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与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印发《江苏省 “专利产业化 + 认股权” 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这一改革聚焦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痛点,通过 “专利作价入股 + 延迟行权” 的创新设计,为破解 “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 顽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制度设计: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的平衡机制
针对传统专利转化中估值难、交易流程复杂等问题,新政创造性引入认股权工具 —— 高校院所将专利技术作价投入科创企业时,可选择暂不获取企业股权,转而持有未来按约定价格认购股权的权利。待企业成长增值后,专利权人再行权入股,分享企业发展红利。这种 “先试用、后确权” 的机制,既通过延迟行权缓解高校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又通过绑定企业成长收益提升转化动力,将专利价值实现从 “一次性交易” 升级为 “动态价值发现” 过程。
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作为核心枢纽,搭建集登记托管、估值定价、跟踪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认股权全流程存证,确保交易合规可溯;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的估值模型,结合可比公司上市法与历史交易法,为专利价值提供科学量化依据。截至 2025 年 8 月,该平台已完成 23 笔认股权登记,涉及专利估值超 5 亿元,其中 3 个项目进入行权阶段,平均行权溢价率达 280%。
实施路径:四阶段推进与全链条服务
新政按照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原则,分四阶段有序推进:2025 年底前完成 20 家高校院所试点,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实操能力;2026 年实现长三角区域股权市场认股权互认;2027 年形成可复制的 “江苏标准”;最终建立覆盖专利发现、孵化、量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推行 “一成果一方案” 定制化设计,由高校、企业、股交中心三方共拟协议,明确行权条件、价格、存续期间等核心要素,并进行合规公示和登记。建立认股权管理与企业跟踪 “双线反馈” 机制,实时监测专利实施效果与企业经营状况,为行权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鼓励地方政府对参与机构给予补贴,引导担保机构分担技术落地风险。
政策保障:激励相容与协同创新
为激发创新活力,新政明确高校院所在行权后,可将股权收益的 70% 直接奖励给科研团队,且符合条件的股权激励可享受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这种 “即时激励 + 长期绑定” 的组合,使科研人员从 “技术提供者” 转变为 “产业合伙人”。同时,通过 “拨转投” 等创新工具,将财政补贴转化为跟投资金,实现财政资金循环利用。
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放大改革效应。江苏银行推出 “成果转化贷”,为专利转化项目提供授信支持;紫金保险开发 “专利产业化履约险”,分担 30% 的技术落地风险。这种 “股债保” 联动模式,使科创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15%-20%,资金到位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
战略目标:从区域试点到全国示范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新型创新生态。按照《工作方案》规划,江苏将在 2027 年前形成可复制的 “江苏标准”,推动专利从 “沉睡资产” 向 “活性资本” 转化。更深层的变革正在酝酿:省知识产权局正联合财政厅探索 “专利产业化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对高价值专利进行全周期投资。
据媒体报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评价,江苏的探索本质上是通过金融工具重构创新要素配置规则,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制度试验田。当专利能够在市场中自由流转、动态定价,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 “双向奔赴” 将成为常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