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记·浮山摩崖石刻(八)

本文介绍阮大铖与浮山摩崖石刻的故事,详细讲述了阮大铖生平及其在文学、戏曲方面的贡献。同时,文中提到了一块刻有“阮集之读书处”的摩崖石刻,推测其创作于明朝末年。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此系列文章均来自于文乡枞阳,作者王乐群,特此说明。

 

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八)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吴中郎书、钱虎仲题阮集之读书处摩崖石刻”

 吴中郎书、钱虎仲题阮集之读书处摩崖石刻,在五云岩顶端陡壁上。纵48厘米,横160厘米,正中刻:“阮集之读书处。”行书双钩、自右向左横写。左侧刻:“吴中郎书。”右侧刻:“钱虎仲题。”

_

调查者说

1

1

1

 

阮集之即阮大铖(1587—1646),阮大铖,字集之。《明史》列入《奸臣传》。

关于研究阮大铖生平的文章较多,这里不再重复,现摘录数则古今名家学者对他的评述:

——(阮大铖)始由首鼠魏珰东林之间,卒为东林所斥,而名列逆案。继乃乘南都福王之立,阿附权相,汲引佥工,变锄正士。南都复亡,后复降清享,终于走死,遂为士论所不齿,遗民所腐心,其能文之名,因之亦泥,终满清二百八十年之际。(胡先驌)

——(阮大铖)器量褊浅,几微得失,见于颜色,急权势,喜矜伐,悻悻然小丈夫也。( 钱澄之)

——阮大铖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是小人中之小人……(但)阮之阿珰,原为枉案。(夏完淳)

——(阮大铖)趋事新贵、自露才情的一副叭儿相……臭名远扬……像他这样一生挣扎在卑劣情欲中的爬虫绝不会有大成就。(何满子)

——阮大铖秉心学末流之弊,又濡染佛家思想,同时还受到传统功名思想的驱使,种种观念与现实感悟在其头脑中杂糅交并,最终形成一种实用型人格,在实践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是非善恶等道德因素亦可置之度外而毫无愧怍。(郑雷)

——马士英固然不是救时之相,但把他列入《明史》奸臣传似乎过重。至于把他同阮大铖挂在一起称之为阉祸更是无中生有的。(顾诚)

——(阮大铖)早慧、早髯、复早贵。……少负磊落倜傥之才,饶经世大略。(是)江南第一才子。(王思任 李清)

——阮大铖家世簪缨,多藏书,遍发读之。又性敏,捷目数行下,一过不忘。无论经史子集,神仙佛道诸鸿章巨简,即琐谈杂志,方言小说、词曲、传奇,无不荟聚而掇拾之。聪明之所溢发,笔墨之所点染,无不各极其妙,学士家传户诵。(叶灿)

——阮圆海所撰《燕子笺》、《春灯谜》足称才调双全。(龙禅宝)

——侯方域评说《燕子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立骚坛。(孔尚任)

——皖上阮圆海家优,讲关口,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串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之勿勒,尽出苦心,与他班鲁莽者又不同。故所扮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张岱)

——皖上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阮氏所撰《燕子笺》、《春灯谜》等传奇,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程演生)

——阮大铖“独开生面”,一洗“歌者分作者之权”的弊端,堪称“词家嫡宗正派”,使“几于广陵散绝”的戏曲“复闻正始”。(文震亨)

——(阮)大铖五言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炼。律诗散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鲜矣。潘岳、宋之问险诐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章太炎)

——(阮大铖的诗),芳洁深微,妙绪纷披。具体储、韦,追踪陶、谢。不以人废言,吾当标为五百年大作手。(陈三立)

——阮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冠冕明清二代之作家。(胡先驌)

——(阮大铖诗)以陶(渊明)、王(维)为宗祖,以沈(佺期)、宋(之问)为法门。……诗人庄丽者,有淡雅者,有旷逸者,有香艳者。至其穷微极渺,灵心慧舌,或古人之所已到,或古人之所未到,忽然出之,手与笔化,即公亦不知其所以至而至焉。……师古而不似古,俪采百子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叶灿)

——阮大铖集之文章经济,凌古铄今,呕心风雅,如狮子王搏象搏兔,皆全其力。以陶(渊明)、储(光羲)、王(维)、李(商隐)为门庭,汉魏为堂奥,三百篇为归宿。故其诗沉郁顿挫,清新俊逸无不有,明兴以来一人而已。(马士英)

阮大铖的一生,以与东林、复社有深怨,被视为奸佞小人而为人不齿,在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明末上演了一出人格悲剧,被《明史》列入《奸臣传》。但其生前在文学、戏曲、书法等某些方面,却能另辟蹊径,名重一时,确实表现出了“绝人之才”。

 

1

2

1

 

从阮大铖的《还山柬虎仲、幼玉、长秀、豹叔、山甫、大方诸子》诗来看,阮大铖与石刻题者钱虎仲交游频繁,相互唱和。据此初步推断,吴中郎书、钱虎仲题阮集之读书处摩崖石刻,当书题于明朝末年。

此块摩崖石刻的书者吴中郎、题者钱虎仲,生平事迹不详。

民国文人房梦觉的《浮渡名胜志》载:“关外有五云岩,岩在翠华之上。亦曰阮集之读书处,为明末邑人阮大铖读书所也。”

阮大铖读书处——五云岩,高3米,纵3.5米,横8.2米。位于翠华岩之上,三面环绕连绵起伏的云霄、石莲、翠盖群峰,下有指月、会圣、栖真、隐贤、皇甫诸岩相邻,玉龙、抱犊二峰夹峙水口,潜龙峡间,流水潺潺,顺水口远眺,风光无限。五云岩,是一个古人啸傲风月、唱吟山水、读书养性的好地方。

“五云”,有一云而备五色之意,象征祥瑞。以“五云”名岩,寄寓着吉祥美好的祈愿。

《周礼·春官》,“设保章氏,掌天星,以观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云五色而为庆”(《古文苑》卷十一董仲舒《雨雹对》),是汉代儒家所尊奉的教条之一。

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帝车南指,遁七矅于中阶,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崔豹《古今注》说:“华盖,黄帝所作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胡震亨《唐音癸签》有语:“黄帝象五色云作华盖。”

《云笈七签》云:“元洲有绝空之宫,在五云之中。”《旧唐书•郑肃传》有“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之句;王衍在《西宫词》里自吹:“辉辉赫赫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唐代诗人有关涉及的“五云”之句,常能见到,如杜甫诗中就有不少,无不有着吉祥福瑞之意:

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出峡诗》)

天子惟孝孙,五云起九重。(《往在》)

云近蓬莱常五色。(《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重经昭陵》)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  影:吴光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