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芯片的定义与重要性
芯片,常被视作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在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电子设备而言,芯片犹如汽车的发动机、人的心脏,隐匿于设备内部,发挥关键作用,故而称 “芯”;从形态上看,呈片状,所以叫 “片”。通俗来讲,日常使用的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或电器产品,拆开后所见的绿色板子是印制电路板(PCB),上面焊接的黑色方形元件很可能就是芯片。
集成电路是借助特定技术,把晶体管、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单一基板上形成的微型电路。若基板采用半导体材料,如硅,便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传统意义上的集成电路基本指半导体集成电路,因此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这三个词常被混用。也有人将芯片定义为 “包含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能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半导体元件产品”,即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
芯片和集成电路存在区别。部分行业观点认为,集成电路是电路,是基础单元,主要强调实现某一功能,如某一逻辑运算,在电路设计等场景使用较多;而芯片是更宏观、更产品化的概念,经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后,形成可直接使用的产品形态,在强调用途时更多被称为芯片,如 CPU 芯片、AI 芯片、基带芯片等。
半导体包含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和传感器。集成电路与另外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成度,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远超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和传感器,且衬底材料一般也不同。目前,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总和,仅占全部半导体市场规模的 10% 左右,所以集成电路是半导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芯片具有多种分类方式。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将所有集成电路类别分为模拟、微型、逻辑和存储器。非官方层面,按功能可分为计算芯片、存储芯片、通信芯片、感知芯片、能源芯片、接口芯片等;按等级可分为消费级、工业级、汽车级、军工级和航天级等;按设计理念可分为通用芯片(CPU、GPU 等)、专用芯片(AISC);按工艺制程可分为 28nm、14nm、7nm、5nm 等;按半导体材料可分为硅(Si)、锗(Ge)、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等;还发展出了光芯片,用光来代替电流传递信号。从集成电路角度,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膜集成电路,膜集成电路又分为厚膜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按电路属性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处理数字信号,如微处理器(CPU、GPU 等)、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微控制器(MCU)等,模拟集成电路多用于传感器、电源芯片、运放等,主要用于模拟信号的放大、滤波、解调、混频等功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是模拟和数字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如模数(ADC)和数模(DAC)转换芯片;按芯片上所集成的微电子器件的数量可分为不同类别;按导电类型可分为双极型集成电路和单极型集成电路,双极型集成电路制作工艺复杂,功耗较大,代表集成电路有 TTL、ECL、HTL、LST - TL、STTL 等类型。
芯片是一套实现特定功能的电路,具有模块化特点,方便厂商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几十年来,半导体工艺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飞速发展,芯片的尺寸越来越小,里面容纳的电路越来越多,使得电子产品的体积、成本以及功耗大幅下降。它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芯片,才有了如今功能强大的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芯片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二、芯片的应用领域
(一)新能源领域
芯片在新能源领域至关重要。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芯片能精准控制和监测,将风电和太阳能电力高效接入电网并减少输电损耗,保障发电系统稳定运行,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同时,绿色能源、电动汽车、绿色电子照明等新兴领域对芯片需求旺盛。在电动汽车中,芯片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位,实现高效能量转换与安全可靠运行。在绿色电子照明里,芯片可控制灯光亮度、颜色及节能模式,提供舒适照明环境。
(二)信息通讯设备领域
芯片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设备领域。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都离不开芯片支持,如手机芯片、基带芯片等。手机中,芯片作为核心部件,承担通信、计算、图形处理等各类任务,基带芯片则负责手机通信功能,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此外,增强型氮化镓电晶体高耐辐射,适用于通讯和科学卫星的功率和通讯系统。点到点通信、卫星通信、各种雷达和新型工业 / 医疗应用都能从大功率氮化镓器件应用中获益。随着 5G 技术发展,对芯片性能要求更高,需具备更高处理速度、更低功耗和更强信号处理能力。
(三)4C 产业
芯片在计算机、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电子、家电等 4C 产业领域需求庞大。计算机领域,芯片是核心组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内存芯片等,决定计算机性能与功能。汽车电子领域,芯片用于发动机控制、安全系统、娱乐系统等。一辆传统燃油车需 600 - 700 颗汽车芯片,电动车需 1600 颗,更高级的智能汽车芯片需求量将提升至 3000 颗。工业自动化领域,芯片用于控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医疗电子领域,芯片用于心电图仪、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实现精准检测与诊断。家电领域,芯片用于智能家电,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提供便捷舒适生活体验。
三、芯片的制造工艺
(一)前端处理(FEOL)
前端处理主要是在硅晶圆上构建晶体管等基础元件。首先是氧化工艺,在硅晶圆表面生长一层二氧化硅绝缘层,这层绝缘层对于后续晶体管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接着进行光刻,光刻技术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步骤,通过光刻设备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晶圆上,光刻的精度直接决定了芯片的制程工艺水平,例如先进的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能够实现几纳米级别的光刻精度。之后是蚀刻,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未被光刻胶保护的二氧化硅层,从而形成精确的电路图案。掺杂工艺也不可或缺,通过离子注入或扩散等方式,向特定区域引入杂质原子,改变硅的电学性质,形成 N 型或 P 型半导体区域,进而构建出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栅极等结构。
(二)后端处理(BEOL)
后端处理主要是进行金属互连,将前端制造好的晶体管等元件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首先沉积金属层,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方法,在晶圆表面沉积一层金属,如铜,作为互连导线。然后进行平坦化处理,由于沉积的金属层表面可能不平整,需要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等技术将其表面打磨平整,以便后续光刻等工艺的进行。再次光刻和蚀刻,确定金属互连的图案,将不需要的金属去除,留下精确连接各个元件的金属导线。同时,还会在金属层之间添加绝缘层,防止不同金属导线之间的短路,确保芯片内部电路信号的准确传输。
四、芯片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阶段(1940 年代 - 1950 年代)
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这是芯片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晶体管相比之前的电子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等优势,为芯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在 1950 年代,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和仙童半导体的罗伯特・诺伊斯分别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的概念,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极大地减少了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和性能。
(二)半导体公司兴起(1950 年代 - 1960 年代)
这一时期,众多半导体公司纷纷兴起,如英特尔、AMD 等。英特尔在 1968 年成立后,专注于半导体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 1971 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将中央处理器的所有元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开启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AMD 也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芯片产品。这些半导体公司的崛起,推动了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集成电路发展(1959 年 - 至今)
自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其发展日新月异。在制程工艺上,从最初的几十微米不断缩小到如今的几纳米,芯片上能够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遵循着摩尔定律。随着技术的进步,芯片的性能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从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和航天领域,逐渐普及到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如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成为主流的芯片制造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芯片的功耗;同时,硅锗、砷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也被应用于特定领域,提升芯片在高频、高速等方面的性能。
五、全球芯片产业现状
当前,全球芯片产业竞争激烈且格局复杂。美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以及高端设备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众多知名芯片企业。英特尔在高性能处理器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英伟达则在图形处理芯片和人工智能计算芯片方面具有强大优势,高通在移动通信芯片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韩国的三星在存储芯片和芯片制造方面实力强劲,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之一,其在先进制程工艺上也紧追英特尔等企业。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商,在芯片制造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众多国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代工服务。
中国近年来在芯片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芯片设计领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企业不断发展,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在手机处理器市场表现出色,紫光展锐在移动通信芯片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国际等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总体而言,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关键材料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对进口存在一定依赖。
欧洲在汽车电子芯片、模拟芯片等特定领域具有优势,拥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知名企业。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和功率半导体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意法半导体在多个领域也有广泛的产品布局。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部分芯片产品方面具有技术优势,虽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在一些高端材料和特殊芯片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
全球芯片产业的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超过数千亿美元。随着 5G、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智能化等新兴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推动芯片产业不断创新和升级。
六、芯片未来发展趋势
(一)更小、更快、更节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芯片尺寸将持续缩小,通过采用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如 3 纳米甚至 2 纳米制程,进一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在更小的面积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提升芯片性能。同时,提高芯片的工作频率,实现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满足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对高速运算的需求。并且,研发低功耗设计和架构,降低芯片的能耗,延长移动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减少数据中心等大型设施的能源消耗,例如通过改进电路设计、采用新型材料来降低芯片的漏电功耗。
(二)多核心和多处理器架构
为适应多任务处理和复杂应用场景,芯片将增加核心数量,提高并行处理能力。例如,未来的 CPU 可能会拥有数十个甚至更多的核心,以应对复杂的计算任务。同时,结合异构计算架构,将 CPU、GPU、AI 加速器等不同类型的处理的计算任务。同时,结合异构计算架构,将 CPU、GPU、AI 加速器等不同类型的处理器集成到同一芯片中,使芯片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多种工作负载,如在一台设备中,CPU 负责通用计算,GPU 专注图形处理,AI 加速器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加速运算,通过协同工作提升整体性能。
(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集成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芯片将深度集成专门用于加速 AI 和 ML 任务的硬件,如张量处理单元(TPU)。这些硬件能够针对人工智能算法中的矩阵运算等操作进行优化,大幅提高处理效率和性能。同时,开发具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智能芯片,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环境自动调整计算资源和算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智能芯片可根据实时的应用场景,自动优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的处理方式。
(四)三维集成和集成度提升
推动三维芯片封装技术的发展,将多个芯片层堆叠在一起,这种三维集成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密度,缩短芯片内部信号传输距离,降低延迟,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并且,进一步将传感器、存储器、通信模块等多种功能集成到芯片内部,实现更加紧凑和高效的设计,例如将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与计算芯片集成,可用于物联网设备中的智能感知和处理;将存储器与处理器紧密集成,能加快数据读写速度,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五)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芯片在关键领域如医疗、交通、金融等的广泛应用,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芯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安全性设计,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例如采用硬件加密技术、安全启动机制等,确保芯片在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同时,开发更加健壮和耐用的芯片,使其能够在高温、高压、强辐射等极端环境和条件下稳定工作,满足航天、军事、工业控制等特殊领域的需求。
(六)量子计算和新型计算架构
加大对量子计算和量子芯片的研究投入,量子计算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有望在解决复杂问题如密码破解、化学模拟、优化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其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推动新型计算架构的发展,如神经形态计算,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实现更高效的人工智能计算;光子计算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具有高速、低功耗等优势。这些新型计算架构将为芯片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带来更加高效和创新的计算方式。
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从定义、应用到制造工艺,从发展历程到现状和未来趋势,芯片领域不断演进和创新。随着各个领域对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的不断突破,芯片将在推动人类社会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