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与子网划分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理解其工作原理对于IT从业者和技术爱好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分层思想出发,详细介绍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架构与功能,并深入探讨IP地址分类和子网划分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

二、分层思想:复杂问题的简化之道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为了降低复杂性,工程师们采用了分层思想。这种思想将整个通信过程分解为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层次,每一层只关注自己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标准接口与相邻层交互。

分层思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流程清晰化: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子问题,使整个系统更易于理解和实现。
  2. 问题定位简单:当通信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定位到具体的层次,便于排查和修复。
  3. 标准化接口:各层之间定义清晰的接口,允许不同厂商的产品相互兼容。

类比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享用一杯牛奶时,不需要了解其生产过程;同样,使用网络聊天时,用户也不必知道数据是如何传输的。这种"黑箱"思想正是分层设计的精髓所在。

三、OSI七层参考模型详解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的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负责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 定义物理接口特性(如电缆类型、电压电平)
  • 解决数据传输方向(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问题
  • 典型设备:网卡、网线、光纤、集线器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将比特流组织成帧(frame)
  • 建立逻辑链接,物理地址(MAC地址)寻址
  • 差错校验与重传机制
  • 典型设备:交换机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逻辑地址(IP地址)寻址
  • 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
  • 不同网络间的路径选择
  • 典型设备:路由器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端到端通信(进程到进程)
  • 定义传输协议(TCP/UDP)和端口号
  • 流量控制和差错校验
  • 典型协议:TCP、UDP
  • 典型设备:防火墙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 管理不同机器用户间的会话连接
  • 例如:QQ等通信软件的会话建立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数据格式转换(如加密解密)
  • 数据压缩与解压缩
  • 将人类语言翻译成计算机二进制语言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 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 例如:QQ的对话窗口输入

通信类型区别

  • 点到点通信:网络层及以下,主机到主机(IP地址区分)
  • 端到端通信:传输层,进程到进程(IP+端口号区分)

同一台计算机同时可以和很多台计算机通信,使用IP对不同的计算机加以区分。(点到点)
一台计算机上的一个程序(如qq)和很多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通信,需要使用IP+端口才能唯一的表示一个会话。如你用QQ同时和a、b、c三个用户通信,就是用三个用户连接的IP和端口号来区分的

以QQ为例说明七层模型的工作流程:

  1. 用户在QQ界面输入文字(应用层)
  2. QQ对文字加密(表示层)
  3. 建立与对方的会话连接(会话层)
  4. 通过特定端口传输数据(传输层)
  5. 路由器找到对方网络地址(网络层)
  6. 交换机通过MAC地址找到主机(数据链路层)
  7. 网卡将数据转为电信号传输(物理层)

四、数据通信的三种模式

1. 单工 (Simplex)

  • 定义:数据传输只支持在一个方向上进行。通信的一端固定为发送端,另一端则固定为接收端。
  • 特点:无法实现双向通信,信道资源单向利用。
  • 举例:电视、广播。信息只能从电视台/电台传输到你的设备,你的设备无法反向发送数据。

2. 半双工 (Half-Duplex)

  • 定义: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在任一时刻,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它是一种可以切换传输方向的单工通信。
  • 特点:可以实现双向通信,但通信双方不能同时收发数据(即“发送”和“接收”状态需要切换)。
  • 举例:对讲机。一方按下通话按钮说话时,另一方只能听;说完后必须松开按钮,才能接收对方的回复。

3. 全双工 (Full-Duplex)

  • 定义: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它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要求发送和接收设备都具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 特点:通信双方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效率最高。
  • 举例:电话通信。通话双方可以同时说话(发送)和听对方说话(接收)。

核心区别总结:三种模式的关键差异在于数据传输的方向是否支持同时收发。单工是单向;半双工是双向但不同时;全双工是双向且同时。

五、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OSI模型理论完善,但实际应用中更广泛使用的是TCP/IP模型,它由四层组成:

  1. 网络接口层:对应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 网络层:对应OSI的网络层,核心协议是IP
  3. 传输层:对应OSI的传输层,主要协议TCP和UDP
  4. 应用层:对应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协议/IP 协议族的组成

  • 应用层: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
    HTTPS 443 、
    FTP(文件传输协议) 20(数据) 21(远程)、
    TFTP:69 、
    SMTP(邮件传输协议) 25、
    SNMP(简单管理协议)161(代理进程接受请求信息) 162(接受通知信息) 、
    DNS(域名解析) 53 、
    telent 23
    ssh 22
    DHCP 67服务器 68客户端
  • 传输层:TCP(传输控制协议)安全 稳定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高效
  • 网络层: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GMP(网际组管理协议)、IP(国际协议)、ARP(地址解析)、RARP(逆地址解析洗协议)
    IGMP:主机和路由器进行多播的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它让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系统知道主机当前所在的多播组。多播路由器需要这些信息以便知道多播数据报应该向哪些接口转发
    ARP:IP地址解析mac地址,IP地址怎么锁定mac地址,就是通过ARP解析
    RARP:与ARP相反(逆向解析)
  •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由底层网络定义的协议
    IEEE 802.3有线局域网(以太网)标准
    IEEE802.11无线网标准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1. 应用数据从上到下逐层添加头部信息(封装)
  2. 传输到目标主机后从下到上逐层去除头部(解封装)
  3. 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不同:
    • 应用层:数据
    • 传输层:段(TCP)/数据报(UDP)
    • 网络层:包
    • 数据链路层:帧
    • 物理层:比特流
      好的,这是对您提供的双绞线连接规范信息的整理和提炼:

六、双绞线连接规范摘要

1. 线序标准

  1. T568A
    • 线序:1白绿、2绿、3白橙、4蓝、5白蓝、6橙、7白棕、8棕
  2. T568B (更常用)
    • 线序:1白橙、2橙、3白绿、4蓝、5白蓝、6绿、7白棕、8棕

关键引脚功能:

  • 引脚 1 & 2:用于发送数据 (Tx+, Tx-)
  • 引脚 3 & 6:用于接收数据 (Rx+, Rx-)

2.网线类型与用途

  1. 直通线 / 平行线 (Straight-through)

    • 定义:两端使用完全相同的线序标准(均为T568A或均为T568B)。
    • 用途: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
    • 举例:路由器 连接 交换机、电脑(PC) 连接 交换机。
  2. 交叉线 (Crossover)

    • 定义:一端使用T568A,另一端使用T568B标准。
    • 用途:连接相同类型的设备(使其发送端与接收端对应)。
    • 举例:电脑(PC) 连接 电脑(PC)、路由器 连接 路由器、交换机 连接 交换机、电脑(PC) 连接 路由器(网口)。
  3. 全反线 / 控制线 (Rolled/Console)

    • 定义:一端为T568B(或T568A),另一端的线序完全颠倒(1-8, 2-7, 3-6, 4-5)。
    • 用途不用于网络数据传输,专用于设备管理。连接计算机的串口(通过USB转Serial适配器)与网络设备的Console控制台端口

3. 设备连接选用原则

  • 不同设备相连 → 使用 直通线
    (例如:路由-交换、PC-交换)
  • 同种设备相连 → 使用 交叉线
    (例如:PC-PC、路由-路由、交换-交换、PC-路由)

现代设备注意:现今很多网络设备端口支持MDI/MDIX自动翻转功能,可以自动识别线序并调整,因此使用直通线也可以连接大多数同种设备。但了解其原始原理对于排查网络故障仍然非常重要。

七、计算机数制与IP地址基础

1.网速类别

我们一般说的百兆、千兆网络的单位是bps(比特率,即位/秒,bit/s),比如我们说网卡或光纤的传输速度是百兆,也就是100Mbps的意思。而在实际应用中(迅雷等下载工具)使用的传输单位是字节/秒(Byte/s)。
Byte是字节,而bit是二进制位单元
8 bit = 1 byte
1024 byte = 1 KB
1024 KB = 1 MB
1024 MB = 1 GB
1024 GB = 1 TB
1024 TB = 1 PB
1024 PB = 1 EB
1024 EB = 1 ZB
1024 ZB = 1 YB

2.数制系统

  • 数制:
    计数的方法,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表示数值的方法
  • 数位:
    指数字符号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
  • 基数:
    指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数位上所能使用的数字符号的个数
  • 位权:
    指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数位所代表的大小,即处在某一位上的“1” 所表示的数值的大小

3.计算机的数值

在数制中,N进制就·是逢N进一。

  • 十进制数(Decimal(/ˈdesɪm(ə)l/) number)
    (1010)10,1010D,1010
  • 二进制数(Binary number)
    (1010)2,1010B
  • 八进制数(Octal(/ˈɒktl/ ) Number)
    (1010)8,1010O
  • 十六进制数(Hexadecimal(/ˌheksəˈdesɪml/ ) number)
    (1010)16,1010H

4.数制转换:

(1)R进制转十进制:按位权展开求和(位权为Rⁿ,n为位数索引,从0开始)。

  • 二进制数的特点是逢二进一。例如:
    (1010)2=1×23+0×22+1×21+0×20=(10)10
  • 八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八进一。例如:
    (1010)8=1×83+0×82+1×81+0×80=(520)10
  • 十六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十六进一。例如:
    (1010)16=1×163+0×162+1×l61+0×160=(4112)10

(2)十进制转二进制:除2取余法或减权定位法

  • 除2取余法:将十进制数反复除以2,取余数,最后将余数倒序排列。
  • 减权定位法:找到小于等于该数的最大2ⁿ,减去后继续重复,标记位权位置。

(3)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互转

  • 二进制转八进制:3位一组(从低位开始),每组对应1位八进制数。
    示例:(100111010)2→分组为100 111 010→对应八进制472→(472)8
  •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4位一组(从低位开始),每组对应1位十六进制数。
    示例:(110110010110)2→分组为1101 1100 0110→对应十六进制DC6→(DC6)16
十进制八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
1111
22102
33113
441004
551015
661106
771117
81010008
91110019
10121010A
11131011B
12141100C
13151101D
14161110E
15171111F

5.IP地址与子网划分

IPv6由128位组成,一般用冒号分隔,十六进制表示
IPv4地址

  • 32位二进制,点分十进制表示
  • IPv4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成四组,每组八位。例如:11000000.10101000.00000000.00000010
    为了便于配置通常表示成点分十进制形式例如:
    192.168.0.2
    255.255.255.0
    进行按位与(AND)运算,即对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中的每一位进行与运算。1 与 1 结果是 1,1 与 0 或 0 与 1 都是 0
  • IPv4地址由两部分组成:
    网络部分(NETWORK) 主机部分(HOST)192.168.1.132
    网络部分(192.168.1)主机部分(132) 192.168.1.0(网络地址) 192.168.1.255(广播)
  • IPv4私有网络地址和公有网络地址
    公有网络地址(以下简称公网地址)是指在互联网上全球唯一的IP地址。2019年11月26日,是人类互联网时代值得纪念的一天,全球近43亿个IPv4地址已正式耗尽。

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

  • A类:1.0.0.1~126.255.255.254,(有类边界)默认掩码/8,即255.0.0.0
  • B类:128.0.0.1~191.255.255.254,(有类边界)默认掩码/16,即255.255.0.0
  • C类:192.0.0.1~223.255.255.254,(有类边界)默认掩码/24,即255.255.255.0
  • D类:224.0.0.1~239.255.255.254(组播)
    组播:一对列;单播:一对一;广播:一对多
  • E类:240.0.0.1~255.255.255.254用于科学研究的保留地址
  • 注:以127开头的IP地址都代表本机(广播地址127.255.255.255除外),127.0.0.1为本机回环地址
    169.254.0.0~169.254.255.255 DHCP服务失效时分配的地址

私有网络地址
私网地址是指内部网络或主机的IP地址,IANA(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规定将下列的IP地址保留用作私网地址
,不在Internet上被分配,可在一个单位或公司内部使用。RFC1918中规定私有地址如下:
A类私有地址:10.0.0.0~10.255.255.255 10.0.0.0/8
B类私有地址:172.16.0.0一172.31.255.255 172.16.0.0/12
c类私有地址:192.168.0.0~192.168.255.255 192.168.0.0/16

子网划分

  1. 确定需要划分的子网数量和每个子网需要的主机数
  2. 借用主机位作为子网位
  3. 计算新的子网掩码
  4. 确定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可用IP范围和广播地址

关键公式

  • 子网数=2^n(n为借用的主机位数)
  • 主机数=2^N-2(N为剩余的主机位数)

案例:公司有4个部门,需要划分C类网络192.168.2.0/24:

  1. 确定各部门主机需求:A(10)、B(15)、C(30)、D(20)
  2. 从主机位借2位(可创建4个子网,每个子网62个主机)
  3. 子网划分:
    • 192.168.2.0/26:网络地址192.168.2.0,可用IP 1-62
    • 192.168.2.64/26:网络地址192.168.2.64,可用IP 65-126
    • 192.168.2.128/26:网络地址192.168.2.128,可用IP 129-190
    • 192.168.2.192/26:网络地址192.168.2.192,可用IP 193-254

总结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通过分层思想将复杂的通信过程模块化,OSI七层模型理论完备,而TCP/IP模型则更贴近实际应用。理解各层的功能和协议对于网络设计、故障排查至关重要。IP地址和子网划分是网络规划的基础,掌握数制转换和子网划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IP地址利用率。随着IPv4地址的耗尽,IPv6的普及势在必行,但理解这些基础概念仍然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钥匙。

无论是网络工程师还是普通用户,了解这些原理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在数字化时代更加游刃有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