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不正是当前规模化落地的AI与算力缺口共存的真实写照吗?
从工业质检到智能医疗影像诊断,从智能客服到自动驾驶,AI应用已呈现出从“单点试点”到“全行业规模化落地”的燎原之势;然而,算力缺口带来的“灼人阻碍”,从训练效率、落地成本到场景适配,层层制约着AI规模化应用前行的脚步。
如何才能更好地消除算力基础设施的“短板焦虑”?算力互联网挺身而出。
AI规模化越猛
算力缺口“灼痛感”越强
在“算力海啸”狂飙的同时,不停涌动的“暗流”也值得警惕!
从全球来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预测,到2025年,全球计算力规模将突破300EFLOPS。2023-2025年智能算力需求复合增长率为45%,而同期算力供给增速仅为28%,算力缺口正以每天2.3EFLOPS的速度扩大。
从中国市场来看,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项目数量超过180个。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AI、大数据等对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迭代,使得部分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智算中心资源闲置,造成了智能算力的供给缺口。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通用算力相对过剩、智能算力相对短缺,会是中国算力市场“成长的烦恼”。
在算力供需错配的表象背后,结构性失衡与效率困局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各地智算中心建设“大干快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客观上造成了“低端闲置、高端紧缺”的断层;东部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客户聚集的智算中心承载了大部分的AI算力需求,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算力分布不均、调度不畅;因异构适配难、场景不匹配等原因造成智算中心平均利用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算力通胀”;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供给调整速度,再加上产业链协同不足等因素,导致算力缺口越拉越大。
总之,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算力供需错配、算力成本居高不下、算力调度低效等核心问题,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将被算力严重地“拖后腿”。
若想破解上述难题,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要加速算网融合,对算力进行有效调度、协同管理,从而更好地适配AI的场景化需求,从过去简单的“拼规模”转向“提效率”。那么,算力互联网的建设会不会是一剂良方呢?
算力互联破解供需错配
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算力互联网,顾名思义即以网络为连接器,通过有效地整合分散的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级算力资源,打造“算力可感、任务可分、资源可调、服务可计” 的新型基础设施,将不同地域的算力资源连接成“算力池”,让用户像使用水、电一样,“按需取算”,从而解决AI场景化的算力供需错配问题。
算力互联网具有异构融合、智能调度、普惠易用、绿色低碳的特征和优势,这使得它可以打破供需壁垒,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并提升算力使用效率,成为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撑。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东数西算”将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2022年,国家枢纽节点(8大枢纽+10大集群)建设启动,不断强化跨枢纽调度。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中指出,2025年底前建成“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算力网。“算力互联”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5年5月,工信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以推动算力互联互通为主线,先试点后推广、先互联再成网,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有力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
在构建算力互联网的过程中,重点任务是筑牢算力互联基础,优化算力设施互联,促进算力资源互用,创新算力业务互通,打造算力互联应用场景,以及夯实算力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算力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座,将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升级、场景适配的共同作用下,加快实现算力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用”的跃迁,更好助力AI的规模化应用。
算力“一张网”
赋能千行万业
从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算力互联网建设在基础设施规模化、技术标准制定、场景应用落地和生态体系建设等维度取得了重要突破,全国算力“一张网” 已见雏形。
据最新消息,中国算力平台已正式完成10个省区市分平台的接入工作,实现了“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的全面贯通。当前,我国正以“点、链、网、面”为主轴,持续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部署落实。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中国算力平台集“供、需、服”于一体,致力于让算力服务真正实现普惠化、便捷化、易用化。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注册企业用户超过1000家,入驻算力服务商逾100家,上架优质算力产品110余项,接入主流基础大模型和垂类模型90余个。
2024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上线。超算互联网是算力互联网在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重要实践与核心组成部分,更是算力互联网在高端算力领域的先锋队和试验田。截至目前,国家超算互联网连接的骨干节点型算力中心已突破30家,联合体成员数量超过200家。超算互联网已实现高精度与低精度算力流畅协同,可为科学计算、仿真计算、智能计算等典型场景提供1600+应用软件、600+热门开源大模型和70+SaaS平台等丰富的服务。
综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构建重心已由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转向“建用并重、以用促建”。
再从算力基础设施赋能行业发展和创新来看,在科研、工业、医疗、金融、政务等众多领域和场景中,算力互联网已经成为业务创新的加速引擎。
位于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依托“鹏城云脑”,打造了当前国内最大的算力网开源开放试验场,实现了分布于10省份、16城市、28个异构算力中心的接入,可调度总算力超过5EFLOPS。截至目前,该试验场已面向全社会提供大规模普惠算力资源,获益开发者近16万人;枢纽节点“鹏城云脑”累计服务11家政府和科研单位,以及数十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直接带来了1.3亿元的经济收入。
阿里云联合小鹏汽车开展“东数西算”应用实践,通过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提供智能算力,算力规模达到2.5Eflops。依托算力互联资源建设的车联网数据中台和数据体系自上线以来服务了30多万车主,支撑超过6000名智能汽车研发工程师实现技术创新;在经济效益方面,成本下降30%至50%,新车研发周期缩短20%,智能工厂实现100%自动化。
克拉玛依移动通过高效整合云计算资源,打造了渲染云,推动数字娱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东西部算力协同,将渲染效率提升260%,并精准对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渲染行业客户,引导算力需求。渲染云落地应用以来,助力企业降低成本约30%,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带动收入同比增长278%,同时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随着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场景化结合越来越紧密,算力互联网已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协同创新
开启算力互联新纪元
从全球来看,算力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竞赛”逐步转向“体系化能力”构建。“异构协同、开源共治、场景定义”将成为全球算力互联网发展的主脉络。
从国内来看,算力互联网建设稳步加速,但仍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借助技术创新,加强异构算力整合;政策驱动、市场调节并举,更好地实现算力区域协同;通过“算电协同”,有效应对能效瓶颈与绿色转型的双重压力;降低算力门槛的同时,保障安全合规运营;创新算力消费模式,构建“算力+AI+行业”的行业生态,服务好各行各业的用户。
9月24日至26日,“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简称PT展)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展会以“数实融合新引擎 智启未来新动能”为主题,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通信技术、芯片技术、量子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算力是本届展会的一个核心话题。在展会期间,还将举办“算力互联网赋能人工智能发展论坛”“算力基础设施论坛”等相关活动,业内知名算力企业与行业用户坐而论道,旨在推动算力与AI加速融合,助力AI规模化落地。
让我们相聚PT展,共赴算力互联新纪元!
报名参加PT展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