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开发一个项目时,遇到了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需要重构一个老旧的用户认证模块,涉及数据库迁移、API接口调整、单元测试更新等一堆繁琐工作。
正当我准备熬夜加班时,我想起我之前在VScode上体验过go语言的开发,用的就是github copilot 的agent 代理,自动把代码帮我写完了,真的是自己没写一行代码:
从0到1实战GitHub Copilot:看一看AI如何用Go语言帮我做项目?
在亲身感受到github copilot 的种种便利之后,我也想在这里进一步把这款好用的AI工具分享给大家。
这已经不是你认识的那个代码补全工具了!很多人对GitHub Copilot的印象还停留在"智能代码补全"阶段,但这次微软推出的代理模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传统的Copilot Chat更像一个资深顾问,你问什么它答什么,给建议但不动手。而代理模式就像招了个全栈实习生,交代一个需求,它会自己琢磨怎么实现,遇到问题自己调试,直到功能跑通为止。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看更详细的介绍:
https://learn.microsoft.com/zh-cn/visualstudio/ide/copilot-agent-mode?view=vs-2022
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只用自然语言描述了需求:"重构用户登录模块,支持多因子认证,并更新相关的单元测试。"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AI开始自主工作了。
它先分析了我的项目结构,识别出需要修改的文件,然后开始编写代码。遇到依赖包缺失时,它会自动执行dotnet restore
命令;发现数据库结构需要调整时,它会生成并执行迁移脚本;单元测试跑不通时,它会根据错误信息反复调试修复。
整个过程我就像个监工,偶尔确认一下它的操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喝茶看戏。
程序员的工作真的会被取代吗?
体验完这个功能,我的第一反应是:完了,程序员真的要失业了。
但冷静思考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AI确实能处理很多重复性、规则性的编程工作,但它仍然需要人来:
明确需求和目标 - AI虽然聪明,但它不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
把控架构和方向 - 复杂系统的设计仍然需要人的经验和判断
处理边界情况 - AI容易忽略一些特殊场景和业务逻辑
代码审查和优化 - 虽然AI写的代码能跑,但未必是最优解
更准确地说,这个工具改变的不是程序员是否会失业,而是什么样的程序员会更有价值。会使用AI工具的程序员,生产力可能是传统程序员的3-5倍。
如何开启这个"黑科技"
想要体验这个功能,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硬件要求:
Visual Studio 2022 版本17.14或更高
有GitHub Copilot访问权限的账户(现在有免费计划)
开启步骤:
打开Visual Studio,进入工具→选项→GitHub→Copilot→聊天
勾选"启用代理模式"
重启Visual Studio
在Copilot聊天窗口中选择"代理"模式
注意,这里一定要选择VS的最新版本,不然是不支持agent代理的。
设置完成后,你就可以用自然语言向AI下达"工作指令"了。比如:
"帮我实现一个购物车功能"
"优化这个查询的性能"
"为这个API添加错误处理机制"
"重构这个类,让它符合SOLID原则"
经过几天的深度使用,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AI特别擅长的场景:
标准化的CRUD操作
常见设计模式的实现
单元测试的编写和修复
依赖注入和配置管理
数据库迁移脚本
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
复杂的业务逻辑判断
性能敏感的算法优化
跨系统的集成问题
安全相关的实现细节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AI修改代码导致编译错误时,它不会停下来等你处理,而是会自动分析错误信息,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直到代码能够正常运行。这种"自我纠错"能力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安全性和可控性如何保证
很多人担心AI会"乱改代码",实际使用中发现微软在这方面考虑得很周到:
权限控制: AI执行任何可能影响系统的操作前,都会弹窗征求确认
实时预览: 所有代码修改都会在编辑器中实时显示,你可以随时查看
分步确认: 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每一个具体的修改建议
版本管理: 支持检查点回滚,随时可以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这种设计让人感觉很踏实——AI在帮你干活,但控制权始终在你手里。
对开发效率的实际影响
坦率地说,这个工具对我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
以前写一个完整功能,我需要:
设计数据结构(30分钟)
编写业务逻辑(2小时)
创建API接口(1小时)
编写单元测试(1.5小时)
调试和修复bug(1小时)
现在有了代理模式:
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5分钟)
监督AI执行并确认关键步骤(30分钟)
代码审查和优化(30分钟)
效率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但这里有个重要前提:你需要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AI生成代码的质量,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它,什么时候该质疑它。
行业变革的信号
GitHub Copilot代理模式的推出,可能标志着软件开发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短期内: 会提高现有程序员的生产力,让重复性工作大量减少
中期来看: 可能会改变招聘标准,更看重架构思维和业务理解能力
长远来说: 编程可能会变成一种更偏向"设计"和"管理"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IDE工具的普及,虽然让很多手写汇编的程序员感到焦虑,但最终整个行业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也创造了更多新的机会。
一些使用建议
如果你也想尝试这个功能,基于我的使用经验,有几个建议:
描述需求时要具体: "实现用户管理"比"做个管理系统"效果好
分步骤进行: 复杂功能最好拆分成多个小任务
及时确认和调整: 发现AI理解有偏差时要及时纠正
保持代码审查习惯: AI生成的代码同样需要review
最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个强大的助手,而不是完全的替代品。你的经验、判断力和创造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写在最后
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无法阻止AI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主动拥抱这些工具,让它们成为我们能力的延伸。
Visual Studio的代理模式只是个开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工具出现。保持学习、保持好奇、保持开放的心态,或许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最好的应对策略。
你准备好和AI一起写代码了吗?
< END >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小灰AI训练营,专门分享各种AI工具和实操经验。关注公众号,回复关键字“清北”,可以获得清华与北大推出的DeepSeek学习手册。
最后,小灰创建了一个AI副业交流群,对DeepSeek或是其他AI产品感兴趣的朋友,都欢迎进群交流。扫码添加小灰微信,备注“ai“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