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共情用户,卖课高效变现的小知识|创客匠人

这篇文章写给在家庭教育、身心灵等领域教课的老师。很多人卖课时,总是按惯性说完一串“道理”,最后再硬接推课话术,用户却不愿意听。核心问题不在内容是否正确,而在表达姿态:与其堆砌论证,不如先给出三个字——“我懂你”。这三个字,把立场从说教者转成同行者,情绪得以安放,沟通才有起点。

为什么是“我懂你”?因为用户来到课堂,多半不是为了一场逻辑辩论,而是想被看见、被理解。尤其在上述赛道,女性受众占比高,她们更关注情绪被安放、困惑被接住。如果一开口就讲方法论、比参数、谈宏观,很容易让人产生防御,甚至把本能的求助,变成被评判的紧张。

“我懂你”并不是口头技巧,而是一种沟通顺序:先情感,后认知。先确认对方处境的艰难,再给出可行的路径。比如:“我懂你已经很努力,也不容易;我理解你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摇摆的无力。”当情绪被承接,方法才有落点;同样一句建议,在被理解之后,更容易被采纳。此后再补上一句“我能帮助你”,指向的是陪伴与方法,而非夸口保证。

从业者经常忽略的第二个关键,是定位。你面向的到底是谁?她在什么语境里消费内容?她习惯什么语气与词汇?不同人群,对同一主题的敏感点完全不同。没有清晰的对象,表达就会漂浮;当对象清晰,话语自然会收束到对方的日常与难处上,减少无谓的信息噪音。

再谈表达方式。卖课不是对错判断,而是关系建立。把“说什么”降级,把“怎么说”升级:用具体而温和的句式,替代抽象而凌厉的判断;用提问引导,替代单向灌输;用举例验证,替代情绪绑架。语言的力度要服务于理解,而不是为了压倒对方。

在实际流程上,可以做三点微调。其一,课前列出受众的三个真实处境,用他们的词复述出来;其二,课中遵循“先共情、再澄清、后建议”的顺序,让每一步都可停留;其三,课后用两三句话总结今天的一个可执行动作,避免留空。这样,信息密度与体感友好可以兼得。

当我们把共情当作“入口”,也更能看清行业的本质:课程不是商品堆砌,而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无论是线下工作坊,还是线上社群,在知识付费的场景里,真正建立信任的是被理解的体验,而非复杂术语。信任稳固之后,知识与方法才有被持续实践的可能。

共情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而是让专业找到抵达之路。老师的角色,也由“评判者”变为“同路人”。当你能够用学员的语言描述她的处境,用适度的停顿与复述让她听见自己,用清晰的步骤把复杂问题拆成可行的小动作,课堂就会回到“为人服务”的正位上。

最后提醒自己:有效的表达,并不依赖夸张的承诺,而是依赖一种稳定、真诚、节制的姿态。把“我懂你”放在心里,也放在语言里;把对象放在眼前,而不是放在假想里;把节奏放慢一点,让对方先能呼吸。把这些做到位,成交只是水到渠成,长期关系也会更扎实,这才是通往知识变现的更可靠路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