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笔记/期末复习资料(1. 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现代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GI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缉与更新、空间查询与分析、空间决策支持、数据显示与输出。GIS在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土地调查、环境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交通、导航和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1. 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与数据

1.1.2. 空间数据与地图

1.1.3. 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1.1.4. 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2.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1.3. 地球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3.1. 地球信息科学的概念

1.3.2. 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

1.3.3. 地理信息系统类型

1.4. 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1.4.1. GIS与地图学

1.4.2. GIS与一般事务数据库

1.4.3. GIS与计算机地图制图

1.4.4. GIS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1.4.5. GIS与测绘学

1.4.6. GIS与地理学

1.5. 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1.5.1. 计算机硬件系统

1.5.2. 计算机软件系统

1.5.3. 地理空间数据

1.5.4. 应用分析模型

1.5.5. 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

1.6.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和应用

1.6.1.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1.6.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1.7. 习题


1. 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信息资源得到爆炸式扩张。 多尺度、多类型、多时态的地理信息是人类研究和解决土地、环境、人口、灾害、规划、建设等重大问题时所必需的重要信息资源,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列车。 信息时代人类对信息资源采集、管理、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形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人造卫星遥感等空间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上述学科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现代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 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地理信息现代化管理提供契机, 而且有利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为人类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有用信息。

1.1.1. 信息与数据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影像、声音等把它记录下来,进行交流、传递或处理。信息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各种事实的知识,例如,一个人的存在,可以从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社会关系、职称、工资等方面信息来描述,当一个人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如年龄变化、工资改变、政治进步等,均应及时地对反映他的信息进行更新。因此也可以说,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及演变情况的反映。

信息具有四方面特点:

  1.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物紧密联系的,但同一信息对不同的部门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重要性。

  2. 适用性。信息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因而它具有广泛适用性。

  3. 传输性。信息可以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传输,既包括系统把有用信息送至终端设备(包括远程终端)和以一定形式提供给有关用户,也包括信息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传输和交换。信息在传输、使用、交换时其原始意义不被改变。

  4. 共享性。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共享是一最基本的特点,共享使信息被多用户使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已经与能源、材料一样重要。各个领域对于信息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成功和胜利的保征,谁掌握了信息的脉搏,谁就是未来竞争的胜利者。

由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管理、使用,就要把信息记录下来,记录信息的手段有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对于计算机而言,数据是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为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切现象(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在计算机环境中数据是描述实体或对象的唯一工具。数据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一种数学符号的集合,只有在其上加上某种特定的含义,它才代表某一实体或现象,这时数据才变成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成功的GIS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正确表达及数据无误差传播。在不同阶段,数据在GIS处理框架中的赋存形态是不同的,同一实体在不同的GIS数据结构中,其描述数据表现为不同形式,甚至其数据在量上的值也是不同的。同一数据不同的人解释,其结果可能不同,必须保障正确地表达数据的语义信息,并使其在应用中能被正确地理解,保证用户间数据流畅通。

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即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而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也就是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作解释,才能得到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就是信息(或数据)按一定方式流动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对信息和数据可不作严格区分,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通用,如“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在一般情况下有相同的含义。

1.1.2. 空间数据与地图

研究自然总是从搜集个别的自然现象、物体的空间特征开始的。空间特征又称空间信息,空间信息可以从三方面来描述:位置信息、非位置信息(属性信息)和时间信息。位置信息与非位置信息彼此独立地随时间发生变化。空间数据是以点、线、面等方式采用编码技术对空间物体进行特征描述及在物体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数据集。位置信息用定位数据(亦称几何数据)来记录,它反映自然现象的地理分布,具有定位的性质;非位置信息用属性数据来记录,它描述自然现象、物体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例如,地面上的山峰,可以从其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得知其具体的位置,而相应地理位置上的峰顶高程数据就是属性数据;一个井泉,可以从地形图上确定它的地理坐标(几何数据),而井泉的地面高度、性质、涌水量等参数则是该井泉的一系列属性信息;地质学家研究断裂构造,一方面要搜集断层通过的确切地点(几何数据),另一方面要记录该断层在不同地点的产状、性质和它的断距(属性数据)。时间是空间物体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和时间相互联系而不能分割,时间信息反映空间物体的时序变化及发展过程与规律,无论是几何数据还是属性数据,都是在某一时刻采集的空间信息,时间信息也可隐含在属性数据中。

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很多,空间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形式记录在磁盘上,也可以是记录在纸上的地图,最常用的也是人们最习惯的方法是以地图形式来表示空间数据。地图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相互联系的空间模型,是反映地理实体的图形,是对地理实体的简化和再现。它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瞬时存在,而且能反映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不仅能反映某事物独立存在的属性,而且能反映诸事物的空间分布、组合和相互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地图由点、线、面组成,它们被称为地图元素。例如,地图上的点可以是矿点、采样点、高程点、地物点和城镇等;线可以是地质界线、铁路、公路、河流等;面可以是土壤类型、水体、岩石类型等。地图元素由空间参考坐标系中的位置和非空间属性加以定义,地图通常是地理数据的二维表示,但也不排除多维表示,只是三维以上的表示难以在平面上描绘出来罢了。地图的图例起着说明作用,是空间实体与非空间属性联系的关键。非空间属性可以用颜色、符号、数字、文字表示,使其明显易读,图例则对它们进行注释。

1.1.3. 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地理信息是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地理数据到地理信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地理事物的一次飞跃。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是最大的地理信息源。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为信息,并实时地识别、转换、存储、传输、再生成、显示、控制和应用这些信息。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地理信息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经纬网或公里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地理信息还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即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结构,而各个专题型、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属性码进行的,这就为地理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了方便。

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它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凡是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地学信息具有无限性、多样性、灵活性、共享性等特点。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能源本身不同,地学信息不但没有限度,而且会爆炸式地增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学信息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适度开发资源、净化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人类将从地学信息中赢得预测、预报的时间,获得调控人流、物质和能量的科学依据及有效途径。

1.1.4. 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贮、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四大功能为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问答系统。在辅助决策过程中,信息系统可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计算机科学角度看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在计算机时代,大部分重要的信息系统都是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的,如目前流行的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经营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系统和其它一些信息系统等。其中空间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有显著区别的信息系统,因为它所要采集、管理、处理和更新的是空间信息。因此,这类信息系统在结构上也比其它一般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功能上也较其它信息系统强得多。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关于GIS国内外有许多定义,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专业,对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有人认为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输入、存储、处理、管理、分析、输出等功能,对数据实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快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图形、数据、文字等形式表示处理结果。有人认为GIS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包括大气层在内)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有人认为GIS就是数字制图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有人则按研究专业领域不同给予不同的名称,如地籍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环保信息系统、管网信息系统和资源信息系统等。1987年DOE(英国教育部)下的定义:“GIS是一种获取、存贮、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988年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下的定义:“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说,上述定义均比较科学地阐明了GIS的对象、功能和特点。实际上,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1.2.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与地理学、地图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数学和统计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一切与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有关的学科发展分不开的。 以时间发展为序列,可分为二十世纪60年代起始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发展巩固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和二十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阶段。

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北美。 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1963年由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提出并建立的,称为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主要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稍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部主任Howard T.Fisher设计和建立了SYMAP系统软件,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GIS带有更多的机助制图色彩。 这一阶段很多GIS研究组织和机构纷纷成立:1966年美国成立了城市和区域信息系统协会(URISA),196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设立了地理数据收集委员会(CGDSP)。 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对传播GIS知识和发展GIS技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容量存储设备的使用, 促进了GIS朝实用的方向发展,不同专题、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各具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世界各地纷纷研制, 美国、加拿大、英国、西德、瑞典和日本等国对GIS的研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从1970年到1976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了50多个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获取和处理地质、地理、地形和水资源信息; 1974年日本国土地理院开始建立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存储、处理和检索测量数据、航空像片信息、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质等信息; 瑞典在中央、区域和城市三级建立了许多信息系统,如土地测量信息系统、斯德哥尔摩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 这一阶段GIS受到政府、商业和学校的普遍重视,一些商业公司开始活跃起来,软件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据统计大约有300多个系统投入使用, 许多大学和机构开始重视GIS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如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创建了GIS实验室, 1988年发展成为包括加州大学和缅因州大学在内的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国家地理信息和分析中心(NCGIA)。

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迅速发展,GIS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GIS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开始用于全球性的问题,如全球变化和全球监测、全球沙漠化、全球可居住区评价、厄尔尼诺现象、酸雨、核扩散及核废料等。 美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在24小时内就做出了反应,并迅速地对核扩散进行了影响评价。 80年代是GIS发展具有突破性的年代,仅1989年市场上有报价的软件就达70多个,并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GIS软件, 如ARC/INFO、GENAMAP、SPANS、MAPINFO、ERDAS、Microstation、SICAD、IGDS/MRS等。 其中ARC/INFO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世界各国地质调查部门所采用, 并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与环境评价、矿产资源与矿权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品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成为确定性的产业,投入使用的GIS系统, 每2~3年就翻一番,GIS市场的年增长率为35%以上,从事GIS的厂家已超过一千家。 GIS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涉及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

目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GIS的应用领域也迅速进一步扩大。 GIS的信息处理模式由以前的集中式转向客户/服务器模式。 GIS与虚拟环境技术的结合的虚拟GIS,GIS与Internet结合的WebGIS,GIS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技术结合的智能GIS, 在网络支持下及分布式环境下实现跨地域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处理资源的共享的开放式GIS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GIS与各种应用模型(如环境模型、降雨模型)的结合,GIS与GPS、RS的进一步集成,并行处理技术在GIS中的应用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GIS的以上这些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目的就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为人类了解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服务。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历史较短,但发展势头迅猛。 GIS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0年到1980年,为准备阶段,主要进行舆论准备,正式提出倡仪,开始组建队伍,培训人才,组织个别实验研究。 机助制图和遥感应用,为GIS的研制和应用作了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从1981年到1985年,为起步阶段,完成了技术引进,研究数据规范和标准,空间数据库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对GIS进行理论探索和区域性实验研究。 在全国大地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建成了1:100万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和全国土地信息系统,1:400万全国资源和环境信息系统,1:250万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第三个阶段从1986年到1995年前后,为初步发展阶段,我国GIS的研究和应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阶段,逐步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组织机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于1985年开始筹建国家资源与环境系统实验室,是一个新型的开放性研究实验室,1994年中国GIS协会在北京成立。 GIS研究逐步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实际应用效益。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制定了国家地理信息系统规范,解决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问题,为全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作准备。

  2. 应用型GIS发展迅速。

  3. 在引进的基础上扩充和研制了一批软件。

  4. 开始出版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著作,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性地理信息系统的讨论和实验。

1992年10月联合国经济发展部(UNDESD)在北京召开了城市GIS学术讨论会,对指导、协调和推动我国GIS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从1996年至现在,我国GIS技术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人才培养、软件开发等方面进展迅速, 并力图将GIS从初步发展时期的研究实验、局部应用推向实用化、集成化、工程化,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辅助分析和决策依据。 GIS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走向产业化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普遍使用的工具,并在各行各业发挥重大作用。 另外,从应用方面看,地理信息系统已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交通,能源、通讯、地图测绘、林业、房地产开发、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金融、保险、石油与天然气、军事、犯罪分析、运输与导航、110报警系统、公共汽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