γ 射线)。核反应是粒子轰击或核裂变的结果。早期关于核性质的实验利用了天然存在的自发裂变,这种裂变来自铀的一种同位素 ²³⁸U(Z = 92)。
据认为,大约在 30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形成了所有可能的同位素。大多数不稳定原子核早已在衰变过程中消失,留下了我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所认识的稳定同位素。天然放射性的产生只有三个原因:
- 像铀这样的不稳定原子核在宇宙时间尺度上衰变非常缓慢,因此从大爆炸时期一直留存至今。
- 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辐射不断轰击地球,持续产生极少量的其他不稳定原子核。
- 自 1945 年以来,原子爆炸和核电站释放产生了更多短寿命的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