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的脑成像技术解析
在临床实践中,脑成像技术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和诊断脑部疾病至关重要。目前有多种脑成像技术可供选择,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
脑电图(EEG)技术
脑电图(EEG)技术由Burger于1926年发明,它通过将电极与头皮导电接触,并连接到高增益电子放大器,来记录头皮上的各种电压干扰。人体就像一个天线,会接收周围的电干扰,因此采用成对电极进行差分电压测量。由于电极自身产生的杂散低频效应,EEG的有用低频范围限制在1Hz以上,而可测量的大脑活动在50Hz以上的信号功率非常小。正常电压幅值通常在1 - 100μV之间,经过电子放大和滤波后很容易检测到。
所有人在清醒和睡眠时都会表现出一些有节律的电活动。例如,大多数人闭上眼睛或放松时,会出现频率约为8 - 10Hz的大幅度、近似正弦的电压干扰,即α节律,它广泛分布在头部后部。正常警觉状态下的EEG由复杂的低幅值电压模式组成,频率在2 - 40Hz之间,且该模式会随任务和注意力程度在时间和头皮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
尽管乍一看分析这些自发信号似乎可以揭示潜在的大脑功能,但正常的自发电活动过于复杂,难以详细关联到具体功能。几十年来,正常EEG中的严重干扰(如癫痫引起的干扰)是诊断癫痫的唯一定量手段。从1960年左右开始,诱发电位(EP)测量技术被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广泛用于研究与特定外周刺激相关的头皮信号的时间进程。通过重复给定刺激(如闪光),并对50 - 100次重复刺激的结果进行平均,可以揭示出一个小的头皮电信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每个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大片神经元或多个远程区域的协同反应,很难将测量到的表面场图转换为潜在电流发生器的图,而且头皮记录的EEG和EP只能反映大脑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