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民企老板范海生的名字与“212天错押”“千万损失”“15万赔偿”等关键词一起进入公众视野。这场由同行举报引发的“假冒专利”风波,历时四年多终以检察院撤回起诉落幕,却留下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现实。
企业因专利授权争议陷入刑事纠纷,即便最终洗清嫌疑,其所承受的经营重创也难以通过现有机制获得合理弥补。这起事件撕开了商业竞争中知识产权领域的多重隐患,给更多企业敲响了警钟。
一宗专利授权导致的企业重创
事件的核心矛盾始于一份专利的双重授权。2013年,范海生所在的北京中科普金公司获得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奥氏体抗菌不锈钢”发明专利8年使用权,以此为核心开展产品推广。四年后,中科院金属所又将同一专利的普通使用权授予沈阳融荣科技。2020年,沈阳融荣以“使用专利号却未应用技术”为由举报中科普金“假冒专利”,最终导致范海生被跨省抓捕、羁押212天。
这是一场典型的专利授权重叠引发的市场争夺。同一专利在市场上出现两个合法使用者,埋下了竞争冲突的种子。尽管2024年沈阳高新区检察院决定撤回起诉,认定“本案不符合起诉条件”,范海生不再是“被告人”,案件终结。但司法程序的反复仍让企业付出了惨痛代价:合作项目终止、国际赛事供应商资格丧失、重要客户流失,损失超千万元。
专利布局:企业抵御风险的首要防线
范海生的遭遇,暴露出不少企业在专利授权环节的风险漏洞。范海生所在的公司中科普金虽获得专利使用权,却未对同一专利的后续授权情况进行动态追踪,也未建立竞争对手专利布局的监测机制,直到纠纷发生才陷入被动。这提醒所有科技型企业:专利授权不能一劳永逸,风险防控是必要的。企业在获取专利授权时,需做好三重功课:
明确授权边界,清晰区分独占许可、排他许可与普通许可的权利范围,避免“一权多授”带来的冲突。动态监测专利状态,通过专业工具追踪同一专利的授权变动、法律状态,提前预判潜在竞争风险。构建专利壁垒,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主专利+从属专利”的布局,降低单一专利授权争议对业务的冲击。
专业服务:搭建知识产权防护网
从纠纷应对到损失挽回,范海生经历凸显了专业知识产权服务的重要性。沈阳仲裁委员会的确认函成为厘清授权关系的关键,这背后是对证据链的专业梳理,而企业因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在纠纷初期应对乏力,更说明专业服务的不可或缺。对科技型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服务不应局限于专利申请,而需覆盖整个流程:
事前:协助企业核查专利授权的合法性与稳定性,规避“授权陷阱”。事中:建立竞争对手专利监测体系,及时预警潜在纠纷。事后:提供纠纷解决方案,通过法律途径固定证据、维护权益。
范海生最终获得的15万赔偿,与超千万的企业损失形成刺眼对比。现有法律框架下,国家赔偿未必能覆盖全部损失,而企业因信誉受损、市场流失产生的间接损失,却是难以量化的。因此,对企业而言,专利全流程监测刻不容缓。
在知识产权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对专利的尊重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对规则的敬畏与对风险的预判中。唯有筑牢专利保护的防线,才能让创新者安心前行,让市场竞争回归技术比拼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