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走进毫米波雷达的世界
在自动驾驶、工业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毫米波雷达正凭借其全天候工作能力、高精度测距测速和小型化优势,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传感器。无论是汽车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工业的物料定位,还是医疗的呼吸监测,毫米波雷达都在默默发挥作用。
1.1 什么是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是指波长 1~10mm的电磁波,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0~300GHz,处于微波与红外波段之间。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调频连续波(FMCW),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特性检测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实现对目标的定位与跟踪。
1.2 毫米波的频段划分与应用场景
不同频段的毫米波因带宽、衰减、穿透性不同,适用场景差异显著。汽车领域以 77GHz 为主,工业和医疗则常用 24GHz、60GHz,具体划分如下表:
频段范围(GHz) | 波长范围(mm) | 核心特点 | 典型应用场景 | 法规支持(全球主流) |
---|---|---|---|---|
24~24.25 | 12.4~12.5 | 带宽小(200MHz)、衰减小 | 工业测距、低速车载(BSD) | 多数国家开放,限制功率 |
60~61 | 4.9~5.0 | 带宽大(1GHz)、衰减大 | 短距高精度(医疗监测、泊车) | 部分国家开放,低功率限制 |
76~81 | 3.7~3.9 | 带宽大(4GHz)、衰减适中 | 汽车 ADAS(AEB、ACC)、长距检测 | 全球汽车雷达专用频段 |
122~123 | 2.4~2.5 | 衰减极大、穿透性差 | 实验室研究、特殊短距场景 | 未大规模商用 |
1.3 为什么选择毫米波雷达?—— 与其他传感器的对比
毫米波雷达的核心优势在于全天候适应性和测距测速精度,与激光雷达、摄像头的差异如下表,三者常通过 “传感器融合” 实现互补:
传感器类型 | 测距原理 | 有效距离(m) | 距离分辨率 | 角度分辨率 | 抗恶劣天气(雨 / 雾 / 雪) | 成本 | 核心能力 |
---|---|---|---|---|---|---|---|
毫米波雷达 | 电磁波反射 | 10~250 | 3.75~75cm | 1~30° | 优秀(几乎不受影响) | 中 | 全天候距离 / 速度检测 |
激光雷达 | 激光脉冲反射 | 50~200 | 1~5cm | 0.1~1° | 差(大雨 / 浓雾中失效) | 高 | 高精度建图、形状识别 |
摄像头 | 光学成像 + 算法 | 0~100 | 依赖像素 | 依赖视场 | 差(夜间 / 逆光 / 雾天失效) | 低 | 目标分类(行人 / 车辆) |
第 2 章 雷达体制核心:为什么是 FMCW?
雷达按信号体制可分为脉冲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PD 雷达) 和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 。其中 FMCW 因无距离模糊、高分辨率、低复杂度,成为车载和工业毫米波雷达的首选。
2.1 三种雷达体制的对比
体制类型 | 信号特点 | 核心原理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脉冲雷达 | 发射短脉冲(ns 级) | 测量脉冲往返时间(t=2R/c) | 技术成熟、测距远 | 距离分辨率低(依赖脉冲宽度)、有距离模糊 | 早期远程探测(如军事) |
PD 雷达 | 发射脉冲串 | 脉冲串 FFT 提取多普勒频移(v) | 能区分运动目标与杂波 | 距离 - 多普勒模糊、复杂度高 | 航空航天(如机载雷达) |
FMCW 雷达 | 发射调频连续波(chirp) | 混频得到拍频(f_IF),关联 R 和 v | 距离分辨率高、无模糊、复杂度低 | 对相位噪声敏感、多目标需 2D FFT | 车载、工业、医疗 |
2.2 FMCW 的定义与核心优势
FMCW(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调频连续波)的核心是发射信号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称为 “chirp 波形”),通过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 “拍频”(中频信号)反推目标信息。其核心优势如下:
2.3 FMCW 的两种核心波形:锯齿波 vs 三角波
FMCW 的波形按频率变化趋势分为锯齿波(快速 FMCW) 和三角波(慢速 FMCW) ,两者在性能和适用场景上差异显著:
波形类型 | 频率变化趋势 | 调频时间 | 一帧 chirp 数量 | 处理复杂度 | 幽灵目标(多目标时) | 核心优势 | 适用场景 |
---|---|---|---|---|---|---|---|
锯齿波(快速) | 仅线性上升(无下降) | 微秒级(10~100μs) | 多(64~512) | 高(需 2D FFT) | 无 | 距离 - 多普勒二维谱清晰 | 车载 ADAS、多目标检测 |
三角波(慢速) | 上升 + 线性下降 | 毫秒级(1~10ms) | 少(1~10) | 低(仅 1D FFT) | 有(需目标匹配) | 对 DSP 要求低、成本低 | 简单测距(如工业液位) |
第 3 章 FMCW 雷达系统模型:从发射到中频
FMCW 雷达系统由发射链路、接收链路和中频处理链路三部分组成,每个链路的信号模型和参数直接决定雷达性能。
3.1 系统整体架构
FMCW 雷达的核心是 “发射 - 反射 - 接收 - 混频” 的信号闭环,架构如下:
plaintext
信号源(Ramp Gen)→ 功率放大器(PA)→ 发射天线(TX Antenna)→ 目标反射 → 接收天线(RX Antenna)→ 低噪声放大器(LNA)→ 混频器(Mixer)→ 中频滤波器(IF Filter)→ ADC → DSP(信号处理)
各核心部件的功能和典型参数如下表:
部件名称 | 核心功能 | 典型参数(车载 77GHz 雷达) | 对性能的影响 |
---|---|---|---|
信号源(Ramp Gen) | 生成线性调频的 chirp 波形 | 载频 f_c=77GHz,带宽 B=2GHz | 相位噪声越低,距离 / 速度测量精度越高 |
功率放大器(PA) | 放大发射信号功率 | 输出功率 Pt=10~13dBm(10~20mW) | 功率越大,最大探测距离(Rmax)越远 |
发射天线(TX) | 辐射电磁波 | 增益 Gt=9~23dBi,极化方式:线极化 | 增益越高,电磁波方向性越强,Rmax 越远 |
接收天线(RX) | 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 | 增益 Gr=9~23dBi,阵列数 4~16 单元 | 阵列数越多,角度分辨率越高 |
低噪声放大器(LNA) | 放大接收信号,降低噪声 | 噪声系数 NF=11~18dB,增益 20~30dB | NF 越低,接收信噪比(SNR)越高 |
混频器(Mixer) | 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混频,生成中频 | 中频带宽 IF=0~50MHz | 混频损耗越低,中频信号强度越高 |
ADC | 中频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 | 采样率 fs≥2*IF_max(≥100MHz) | 采样率不足会导致中频信号混叠 |
DSP | 执行 FFT、CFAR、跟踪等算法 | 支持 1D/2D/3D FFT,算力≥100GOPS | 算力越高,信号处理速度越快,更新率越高 |
3.2 发射信号模型:chirp 波形的数学表达
发射信号的核心是 “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以锯齿波 chirp为例,其数学模型和关键参数如下:
3.2.1 发射信号的时域表达式
3.2.2 发射信号的瞬时频率
3.2.3 典型 chirp 波形参数示例
以某车载 77GHz LRR 雷达为例,chirp 参数如下:
3.3 接收信号模型:目标反射与信号衰减
接收信号是发射信号经目标反射后的 “延迟版”,包含路径衰减和时间延迟两个核心变化,数学模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