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EMC(电磁兼容)领域,截止频率(Cutoff Frequency) 是描述滤波器、屏蔽结构或电路对电磁干扰(EMI)的抑制能力开始显著变化的临界频率点,是评估 EMI 抑制元件(如滤波器、扼流圈)性能的核心参数之一。
一、基本定义
截止频率通常指信号或干扰经过元件 / 系统后,其幅度衰减到特定比例(如输入幅度的 1/√2,即 - 3dB)时的频率。在 EMC 中,它的物理意义是:
- 低于截止频率:元件对干扰的抑制作用较弱(或几乎不抑制),干扰可较容易通过;
- 高于截止频率:元件对干扰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衰减量快速增大),干扰被有效阻挡。
二、EMC 中截止频率的核心作用
-
划分 “抑制区间” 与 “非抑制区间”
例如,一个电源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 100kHz,意味着:- 对于 100kHz 以下的干扰,滤波器衰减很小(如仅 - 3dB),干扰可能通过滤波器进入设备;
- 对于 100kHz 以上的干扰,滤波器衰减快速增加(如 1MHz 时衰减达 - 40dB),干扰被有效抑制。
-
匹配干扰频率特性
EMC 设计中需根据实际干扰的频率范围选择截止频率合适的元件。例如:- 若设备主要受高频辐射干扰(如 MHz 级),需选择截止频率较低的滤波器(如 10kHz),确保高频干扰被抑制;
- 若需保留低频有用信号(如 50Hz 工频),则滤波器截止频率需高于 50Hz,避免信号被衰减。
三、不同 EMC 元件的截止频率特点
1. EMI 滤波器(最常见应用场景)
电源滤波器、信号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核心参数,直接决定其对特定频段干扰的抑制能力。
- 低通滤波器:允许低频信号通过,抑制高频干扰,截止频率是其 “允许通过” 与 “开始抑制” 的临界点(如常见的电源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多在 10kHz~1MHz)。
- 高通 / 带通滤波器:较少用于 EMI 抑制,但若需抑制低频干扰(如工频谐波),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需低于干扰频率。
示例:某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 500kHz,其频率响应曲线显示:
- 500kHz 以下:衰减<3dB(信号 / 干扰基本通过);
- 500kHz 以上: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如 1MHz 时衰减 20dB,10MHz 时衰减 50dB)。
2. 共模电感 / 扼流圈
共模电感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随频率变化,其截止频率对应电感的 “感抗开始显著增加” 的频率点。
- 低频时,感抗较小(XL=2πfL),对干扰抑制弱;
- 超过截止频率后,感抗随频率快速增大,对高频共模干扰的衰减增强。
3. 屏蔽材料
金属屏蔽的截止频率与材料的趋肤效应相关:
- 低于截止频率时,电磁波可穿透屏蔽层(屏蔽效能低);
- 高于截止频率时,电磁波被屏蔽层反射或吸收(屏蔽效能显著提升)。
例如,铜箔对低频磁场的屏蔽效能低,但对高频(如>1MHz)电磁波的屏蔽截止频率低,屏蔽效果好。
四、截止频率与 EMC 测试的关联
EMC 测试(如传导骚扰、辐射骚扰测试)有明确的频率范围要求(如传导骚扰为 150kHz~30MHz,辐射骚扰为 30MHz~1GHz)。设计时需确保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低于测试频段的下限,才能在测试范围内实现有效抑制。
- 若滤波器截止频率高于测试频段(如传导测试要求抑制 150kHz 以上干扰,但滤波器截止频率为 1MHz),则 150kHz~1MHz 的干扰可能不满足测试限值,导致 EMC 测试失败。
五、影响截止频率的因素
-
元件参数:
- 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由电容(C)和电感(L)决定(fc=1/(2πLC)),L 或 C 越大,截止频率越低;
- 共模电感的电感量(L)越大,截止频率越低(低频段即可开始抑制干扰)。
-
寄生参数:
- 高频时,元件的寄生电容(如电感绕组间的分布电容)会降低实际截止频率,导致高频抑制能力下降(需通过优化绕线工艺减少寄生参数)。
-
负载阻抗:
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与源阻抗、负载阻抗相关,阻抗不匹配会导致实际截止频率偏移,需通过阻抗匹配设计(如终端匹配电阻)校准。
总结
EMC 中的截止频率是划分干扰 “被抑制” 与 “不被抑制” 的临界频率,直接影响滤波器、电感等元件对 EMI 的抑制效果。设计时需根据干扰频率范围、有用信号频率及 EMC 测试标准,选择或设计截止频率合适的元件,确保在目标频段内实现有效干扰抑制,同时避免衰减有用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