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一半(50%),这一现象源于自然光的非偏振特性与偏振片的筛选机制,可通过数学推导和物理本质双重验证:
一、自然光的非偏振特性
自然光(如太阳光、白炽灯光)由大量随机振动的电磁波组成,其电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所有方向均匀分布,且各方向振动的强度相等。这意味着:
- 自然光可视为无数等强度、随机方向的线偏振光的叠加。
- 在任意方向上,偏振分量的平均强度相同,无优先振动方向。
二、偏振片的筛选机制
偏振片内部存在平行排列的分子链或纳米结构(如聚乙烯醇碘化物),仅允许透光轴方向的电矢量振动通过,而垂直于透光轴的分量被吸收或反射。例如:
- 若偏振片的透光轴为x轴方向,则仅允许x方向的电矢量振动通过,y方向的振动被抑制。
三、数学推导:为什么是50%?
简单的说:所有方向能量,一半投影到透光轴方向,一半投影到垂直于透光轴方向。
四、物理本质:能量守恒与方向筛选
-
能量守恒
被偏振片抑制的50%能量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吸收转化为热能(偏振片材料分子振动),或通过反射/散射损失。理想偏振片假设无反射和散射,仅考虑吸收损失。 -
方向筛选的对称性
自然光各方向强度相等,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强度分布对称。因此,透过的光强恰好是总强度的一半,无方向性偏好。 -
统计平均的必然性
自然光的随机性导致其偏振方向在时间上均匀分布。长期平均下,透光轴方向的投影平方的平均值为1/2,这是统计规律的必然结果。
备注:
在360°平均分布的偏振方向上,并非与偏振片透光轴完全一致振动的方向的偏振光才能通过。其他方向,只要在透光轴方向的投影有能量,投影后的光(能量)都可以通过透光轴。投影到投光轴垂直面的光,则才不能通过!!!
五、实验验证与实际应用
- 实验验证
- 使用光功率计测量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前后的光强,可观察到透射光强约为入射光强的一半(理想情况)。
- 若旋转偏振片,透射光强保持恒定,证明自然光无固定偏振方向。
- 实际应用中的偏差
- 实际偏振片效率:因材料吸收、反射等损失,透射率可能低于50%(如40%-45%)。
- 偏振片类型:反射式偏振片(如棱镜)可将垂直分量反射至其他光路,提高能量利用率。
- 光源特性:非完全非偏振光(如部分偏振光)的透射率可能偏离50%。
六、总结:为什么恰好是50%?
- 数学必然性:自然光各方向强度均匀,积分计算显示平均投影平方为1/2。
- 物理对称性:偏振片对所有方向的筛选无偏好,透射光强自然为总强度的一半。
- 能量守恒:被抑制的能量通过吸收等途径转化,确保系统总能量守恒。
这一现象不仅是光学偏振的基础,也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摄影偏振镜、光学仪器等领域,是理解偏振现象的关键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