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演进中的开发沉思-43 DELPHI VCL系列:Framework的历史

Delphi是我参加工作继VC++接触的第二个开发工具,若把程序员写界面的工作比作木匠做家具,Window Framework 就像一代代升级的工具箱。我没像我的前辈用 C 语言写 Windows 窗口得手动调用几十行 API—— 就像用凿子一点点凿出桌椅腿,每颗螺丝都得自己磨。而我是从 Framework 开发开始的,本质上是无数程序员把 “磨螺丝” 的经验攒成了现成工具,让后来者能专注于 “设计家具样式”。​

一、 Window Framework的意义​

早期写 Windows 程序就像搭积木却没有标准块:想画个按钮,得自己定义按钮的大小、颜色、点击反应;想做个窗口,要手动处理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逻辑。就像做馒头得先自己磨面粉,重复劳动多到让人崩溃。有次我为了实现一个带滚动条的列表,光是处理鼠标滚轮事件就调了三天 ——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 Framework:它把这些重复的 “磨面粉” 工作做成了现成的 “面粉袋”,开发者拿过来就能揉面团。​

二、第 1 代 Framework:OWL 与 MFC

1992 年 Borland 推出的 OWL(Object Windows Library)和微软的 MFC,是最早的 “电动工具”。OWL 1.x 像台初代电钻,虽然比手拧螺丝快,但开关设计别扭 —— 它用面向对象封装了窗口逻辑,却把 “窗口创建” 和 “事件处理” 拆得太散,写个简单窗口还得继承三四个类。​

MFC 则像另一款电钻,功率大但说明书晦涩。我记得 1995 年做一个数据录入界面,用 MFC 的 CFrameWnd 类,光是让窗口在屏幕居中,就得查半天手册改三个函数。这代 Framework 解决了 “有没有” 的问题,却没完全解决 “好不好用”—— 就像电动工具还得接长长的电线,移动起来总绊手。​

三、第 2 代 Framework:OWL 2

1994 年 OWL 2 问世时,那时候我还是位高中生,所以它对于我来说只是个传说。后来知道,它把之前分散的类整合起来,比如把 “窗口绘制” 和 “数据刷新” 做成了联动的模块 —— 好比电钻加了转速调节,但握柄还是硌手。它优化了代码复用率,却没解决 “学习成本高” 的问题:新同事接手项目时,光理清 OWL 的类继承关系就得花一周,就像拿到升级的工具却看不懂新按钮的功能。​

这代 Framework 更像 “修修补补的升级”,就像给自行车换了更好的链条,却没改成电动车 —— 效率提升了,但本质还是靠人力蹬。​

据说90 年代中期,OWL 和 MFC 的 “不够顺手” 催生出一批小 Framework。就像有人觉得电钻不好用,自己做了个专用螺丝刀。记得我在实习的时候,就用过 Zinc 做过一个串口调试工具,它的优势是轻量 —— 安装包只有 1M 多,适合当时内存只有 8M 的电脑。但这些工具就像手工打造的专用扳手,拧特定型号的螺丝特别快,换个型号就没用了。​

它们的价值在于证明:Framework 不必追求 “全能”,解决特定场景的痛点也能活得很好。这就像家具行业里,除了通用扳手,总会有木匠自己做个 “装抽屉专用小锤子”。​

三、第 3 代 Framework:VCL

在大学里看到 Delphi 带 VCL(Visual Component Library)出现时,我还在学校机房跟 MFC 的 “消息映射” 死磕 —— 那天晚上加班调试,屏幕上满是 “WM_COMMAND”“WM_PAINT” 之类的消息宏,像在看密码本。同事突然喊我:“你看这个!拖个按钮就能用!”​

VCL 最革命性的是 “可视化组件”:把按钮、表格、对话框做成了能拖到界面上的 “积木块”,双击就能写点击逻辑。就像突然从电动工具换成了智能机床 —— 之前用 MFC 写个带表格的窗口要 200 行代码,用 VCL 拖个 TDBGrid 组件,5 行代码就能连数据库显示数据。​

至今记得第一次用 VCL 做客户管理系统的场景:上午拖好界面,下午写完逻辑,下班前就跑通了。那种 “不用再跟底层较劲” 的轻松,就像木匠突然发现有了现成的桌腿、桌面,只要拼起来就行。这就是 VCL 的本质:它把 “怎么做窗口” 藏在背后,只给开发者看 “要做什么样的窗口”。​


unit MainForm;​

​

interface​

​

uses​

Windows, Messages, SysUtils, Variants, Classes, Graphics, Controls, Forms,​

Dialogs, StdCtrls;​

​

type​

TForm1 = class(TForm) // 继承VCL的TForm,自动获得窗口基本功能​

Button1: TButton; // 拖入的按钮组件​

procedure Button1Click(Sender: TObject); // 按钮点击事件​

private​

{ Private declarations }​

public​

{ Public declarations }​

end;​

​

var​

Form1: TForm1;​

​

implementation​

​

这段代码放在 10 年前,得自己写窗口注册、按钮绘制、消息处理 —— 相当于 VCL 把 “做按钮” 的 100 行代码压缩成了 “拖一下”,开发者终于能把精力花在 “点击按钮后要做什么” 上。​

四、VCL 与 MFC 的比较

用 VCL 半年后,我接手了一个用 MFC 写了一半的客服呼叫中心系统。当时的感觉就像刚用惯全自动洗衣机,突然换回半自动 —— 洗完得自己搬桶倒水。这两个 Framework 的核心区别,其实是 “开发者需要操心多少底层细节”。​

MFC 像老式相机,手动对焦、调光圈、调快门,虽然麻烦但能精准控制每处细节。比如想做个异形按钮,MFC 允许你直接改写绘图函数,像在白纸上自由作画;但代价是每次调整都得重新编译整个项目,就像拍张照片得先自己冲洗胶卷。我曾用 MFC 做过带渐变背景的登录界面,为了让颜色过渡自然,光是计算像素值就写了 50 行循环 —— 这在 VCL 里只需改个属性值。​

VCL 则像拍立得,按下快门就出照片。它把常用功能都做成了 “一键操作”:表格要分页?设置 PageSize 属性就行;按钮要变色?改 Color 值立刻生效。这种 “所见即所得” 的设计,来自它对 “组件” 的极致封装 —— 就像外卖平台把 “买菜、洗菜、烹饪” 打包成了 “点单、送餐”,用户不用知道厨房内幕。但它也不是没缺点:遇到极特殊的界面需求(比如让窗口像水一样流动),就得拆开组件改底层,这比 MFC 直接改写要麻烦,像给精装房换水管得先拆墙。​

两者的适用场景也像两种交通工具:MFC 适合需要 “定制发动机” 的项目(比如工业控制软件),VCL 适合要 “快速到达目的地” 的场景(比如企业管理系统)。90 年代末我带团队做项目时,总会根据需求选工具:给工厂做设备监控用 MFC,因为要对接特殊硬件;给公司做考勤系统用 VCL,两周就能交付 —— 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就像搬家时用货车还是轿车,全看要运的东西是什么。​

五、第 4 代 Framework:.NET Framework

前些年做RPA时,需要用到C#。所以我接触到了NET Framework 和VCL.NET陆续出现。如果说 VCL 是 “木匠专用机床”,那.NET 就是 “能做家具也能做机械零件的通用工作台”。它不再局限于 Windows 界面,还能处理网络、数据库、跨平台等更多任务 —— 就像工具箱里不仅有木工工具,还加了电烙铁和 3D 打印机。​

在web盛行的时候,我没用net做过 B/S 架构的项目,但了解用VCL.NET既能快速做客户端界面,又能直接调用.NET 的网络类库 —— 这在以前得同时用 VCL 和另一个网络库,就像用木工机床时还得另外接个电焊机。这种 “一站式解决” 的能力,让 Framework 从 “界面工具” 变成了 “全流程平台”。​

最后小结:

回望这几代 Framework,其实是条清晰的 “减负路线”:OWL 和 MFC 解决了 “不用重复写 API”,VCL 解决了 “不用重复设计组件”,.NET 解决了 “不用切换工具链”。就像从 “步行” 到 “自行车”,再到 “汽车”—— 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前人把坑填成了路。​

作为老程序员,我总觉得 VCL 最让人怀念的,不是它的技术多先进,而是它第一次让 “写界面” 变成了享受 —— 就像突然发现,做家具时不用再自己伐木了。这种 “把复杂留给框架,把简单留给开发者” 的理念,其实是所有好技术的共通之处。所以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让我好好的梳理一下这个框架,所谓“真正的程序员用VC,聪明的程序员用DELPHI正是如此”。未完待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