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成像:原理、影响因素与设备解析
1. 图像质量的决定因素
医学解剖图像的拍摄旨在检测因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解剖结构异常。放射科医生在检查和报告医学图像时,需要能够察觉强度的细微变化,并判断这些变化是病理结构的真实反映,还是成像过程中的伪影。由于正常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异范围,若没有严格的放射学操作规范和对成像设备及材料的严格质量控制,这项任务几乎无法完成。
所有医学图像(包括X射线图像)的评估主要基于三个指标:对比度、不清晰度(空间分辨率)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除了辐射剂量问题(不适用于MRI和超声),本节所描述的定义和概念适用于所有医学成像。
1.1 对比度
对比度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所熟悉的。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拍摄的高对比度照片中,物体清晰突出,边缘明确;而在光线不佳、下雨或有雾的情况下,物体的清晰度会下降,边缘变得模糊。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对比度进行定量描述。假设目标物体中间的强度为$I_1$,图像中物体背景外的参考点强度为$I_2$,则对比度$C$定义为:
[C = \frac{I_1 - I_2}{I_2}]
对比度表达式中的每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直接到达探测器的初级X射线($P$)和散射X射线($S$),即:
[I_1 = P_1 + S]
[I_2 = P_2 + S]
初级贡献可以用适当的衰减系数和射线中组织的厚度来表示:
[P_1 = N e^{-\mu_1 x}]
[P_2 = N e^{-\mu_2 x}]
其中,$N$是入射到组织上表面单位面积的光子数。将$P$的表达式代入对比度定义中,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