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各种问题:工作上的、生活中的。
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想清楚问题的本质,就急忙着动手去“解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被训练成先求快、再求对。结果往往是:
- 问题解决得很表面,没多久又复发
- 忙碌半天,其实方向一开始就错了
唐纳德·高斯的《你的灯亮着吗》是一位程序员写的书,却不仅仅适合程序员。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找准根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能有意识地避开“忙而无功”的陷阱。
1. 问题的本质
作者给出一个简单又精准的定义:
问题 = 现实状态 与 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场景 | 理想状态 | 现实状态 | 问题差距 |
---|---|---|---|
房间温度 | 舒适(22°C) | 很冷(15°C) | 温度差 7°C |
运动目标 | 每天跑步 1 小时 | 只跑了 10 分钟 | 少运动 50 分钟 |
项目交付 | 按期完成 | 延迟 2 周 | 进度差 2 周 |
案例:
一位销售经理计划每周签下 5 单(理想状态),但实际只完成了 2 单(现实状态),差距就是问题。如果差距被消除(签到 5 单),那么问题就不存在了。
2. 找到根源问题
很多问题涉及多个相关方。要找根源,可以先问:
“到底是谁遇到的问题?”
书中案例:
一个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多个人,这些人我们称之为问题相关方。如果问题涉及到多个相关方,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谁遇到了问题,来找到根源问题。讲一个书上的故事。
话说在一栋写字楼里,员工特别多,电梯根本就不够用,一到上下班时间就大排长龙,员工经常因为等电梯而迟到,这时候员工的问题是怎么不让这破电梯影响工作呢?有些员工受不了了,开始威胁房东,改善电梯服务。这时候房东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些员工闭嘴,不再威胁我呢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解决方案可以是提高电梯速度或者加装电梯。房东整天游手好闲的,他感受不到电梯有问题,所以如果从房东的角度出发,解决方案可以是贴上宣传运动的标语给员工洗脑,提倡多走楼梯或者直接提高租金,逼走一部分租户,这样员工就少了,电梯就够用了可以发现员工和房东没有就问题达成一致,所以他们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能说谁对谁错。
- 员工的问题:不想被电梯拖慢上班
- 房东的问题:不想被员工抱怨、威胁
员工可能想到:加快电梯速度、加装电梯
房东可能想到:贴“多走楼梯”的宣传、提高租金赶走部分租户
他们的方案不一样,因为根源问题不一致。真正的根源是“员工迟到”,只要解决了员工的问题,房东的问题自然也解决了。
步骤 | 方法 | 示例 |
---|---|---|
1 | 确定相关方 | 员工、房东 |
2 | 问:谁真正遇到问题? | 员工 |
3 | 问:为什么现实会这样? | 电梯等待时间长 |
4 | 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本质 | 电梯少且速度慢 |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案都可以说是正确的。当问题涉及到多个相关方的时候,要想找出根源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到底是谁遇到的问题。从这个故事来看,仔细想想应该是员工遇到了问题,只要把员工的问题解决了,房东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员工的问题才是根源问题我们刚刚聊过,问题的本质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有一种找到根源问题的方法就是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实状态会这样呢?比如员工离职了,不够人用了,这个问题的理想状态是员工没有离职,而现实状态是员工离职了。有人说这个问题好解决,再招一个人进来不就好了吗?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那么很可能你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实状态会这样呢?也就是思考一下,为什么员工会离职呢?也许是因为加班太严重了,导致员工离职的,那么这时候你的问题就应该转变成了怎么减少加班,这个才是根源问题。
生活案例:
孩子考试成绩下降
- 表面原因:复习时间少
- 深层原因:作业太多 → 睡眠不足 → 上课注意力下降 → 复习效率低
根源问题:睡眠时间不足,而不是“复习不够”
3. 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然问题是差距,那么解决方法无非两种:
- 降低理想状态:接受现实,放低标准
- 提高现实状态:改善现状,缩小差距
电梯案例:
- 降低理想:接受电梯速度慢
- 提高现实:加快电梯、分流人流、装镜子让等待更“轻松”
4. 警惕把“解决方案”当成“问题”
很多人提问时,会直接带着自己的解决方案来,让别人帮忙验证。
但如果方案本身是错的,就会让人跟着一起走进死胡同。
所以当别人提问的时候,先看一下对方是否把他的解决方案当作了问题。如果是的话,我们要忽略他的解决方案,先找到根源问题再说。同样的,我们向别人提问的时候也要多加留意,不要错误的把自己的解决方案当做问题了。
案例:
同事问:“帮我看看这个 SQL 优化一下速度。”
结果一看发现,他的 SQL 方向本身是错的——问题不是“速度慢”,而是“需求逻辑错了”。
正确做法:先厘清需求(问题本质),再考虑方案。
5. 问题没有终点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也就是说你解决了一个问题,肯定会引入其他新的问题。如果新问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那么可以说问题解决掉了,这点真的是太真实了。如果你也是码农的话,肯定会深有感触。很多时候程序员解决一个bug会引入其他新的bug,新的bug甚至会更加严重。给大家讲一个软件行业的秘密,所谓的修复只不过是新的bug还没有被发现,或者新的bug不影响使用罢了。同样,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轻易的想出一个例子,所以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呢,尽力的从多个角度想出三个可能出错的地方,看看你是否能够接受。可以接受的话,这个问题才算是暂时解决掉了。
案例:
某公司为了防止电梯拥堵,改为分批上下班,结果出现:
- 早到的员工抱怨太早
- 晚走的员工觉得下班晚
虽然电梯问题缓解了,但引入了新的工作满意度问题。
总结
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是:慢下来,先问清楚问题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做事,是为了获得一种“在路上”的心理安慰,但真正聪明的人,会花时间在一开始就把方向校准。
方向错了,走得越快,偏得越远。
步骤 | 核心问题 | 工具/方法 | 注意事项 |
---|---|---|---|
1 明确问题 | 现实 vs 理想 | 列出差距 | 不要模糊化问题 |
2 找根源 | 谁遇到问题?为什么? | 5 Whys(连问 5 个为什么) | 不停留在表面 |
3 想方案 | 降低理想 / 提高现实 | 头脑风暴 | 不局限单一路径 |
4 过滤方案 | 问题 ≠ 方案 | 先验证问题 | 避免被错误方向牵制 |
5 验证结果 | 新问题可接受? | 预判后果 | 接受问题的循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