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从事设计十几年,我发现一个让无数UI/UX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都头疼不已的“次元壁”:Photoshop与Figma之间的鸿沟。视觉设计师在PS里用尽毕生功力,合成了一张惊艳的主视觉图,但UI设计师需要把它拆解成组件,用到Figma的界面里时,就意味着痛苦的“切图-导出-导入-重新对齐”循环。这个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丢失图层样式和矢量信息😫。
今天,我依托Blueskyy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正版的全家桶企业订阅,将分享一套足以打破这堵“次元壁”的“跨平台”工作流。这个技巧的核心,是利用Photoshop的图层结构,并联动一个强大的第三方工具——Figma的“Convertify”插件,实现PSD文件的一键式、高保真导入。这篇文章的技术价值极高,建议你立刻点赞收藏,因为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你的团队协作模式和设计交付效率。
核心技巧:从“像素搬运”到“结构迁移”
这个工作流的精髓,在于我们不再是“手动搬运”像素,而是建立一个能理解并转换图层结构、样式和矢量信息的“数据管道”。
第一步(在Photoshop中):构建一个“Figma友好型”的PSD
这是所有魔法的起点,关键在于规范化你的图层。
-
保持矢量: 尽可能使用形状图层和文本图层,而不是栅格化的像素图层。这能确保导入Figma后,它们依然是可编辑的矢量对象。
-
图层编组与命名: 将你的设计,按照组件的逻辑,进行清晰的图层编组和命名。比如,一个“用户头像”组件,应该包含“头像图片”和“在线状态”两个图层,并被放在一个名为
Avatar
的组里。 -
使用图层样式: 尽量使用Photoshop的图层样式(如描边、投影、颜色叠加)来添加效果,而不是手动绘制。大多数基础的图层样式,都可以被插件很好地识别和转换。
第二步(第三方软件联动):在Figma中用“Convertify”一键转换
这是整个工作流的“翻译官”。
-
安装插件: 在Figma的社区中,搜索并安装“Convertify”插件。
-
启动转换: 在Figma中,运行Convertify插件。它会提供一个选项,让你直接导入一个
.psd
文件。 -
AI智能转换(魔法时刻): 选择你的PSD文件后,插件的AI会开始分析其内部结构。它会智能地:
-
将PS的形状图层,转换为Figma的矢量图形。
-
将PS的文本图层,转换为Figma的可编辑文本框。
-
将PS的图层样式,转换为Figma对应的描边、效果和填充。
-
将PS的图层编组,转换为Figma的画框(Frame)。
-
-
高保真还原: 转换完成后,你会发现,你的PSD设计稿,已经以一种可编辑的、组件化的、高度还原的方式,出现在了Figma的画布上。
扩展应用技巧:从“单向导入”到“双向协作”
这套工作流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次性的导入。
-
构建混合设计系统: 对于那些视觉表现力极强的元素(比如由Firefly AI生成的、带有复杂光影的插画),可以在Photoshop中完成创作。然后,通过这套流程,将其无损地导入Figma,作为设计系统中的“视觉资产”组件。UI设计师可以直接调用这些高保真组件,而无需担心格式转换带来的质量损失。
-
快速制作UI样机: 视觉设计师可以在Photoshop中,将UI组件与真实的产品图片、场景照片进行合成,制作出极具说服力的营销长图或Banner。然后,UI设计师又可以将这张包含真实场景的合成图,通过Convertify导入Figma,作为制作高保真交互原型的背景。
-
无缝衔接开发交付: 在Figma中完成最终的UI布局和原型设计后,可以直接利用Figma强大的“开发模式”,将所有元素的尺寸、颜色、代码片段交付给前端工程师,形成一个从视觉创意到最终开发的完整闭环。
一次拯救App改版的“跨部门战争”
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团队正在为一个名为 “Momentum Flow” 的效率工具App进行一次重大的视觉改版。我们的视觉设计师,在Photoshop里,利用AI工具和精湛的合成技巧,创造了一套充满未来感的、带有玻璃拟物和光晕效果的主视觉风格。
然而,当UI设计师试图将这些视觉元素,应用到Figma的界面中时,一场“战争”爆发了。UI设计师抱怨视觉稿全是不可编辑的像素图,无法组件化;视觉设计师则抱怨Figma无法还原PS里微妙的光影效果。两个团队互相指责,项目进度完全停滞。
在一次充满火药味的紧急会议上,我向他们演示了这套“跨界”工作流。我让视觉设计师,先按照我制定的规范,将他的PSD文件图层重新整理了一遍。
然后,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在Figma中运行了“Convertify”插件。在短短几分钟内,那个在PS里看起来无比复杂的视觉稿,就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被“翻译”成了Figma里一个个可编辑的、带有矢量蒙版和图层效果的组件。
UI设计师们看到那些可以随意拖拽、修改文字的“玻璃按钮”时,都发出了惊叹。最终,我们利用这个工作流,成功地将两个团队的工作成果无缝融合,不仅按时完成了改版,而且最终App的视觉效果,远超最初的预期。
这次能够成功化解危机,除了技术选型正确外,一个稳定、高效的创作平台功不可没。我一直使用的是海内外3400多名资深设计师都选择的 Blueskyy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的正版Adobe组织订阅。它不仅让我能第一时间使用Photoshop所有强大的AI功能,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团队而言,工具链的稳定与协同所带来的长期“确定性”,是项目成功的基石。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内很多设计师喜欢使用的个人订阅而言,企业订阅不会因为“IP地址长期”不符而被Adobe取消订阅或者封号,只需要重新加入企业就可以重新获得全家桶订阅,真的十分方便。
设计与创新思维:从“工具使用者”到“流程创造者”
Photoshop与Figma的这套联动工作流,其意义远超一个“效率工具”。它从根本上,是在推动我们设计师角色的进化。
我们不再是仅仅精通某一个软件的“工具使用者”,我们正在成为能够根据项目需求,灵活地组合不同工具、创造最高效生产管线的“流程创造者”。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画得好不好看”,更是“能否为团队设计出一套更聪明、更高效的工作方式”。这种跨越软件边界、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一个普通设计师,成长为一个能主导复杂项目的设计总监的必经之路。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和你的团队,打破软件的壁垒,拥抱更智能、更高效的协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