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迎来第七次发布,延续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三大主体分榜机制。其中,“高校科技创新50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科研与人才供给的主力阵容,其指标调整、排名变化和结构分布,集中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体系在经历一次深层转型。
与2024年报告相比,今年高校榜单有两项重大变化:一是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能力,二是区域分布和学科布局上呈现出结构优化与多点突破的新特征。这背后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也折射出区域创新资源再配置的战略趋势。
一、成果转化导向明显增强:从“重申请”向“重转化”转变
在2025年的评价体系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高校部分增设“专利权转移转让数量”指标,引入更具可比性和市场导向的数据项,从而建立起以实际专利交易行为为核心的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标志着对成果“是否真正进入市场”的关注上升为关键评价要素,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与产业落地能力。
从榜单数据可以发现,一批高校正在通过稳定的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形成科研优势向现实产业价值的高效通道:
1.江苏大学近三年的“专利权转移转让数量”跃居全国高校第一,显示出地方工科院校在“转化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
2.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传统科研强校与行业应用型高校并列前茅,表明技术成果转化不再只是顶尖高校的专属能力;
3.一线名校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依然保持高位,不仅体现基础研究能力,更在成果“商业化”路径上建立起成熟机制。
其他高校在成果转移数量上展现出亮眼表现:
1.浙江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校成果多聚焦制造业、装备业、信息通信类企业,技术转化与产业适配度高;
2.江南大学虽综合排名不在前十,但成果转移量居全国第四,依托在食品科学、轻工制造等优势领域与地方企业实现高度耦合;
3.一些中西部高校也开始发力,如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当地构建起“专利研发—地方转化—产业落地”的高效通路。
这说明,不同类型高校正逐步摆脱对“项目数量”“论文数量”的过度依赖,转而建立“技术能否服务社会”的全链条价值评估体系。
二、中西部高校整体上扬,区域创新格局加速优化
2025年报告显示,尽管东部高校依旧占据“量”的主导地位,但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排名上移、数量也有所增长,区域创新能力正在“由点及面”铺开。
高校50强榜单结构变化 | |||
地区 |
2024年高校数量 |
2025年高校数量 |
占比变化 |
东部 |
31所 |
30所 |
-1 |
中部 |
7所 |
8所 |
1 |
西部 |
8所 |
8所 |
持平 |
东北 |
4所 |
4所 |
持平 |
这组数据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强东部、提中部、兴西部”的结构优化态势已在加快成型。
典型高校表现
1.哈尔滨工业大学由2024年第14名升至2025年第3名,依靠航天航空、机械工程等方向实现成果突破,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西部高校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加,PCT国际专利布局扩大,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
3.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中部高校以冶金材料、新能源技术为抓手,与本地企业合作紧密,科技成果更容易在区域内孵化与应用。
这些趋势说明,我国中西部高校的创新能力正从“潜在存量”转向“现实动能”,技术价值不再仅仅依赖地理集中度,而是逐渐基于产业适配度与成果转化率衡量。
三、排名格局稳中有变,“强者恒强”与“新秀突围”并存
从排名变化来看,2025年高校榜单在前10名结构上保持总体稳定,但部分高校出现位次交替,说明头部竞争已进入“深度博弈”阶段。
排名 |
2024年 |
2025年 |
变动说明 |
1 |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 |
发明专利量与转化能力“双高”,继续蝉联第一 |
2 |
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 |
PCT申请与全球影响力领先,位居第二 |
3 |
西安交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工大航天制造等方向专利密集,升至第三 |
4 |
北京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交大小幅下调,仍具技术积累优势 |
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凭借技术优势升至第五 |
“非顶尖985”高校也在本次榜单中表现不俗,说明科技创新评价正在从“头衔逻辑”走向“实绩逻辑”。
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正走出学术象牙塔,迈入产业深水区,以更实在的技术价值、更灵活的协同模式,参与到构建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进程中。
2025年,这些变化不仅可见,更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