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项目评审结果,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433,426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受理432,434项。
最终资助53,159项,总体资助率为12.29%,创下历史新低。这已经是国自然资助率连续第五年下降,竞争愈发激烈。一位科研人员感叹:“申请国自然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越来越难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年度评审结果被视为衡量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标尺。
2025年,基金委受理的申请数量比去年增加了49,308项,增幅达12.86%。相比之下,基金预算增幅仅为8.65%,申请数量增长明显高于经费预算增长。
《知识分子》根据各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年度报告》整理
回顾过去五年,国自然资助率持续下滑:2021年16.6%,2022年16.5%,2023年16.1%,2024年约13%,2025年已降至12.29%。
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的资助率下降更为明显。面上项目资助率已从2014年的25.35%降至2024年的11.7%。
从各大医院的中标情况来看,头部医院依然保持明显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278项继续领跑全国医院,这已经是该院连续第八年位居榜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167项并列第二。浙大二院同时连续15年保持浙江省医疗机构第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64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55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50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8项)等多家医院表现突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今年获批83项,位居重庆市医疗机构榜首。该院在“大项目”和“大人才”上实现历史性突破:青年科学基金A类(原杰青)首次同一年度获批2项,高显示度项目共5项。
山一大附属肿瘤医院获批34项,创下该院历史新高,包括面上项目16项和青年项目18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72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4项)、上海市肺科医院(40项)等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年来持续推进改革。2025年初,基金委召开了九届三次全委会,研究部署年度工作。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化布局,不断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独特作用,探索完善非共识项目资助机制”。
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2025年基金委将“构建‘青年学生项目-青年项目-团队类项目’资助格局,持续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能,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国自然资助率连续下降的背后,是申请量增速远超经费增幅的现实。2014年,美国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咨询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交的报告估计,6%的资助率可能是一个临界点。低于这一水平,撰写申请的时间成本可能超过所获经费带来的科研产出。报告特别提到,即使平均资助率达到20%,没有在研项目的年轻研究人员的中标率可能也很接近6%,这样的资助体系仍然不健康。
随着中央科技委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金委正在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更加合理的资助格局,引导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科研之路,从来都不轻松。但在基础研究的征程上,每一位探索者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