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概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4月25日联合发布的GB/T 45577《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以下简称“本标准”),是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重要推荐性国家标准,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本标准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上位法为依托,旨在为数据处理者、第三方评估机构及监管部门提供统一的风险评估框架,指导其系统识别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提升数据防攻击、防窃取等核心能力。
二、核心要点解析
1. 全生命周期覆盖的评估逻辑
本标准突破传统单一技术视角,强调对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环节的风险评估。要求重点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处理活动安全属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处理合理性),识别可能威胁数据处理合法性的技术漏洞与管理缺陷。
2. “场景+要素”双维度评估模型
标准提出“风险场景”与“评估要素”相结合的评估路径:
风险场景:基于业务类型(如跨境传输、政务数据开放)、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差异化场景定制评估方案;
评估要素:覆盖数据资产、处理活动、安全措施、威胁来源四大维度,构建系统化分析框架。
3. 标准化评估流程
流程分为四阶段:
准备阶段:明确评估目标与范围,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
调研分析:梳理数据资产清单,绘制数据处理活动图谱;
风险识别:结合威胁库与脆弱性分析工具,定位高风险环节;
评价处置:定量/定性分析风险等级,制定处置优先级策略。
4. 方法论创新
引入“数据安全属性影响分析”模型,通过矩阵化工具量化评估数据泄露、篡改等事件对不同安全属性的破坏程度,辅助企业优化资源分配。
三、实施价值与挑战
1. 应用价值
企业视角:为数据分类分级、安全控制措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企业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成本;
监管视角:统一风险评估标准,破解跨行业、跨区域监管协作难题;
国际合作:与国际通用的ISO 27005等标准衔接,助力企业满足GDPR等跨境合规要求。
2. 落地挑战
技术复杂性:需结合动态风险评估工具应对实时数据流动风险;
场景适配性:新兴技术(如生成式AI)带来的新型风险需持续补充评估指引。
四、典型应用场景
企业数据治理:辅助构建覆盖数据供应链的“预防-监测-响应”闭环体系;
政务数据开放:评估公共数据共享中的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第三方审计:为认证机构提供可复用的风险评估模板,提升评估效率。
五、总结与展望
作为《数据安全法》的重要配套标准,GB/T 45577通过方法论创新与流程规范化,填补了我国数据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标准空白。未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深化发展,该标准或需进一步细化行业实施细则,并融入自动化风险评估技术,以应对海量数据场景下的动态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