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的 “核心战力”,其激活和扩增需精准调控,既要避免过度激活引发免疫损伤,也要确保数量和功能满足免疫应答或细胞治疗需求。
一、核心原理:精准模拟 “三信号激活机制”
T 细胞激活需满足 “双信号 + 细胞因子”三要素,缺一不可。
- 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由 T 细胞受体(TCR)与抗原呈递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表面的 “MHC - 抗原肽复合物” 结合触发,负责识别 “外来入侵” 或 “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决定 T 细胞激活的特异性。体外激活扩增时常用抗 CD3 单克隆抗体替代 APC 表面的 “MHC - 抗原肽复合物”,直接与 T 细胞表面的 TCR-CD3 复合物结合,触发 T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信号,这是激活的 “启动开关”。 - 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
T 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如 CD28)与 APC 表面的配体(如 B7-1/CD80、B7-2/CD86)结合,是 T 细胞 “完全激活” 的关键 —— 若仅有第一信号而无第二信号,T 细胞会进入 “免疫无能” 状态,无法增殖和发挥功能。 - 第三信号(细胞因子信号)
激活后的 T 细胞需细胞因子(如 IL-2、IL-7、IL-15)提供 “增殖信号”,促进 T 细胞从 G0 期进入细胞周期,实现大量扩增,并维持其存活和功能(如分化为细胞毒性 T 细胞、记忆 T 细胞)。
二、常用实操方法
分 “非磁珠法” 和 “磁珠法” 两种方法核心都是提供 “双抗体 + 细胞因子”,但载体不同,效率和适用场景有差异:
非磁珠法(简易版,适合小规模实验)
• 原理:将抗 CD3、抗 CD28 抗体直接包被在培养板表面,模拟 “APC 与 T 细胞的接触式激活”。
• 步骤:
- 包被培养板:用无菌 PBS 稀释抗 CD3(1-5μg/mL)、抗 CD28(1-2μg/mL),加入培养板,4℃孵育过夜(或 37℃孵育 2 小时),弃去多余抗体,PBS 洗 1-2 次;
- 接种细胞:分离人 / 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或磁珠分选纯化的 CD3⁺T 细胞,按 1×10⁶细胞 /mL 密度接种到包被好的培养板中;
- 加细胞因子:加入 IL-2(10-50 ng/mL,基础增殖因子),若需定向培养记忆 T 细胞,可加 IL-7(10 ng/mL)或 IL-15(10 ng/mL);
- 培养扩增:37℃、5% CO₂培养,每 2-3 天补加新鲜培养基和细胞因子(维持 IL-2 浓度),7-10 天可实现 10-50 倍扩增。
• 优势: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耗材,适合新手或小规模预实验。
• 不足:抗体固定在板上,T 细胞激活不均匀,扩增效率略低于磁珠法。
磁珠法(高效版,适合大规模扩增)
• 原理:将抗 CD3、抗 CD28 抗体偶联在磁性微球表面(如 Dynabeads),磁珠可模拟 “APC 的立体结构”,与 T 细胞多方位接触,激活更高效、均匀。
• 步骤:
- 准备磁珠:取抗 CD3/CD28 偶联磁珠,用无菌缓冲液(如 PBS+2% FBS)洗 2 次,按 “磁珠: T 细胞 = 1:1 或 2:1” 比例准备;
- 混合孵育:将磁珠与纯化的 CD3⁺T 细胞(或 PBMC)混合,室温孵育 15-30 分钟,让磁珠与 T 细胞充分结合;
- 加培养基与细胞因子:加入含 IL-2 的完全培养基(如 RPMI-1640+10% FBS),接种到培养瓶中;
- 培养与磁珠分离:37℃、5% CO₂培养,每 2-3 天补液,扩增 5-7 天后,用磁铁分离磁珠(避免磁珠影响后续实验),继续培养至 10-14 天,可实现 50-100 倍扩增。
• 优势:激活效率高、T 细胞功能均一,适合 CAR-T 制备、临床级 T 细胞扩增。
• 不足:需购买专用磁珠,成本较高。且后期用于细胞治疗回输前需去除beads。
以上步骤供参考,实际实验请根据情况做调整。|CHAM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