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设计原则
1. 所有运放电源引脚都需要退耦电容;
2. 直流工作点:直流工作点的参考电压提供有多种方案供权衡
最简单的参考电压提供方案,通过两个电阻组成分压器(优点是简易,缺点是电阻上有电流流动,影响功耗);采用小电阻,则电流大,消耗功率大;采用大电阻,电流小,消耗功率小,同时带来噪声更大的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在电阻边并联电容作为旁路电容起到退耦作用,但当频率低时作用小,频率高时,电容上的寄生电感会起作用,使作用减弱
另一种方案:通过外部基准源提供参考电压(低阻抗的电压参考器件)
使用基准源的情况下,有时无法保证有满足运放V/2的基准源;
优势:不用分立元器件r、c,节省pcb面积,可靠性提升
当模数转换器和运放电路都需要参考电压时,可以考虑用同一个外部基准源为(信号链中的)所有模数转换器ADC以及运放电路提供参考电压;
3. 模数转换器的Vref驱动能力十分有限,通常无法直接驱动多于两级的放大电路;
4. 运放使用:(无特殊说明)不能直接驱动容性负载,会产生自激震荡(通常需要在运放输出端和电容间串联一个R进行修正);
5. 交流耦合电路中,若需要在输入端/输出端使用隔直电容C,要注意他们也同时构成了高通滤波器———设计者的责任,是要选择合适的电容值,避免其所构成的高通滤波器会滤除有用信号;(法则:让高通滤波器转折频率低于系统中感兴趣的最低频率的百分之一)
6. 实际运放的限制:需要关注实际运放的输入电压范围(可能并不包含地和电源轨);
另一限制是:若为阻隔前后级直流,在同相端直接加电容C,会造成运放内部晶体管基极直接连接C(对任何晶体管,基极处于直流开路状态都无法正常工作,它需要的电流小,但一定要有电流);也就是同相输入端需要直流偏置电流,有可能电容的漏电流可以满足运放所需输入偏置电流,但需要核实才行;
7. 要注意运放电路中连接到地的电阻,为防止接地电阻与其连接的元器件组成分压器,造成直流工作点被改变,可能要串联电容进行隔直;
二、 运放核心选型因素:
1. 同相放大与反相放大,唯一区别在于输入信号给到同相端还是反相端;
2. 输出摆幅:
单电源运放电路的输出范围,也就是动态范围受限于输出电压摆幅;仅当想要输出的电压在 Vol < Vout < Voh 范围内,才符合转移特性函数;
3.共模电压输入范围:
三、 线性运放电路设计方案:
1. Y= ±mx + b;直流转移方程(根据m与b的符号不同,有四种形式,Vout = ±m Vin ± b)
m、b决定了实现该解所需的电路;
2. 确定传感器输出端连接运放输入端的输入电压范围、运放输出电压范围、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
根据传感器输出电压范围(最大最小 0.1-0.6V),模数转换器输入电压范围 1 - 3.3V
1 = m(0.1)+ b
3.3 = m(0.6)+b
联立得到m、b的值,从而选择相应的差分放大电路变体———确定电路属于哪种情形;
确定选择哪种电路情形后,———确定供电电压VCC与参考电压Vref的值;
根据相应m 与R1、R2的值的关系等式,b与Rf、Rg的关系等式;
联立方程,解出R1与R2(同相端分压电阻)之间的比值关系;
根据比值关系(由增益、偏移量决定),结合(供电电流、频率响应、运放输出能力)确定R1、R2的量级如KΩ级;
根据R1、R2的值确定后,可以确定Rf、Rg之间的比例关系;(同R1、R2使用的量级)
(电阻量级大,则频率响应低,I小,产生的噪声小,消耗功耗低; 电阻量级小,频率响应会高,I大,则消耗功率大,产生的噪声影响小可以降低输入偏置电流的误差;当电阻值降的过低时,前级电路的对本级电路的驱动能力就差,因为r小,则需要更大的驱动电流才能驱动到相同的电压)
如此,便可以得到并确定整个运放电路设计
后设计:
搭建实际电路,采集数据并测试电路采集与放大性能
在电源断开时,给电路进行信号输入、给电路输入超过输入范围的信号、给电路输入低于输入范围的信号:观察电路反应,是否会出现预期不可接受的风险或故障
增加保护电路/器件
循环执行以上步骤
设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