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就进了互联网,从小公司做到大厂,做过负责人,带过团队,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肯干,就不怕没饭吃。
直到去年公司倒了,真正的“中年失业”砸到了头上。
一、被动归零的 35 岁
35岁,互联网从业13年。没犯错,也不是业绩不好,就是赶上了裁员、项目关停。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不是你不想下车,而是车突然把你推了下来。
最开始我还挺乐观,认真修改简历,一批又一批地投,心想以我的履历,很快就能重新上岗。现实是——简历石沉大海。偶尔接到面试邀约,一听35岁,对方的语气就变得柔和:“我们这边更适合年轻一些的人才。”
有一场面试,排了我两个小时,从下午两点等到快五点。进去后四个面试官轮番上阵,像是在“审人”。我讲完项目经历,他们点点头:“我们再联系,就没有后续了。”
二、面试,不只是找工作
一个人住的夜晚最难熬。拉上窗帘,屋子黑得像深井。刷着招聘网站,一堆岗位写着“30岁以下”“年轻团队优先”。有时候真的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被时代彻底甩开了?
有一家公司,我聊得很深入,他们现在的月流水,差不多等于我两年前带的一个小团队的体量。HR问:“为什么愿意降薪?”
我笑了笑:“我愿意从头来过。”
话刚出口,连我自己都觉得虚。
面试结束后,没再收到通知。地铁出口的烈日打在身上,我站在绿化带边抽了一根烟,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在对方眼里不过是个沉重的价码。
三、靠朋友,还是靠自己?
有人说,中年是靠资源的游戏。我不否认,但资源的起点不是朋友圈,而是你这个人值不值得被连接。
当你自己站得稳,就算风再大,也不至于被吹倒。
朋友的手再伸得长,也抓不住一个往下掉的人。
所以,靠人没错,但前提是你自己得站得稳。
四、准备,不是为了不丢脸
很多人问我:“35岁出去面试是不是很丢脸?”
我想说——面试是双向选择,你没拿他的钱,也没低人一等。丢脸的不是面试,而是没有准备就被轻易否定。
年纪大了,真的没多少精力去死背八股文。面试前,我常常担心被问住,甚至熬夜刷题也记不住重点。后来用了 登科及第AI面试神器,它会智能识别提问,三秒生成能直接说出口的高质量答案,还会告诉你哪里能再答得更好。第一次用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感动——原来面试也能这么玩,不用靠硬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