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目标感》

《目标感》书籍解读

引言:诚与重要性

一位老师严肃地对学生说:“先生,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 这句话源于中国宋明理学家的“诚”理念,古人云“不诚无物”。一个人做事若无诚意与敬意,什么都做不好。无论是做杯子、泡茶,还是讲书,每件事都需全心投入。这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让生活轻松而非疲惫的关键。

书籍概述

本书《目标感》(The Path to Purpose)作者是威廉·戴蒙,一位权威的儿童和发展心理学专家。他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规模庞大,仅部分内容就已厚重,该书引入中国后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书中探讨“漂泊感”——一种无所事事、空虚的感觉,解决现代年轻人生活无趣的问题。

问题描述:漂泊感与社会现象

漂泊感的表现

  • 现代年轻人常感到做什么都没劲:工作、考研、结婚、生子等虽按部就班,但缺乏意义。
  • 全球现象:八九十年代,25-26岁已为人父母;如今,人们延迟承诺(如结婚、当父母),不愿进入社会角色。
  • 啃老族增多:年轻人“卡壳”,不愿承担决策责任。
  • 调查显示:美国45%大学生有严重抑郁症状;青春期延长,心理学家提出“成年早期”概念(青春期后未进入成人期)。
  • 共同感受:从未觉得所做之事重要,浑浑噩噩,缺乏意义。

社会对比与原因

  • 社会进步:更安全、生活条件更好、物质丰富、年轻人更有礼貌。
  • 核心问题:不愿早承担责任,导致空虚、愤怒(青春期精力无处安放)。

目标感的定义与益处

定义

  • 人生目标:终极关切,是“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重要?”的答案。
  • 深层根源:超越短期物质目标(如买房),需宏大、深层目标解决漂泊感。
  • 正式定义:为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所产生的稳定、可概括的意图。关键:个人意义 + 世界意义。

益处

  • 活力:来自目标的激励作用。
  • 适应力:来自奉献精神。引用《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靠目标(将经历转化为心理学研究)存活。
  • 青春期:大脑高速发展、精力巅峰;无目标导致空虚与愤慨。

启发与原则

皮亚杰的启发

  • 作者年轻时在皮亚杰研究所实习,听到皮亚杰解释“平衡”:游泳时不是原地踩水,而是往前游。人生平衡是通过动态前进实现。
  • 核心:方向与意义比特定行为指标(如小学三年级识字1000个)重要。孩子个体差异大(如谷爱凌睡10小时),勿过度对标。
  • 钩形现象:追求目标时可能先下降(如短期挫折),但若目标强大,最终达高峰。

崇高目标:召唤(Calling)

  • 与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一致:目标须与社会统一。
  • 不限于伟人,可在普通工作中感受到使命(如餐厅领班教服务员“让顾客开心离开”)。
  • 三个条件
    1. 对自身能力有切实认知(避免空想,如“拯救世界”)。
    2. 了解能力如何服务世界需求。
    3. 从中体会快乐。
  • 建议:画三个圆圈(能力、意义、快乐),交集处即使命工作。

年轻人目标分类(基于调查)

调查显示,年轻人目标来源:第一家庭、第二职业、第三学业成就。分类占比:

  • 疏离者(25%):无目标,只求减少痛苦、追求即时快乐(如买手机)。结果:永不满足、無助无聊。
  • 空想者(25%):有幻想(如成明星)但无行动,常聚焦戏剧、娱乐、体育。
  • 浅尝辄止者(31%):参与目标行动,但动机是虚荣/待遇(如考证),无法持久。
  • 目标明确者(20%):找到目标、努力聚焦、看到意义。乐观、理想主义。示例:6岁男孩瑞恩为非洲打井,募捐数百口井。
  • 被目标困扰者(少数):反社会目标(如报复社会)。特征:愤怒 + 自我吹捧(区别于亲社会目标的乐观理想主义)。

通往目标之路

步骤(非严格顺序):

  1. 与直系亲属外的人有启发性沟通。
  2. 观察有目标感的人工作。
  3. 第一次启示:世界有可改进之事(如瑞恩见非洲缺水报道)。
  4. 第二次启示:我可贡献力量。
  5. 认同目标,开始尝试。
  6. 获得家人支持。
  7. 以独创方式加大付出。
  8. 掌握技能。
  9. 提升执行力。
  10. 变得乐观自信。
  11. 长期承诺。
  12. 将技能/性格应用到其他领域。

益处:力量感、持续性、心流(示例:谷爱凌挑战自我)。

超越急功近利文化

文化问题

  • 年轻人价值观首位:财务自由。社会充斥“实用性媚俗”(迎合功利,如“盯紧孩子成绩” vs. 放松教育)。
  • 后果:矛盾心理(实践后痛苦)、疏离感(无意义)、愤世嫉俗(视善意为鸡汤)。

在校园与家庭

  • 校园:标准化考试导致学习意义缺失,错失深度学习快乐。建议:允许孩子深度探索(如十几岁迷物理)。
  • 家庭:示例:女孩关心人口拐卖,母亲建议写申请材料,导致孩子失去兴趣。问题:孩子成工具,压力大。家庭充斥警告/竞争计谋,加剧抑郁。

建议:从自身做起,倡导长期、社会意义的事,避免媚俗传播。

家庭培养目标感

  • 小心控制欲:避免忽视或直升机父母(过度干预)。提供支持而非决定,如做副驾驶。
  • 诚与重要性:对待孩子每件事重要(全心投入)。父母影响深远(10-20年单位),非即时。
  • 具体做法
    1. 认真倾听,寻找火花:多问多听,避免演讲/评判。激发兴趣,提供帮助。
    2. 利用生活展开对话:如春节聊职业/城市,激发好奇。
    3. 开放心态:包容探索(如吃素、养蚂蚁),只要非反社会。
    4. 分享自己意义:谈工作意义,而非八卦/斗争。
    5. 传授实践智慧:传递生活技能,支持孩子。
    6. 介绍导师:如理财感兴趣,找专业人士聊。
    7. 鼓励创业精神:不限于企业,适用于任何领域。
    8. 培养积极人生观:从“真倒霉”转为“真幸运”,解读正面。
    9. 从责任中获得力量:给孩子小责任(如家务)。

这些即积极健康生活:有意义、幸福、话题丰富。

社会作用:打造目标感氛围

  • 社会大环境决定性(如60-80年代特征)。
  • 个人/组织行动
    • 生活辅导:关怀社区孩子(示例:辅导亲戚小孩)。
    • 展现积极愿景:如开书店点亮社区。
    • 提供实践知识:分享专业/职业。
  • 思路转变:非“减少赤字”(防吸毒/暴力),而“发现亮点”(视年轻人为机会,提供挑战/激励,如“你能做到”)。
  • 学校行动
    1. 先讲“为什么学这门课”(如微积分历史)。
    2. 展示正面榜样,减少负面影响。
  • 示例电影:《弱点》——老师收养流浪黑人小孩,培养成橄榄球明星。

结语

本书不止为孩子,也为每人:无论年龄,今天是最年轻一天。作者结语:年轻人最终自择,但我们可点燃想象、鼓励理想、提供支持、创造激发文化。在关怀下,无人不振奋。通往目标之路人人敞开,帮助年轻人找目标,社会将充满希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