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之前写过一些PID的文章: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三种最经典和实用的手动调试方法:
1. 手动试凑法
原理: 基于对PID各环节作用的理解和系统响应曲线的观察,逐步调整参数,直至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步骤:
(1)初始设置: 将积分时间 Ti 设为无穷大(即关闭积分作用 I),微分时间 Td 设为 0(即关闭微分作用 D),比例增益 Kp 设为一个较小的值(例如 1)。
(2)调整 Kp: 逐步增大 Kp。观察系统的阶跃响应(如给系统一个设定值变化)。
如果响应太慢(上升时间长),则增大 Kp。
如果响应出现振荡且不衰减(发散振荡),则减小 Kp。
目标是得到一个响应较快但略微超调(一次超调) 的响应曲线。
(3)加入积分 (I): 在 Kp 调整到基本合适后(系统能较快响应但有稳态误差),逐步减小 Ti(即增强积分作用)。
积分作用用于消除稳态误差。
观察响应:积分太弱(Ti 太大),稳态误差消除慢;积分太强(Ti 太小),会引起系统振荡加剧甚至不稳定。目标是在消除稳态误差的同时,不引入过多的振荡(超调可能略有增加,但应能稳定下来)。
(4)加入微分 (D): 如果系统响应存在较大的超调或振荡,或者希望进一步提高响应速度,逐步增大 Td。
微分作用能预测误差变化趋势,具有“阻尼”效果,可以抑制超调、减小振荡、缩短调节时间。
(5)观察响应:微分太弱(Td 太小),效果不明显;微分太强(Td 太大),会使系统对噪声敏感(放大噪声),可能导致高频抖动或不稳定。目标是有效抑制超调和振荡,使系统更快稳定。
(6)微调: 在加入 I 和 D 后,可能需要回头再微调 Kp 和 Ti,使三者达到最佳配合。
优点: 简单直观,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或特定的实验条件;对系统模型没有要求。
缺点: 费时费力,依赖调试者的经验和技巧;难以达到最优;对于复杂系统可能非常困难。
2. 临界比例度法(Ziegler-Nichols 第一法)
原理: 通过实验找到使闭环系统产生持续等幅振荡(临界振荡) 时的比例增益(临界增益 Kc)和对应的振荡周期(临界周期 Pc),然后根据经验公式计算 PID 参数。
步骤:
(1)准备工作: 将积分时间 Ti 设为无穷大(关闭 I),微分时间 Td 设为 0(关闭 D)。
(2)寻找临界点: 逐步增大比例增益 Kp(通常从较小值开始),给系统一个小的阶跃输入扰动(如改变设定值)。
(3)观察振荡: 当 Kp 增大到某个值 Kc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会呈现持续等幅振荡(既不衰减也不发散)。
(4)测量周期: 记录下此时振荡的周期 Pc(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时间)。
(5)计算参数: 根据 Ziegler-Nichols 经验公式计算 PID 参数:
控制器类型 | Kp | Ti | Td |
---|---|---|---|
P | 0.5 * Kc | - | - |
PI | 0.45 * Kc | 0.83 * Pc | - |
PID | 0.6 * Kc | 0.5 * Pc | 0.125 * Pc |
优点: 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能较快得到一组可工作的参数。
缺点:需要让系统处于临界振荡状态,这在很多实际工业过程中是不允许的(可能损坏设备或影响生产)。
得到的参数通常比较“激进”(响应快但超调可能较大),需要后续微调。对于某些本身就不易振荡的系统(如大惯性系统)可能找不到临界点。对测量噪声敏感,临界点判断可能不够精确。
3. 衰减曲线法(Ziegler-Nichols 第二法)
原理: 在纯比例控制下,调整 Kp,使系统阶跃响应达到特定的衰减比(如 4:1 或 10:1),记录此时的 Kp 和振荡周期 Ps,再用经验公式计算 PID 参数。比临界比例度法更安全。
步骤 (以 4:1 衰减比为例):
(1)准备工作: 同样关闭 I 和 D(Ti=∞, Td=0)。
(2)调整 Kp 至目标衰减: 给系统一个阶跃输入,逐步增大 Kp,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目标是找到这样一个 Kp 值(记为 Ks),使得响应曲线呈现 4:1 的衰减比。这意味着第一个波峰高度 B1 与第二个波峰高度 B2 的比值为 4:1 (B1/B2 ≈ 4)。
(3)测量上升时间/周期: 记录此时响应从阶跃开始到达到第一个波峰的时间(上升时间 Tr),或者测量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的时间(振荡周期 Ps)。
通常 Ps ≈ 1.5 * Tr。
(4)计算参数: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 PID 参数:
控制器类型 | Kp | Ti | Td | 衰减比 | |
---|---|---|---|---|---|
P | Ks | - | - | 4:1 | |
PI | 1.2 * Ks | 2 * Tr | - | 4:1 | |
PID | 0.8 * Ks | 1.2 * Tr | 0.4 * Tr | 4:1 | |
PID | 1.2 * Ks | 2 * Tr | 0.42 * Tr | 10:1 | (10:1 衰减比公式) |
优点: 比临界比例度法安全,不需要系统达到临界振荡;相对系统化;得到的参数通常比临界比例度法更“温和”。
缺点:衰减比的判断(尤其是 4:1)需要一定的经验,可能存在主观性。对于响应缓慢或振荡不明显的系统,可能难以准确判断衰减比。同样需要后续微调。
4. 最后
手动试凑法: 最适合初学者理解 PID 各参数的影响,也适用于简单、对性能要求不高的系统。基础,但效率低。
临界比例度法: 当系统允许进行临界振荡实验且需要快速获得一组可用参数时适用。得到的参数通常响应最快但也最“猛”。激进,但有风险。
衰减曲线法: 是临界比例度法的更安全替代方案,在大多数不允许临界振荡的工业场景中是首选的手动整定方法。得到的参数通常更鲁棒。安全实用,推荐首选。
5. 推荐两个在线PID调试网站。
(1)https://tech-uofm.info/pid/pid.html
(2)小球位置PID仿真
https://pid-simulator-web.skythinker.top/
----END----
精彩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