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地址空间(用户区和内核区)
a.out开始运行,系统就会分配0-4G的虚拟地址空间(32位(2^32=4G))(分了4G,用户用了多少磁盘才少多少空间,4G只是用户可用的)
虚拟地址空间的作用:
a:虚拟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映射,可以使虚拟地址空间访问一系列不连续的物理地址空间
b:方便进程之间的隔离(不同进程的虚拟地址彼此隔离)
c:方便系统使用内存(因为内存很小,数据和代码方便在内存与磁盘之间移动)
- 用户区(0-3G)
1>最底层受保护地址:比如NULL指针地址就是在这里.不允许占用.
2>.text代码段:放的就是二进制代码.
3>全局变量不初始化就等于0,放在.bss段,如果用户初始化就放在.data段,中间还有一个其他段ELF主要包括这三段.
4>堆空间:molloc new的空间,动态分配内存的地址.分配空间采用向上模式.
5>栈空间:局部变量的地址,采用向下模式.(高地址向低地址分配,高地址先占用)
6>共享库:这里指的是动态库,采用相对地址的方式,区别静态库,静态库程序在编译的时候已经加载到代码里,所以就会.text里存在.
7>命令行参数:比如main()函数的参数
8>环境变量:比如每个进程(终端)都会有很多参数,使用env可查看. - 内核区
内核中有个进程管理(pcb进程控制块,每个进程最多可打开1020个文件(32位))
- C库函数与系统函数的关系
1>printf() C库函数调用时,系统就会分配虚拟内存,系统就会维护一个FILE*指针(结构体,包含三部分,1.文件描述符(FD)内核的PCB进程控制块里面;2.文件读写地址指针(FP_POS);3.内存缓存区(BUFFER)),接着调用应用层的函数(在用户区(0-3G)),接着调用系统函数,进行内核空间的操作,然后内核来调用对应的驱动.
2>系统API分为三层 :应用层(用户区) 系统调用(操作内核) 内核层(维护驱动)
Linux 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理解https://www.cnblogs.com/panchanggui/p/928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