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4、基于约束层次结构的系统健康与入侵监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层次结构的系统健康与入侵监测方法,用于检测大型关键任务系统中的入侵、故障或操作错误。该方法通过在不同抽象层次上对系统行为进行约束,有效应对已知攻击的变体和未知攻击,降低误报率。文章分析了多种攻击场景,包括FTP服务器攻击、特权程序攻击和ARP攻击,并介绍了基于网络和主机的约束类型,以及静态、动态、时间、安全和语义约束。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分布式系统中具有良好的检测能力,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监测效果。原创 2025-08-04 08:28:18 · 9 阅读 · 0 评论 -
23、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经验分享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方法,分析了其对多种攻击类型的检测情况、有效性、开发成本、可移植性以及与异常检测方法的对比优势。通过结合通用规范和特定站点策略,该方法实现了高检测率和低误报率,展现了对未知攻击的强大适应能力。同时,文章总结了该方法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8-03 10:24:23 · 9 阅读 · 0 评论 -
22、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经验分享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方法,涵盖了规范的开发步骤、示例规范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文章通过限制系统调用行为、保护程序组、开发特定应用规范以及定制操作系统/站点策略,展示了如何构建高效的入侵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结合通用规范和误用规则,能够有效检测各种已知攻击,保障系统安全。文章还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8-02 11:23:31 · 9 阅读 · 0 评论 -
21、隐私、数据保护立法与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技术深度剖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信息共享的影响,并详细剖析了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实践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文章指出,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入侵检测信息是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方式。同时,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技术结合了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优势,具有高准确性、低误报率和良好的可解释性,为未来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原创 2025-08-01 09:14:30 · 6 阅读 · 0 评论 -
20、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入侵检测信息共享的影响,分析了个人信息的界定、处理原则以及共享的法律限制和豁免条件。文章还讨论了私营部门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促进信息共享,以提高整体网络安全水平。原创 2025-07-31 11:13:34 · 7 阅读 · 0 评论 -
19、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信息共享的影响,特别是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入侵检测信息共享方面的应用。文章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隐私立法,讨论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及其对网络数据共享的限制,并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如假名化方案的优缺点。此外,还涉及了跨境数据流动的挑战和立法协调的可能性,最后给出了在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的建议。原创 2025-07-30 16:28:43 · 10 阅读 · 0 评论 -
18、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自主响应及隐私立法对入侵检测信息共享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的自主响应机制以及隐私立法对入侵检测信息共享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探测器速度对攻击恢复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优化IDIP重传算法、提升技术可扩展性以及选择合适的速率限制参数。同时,文章分析了隐私和数据保护立法对信息共享的限制,讨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实现有效的入侵检测信息共享,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最终目标是在技术和法律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更有效的全球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原创 2025-07-29 15:23:44 · 6 阅读 · 0 评论 -
17、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自主响应
本文探讨了基于CITRA和IDIP架构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自主响应机制。通过实验验证,CITRA和IDIP能够在DDoS攻击期间实现网络的自动追踪与缓解,有效减少攻击对网络应用的影响。文章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测试场景和结果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在优化速率限制策略、增强跨社区合作和提高系统鲁棒性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07-28 15:11:35 · 6 阅读 · 0 评论 -
16、探索计算机免疫系统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免疫系统(CIS)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抗体检测机制、协同刺激过程和亲和力成熟技术的作用与挑战。实验基于Warthog平台,使用MIT林肯实验室的DARPA数据集,验证了系统在区分自身与非自身、检测未知攻击、优化误报与漏报率等方面的有效性。同时,文章指出了系统在扩展性、实际应用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原创 2025-07-27 10:13:47 · 19 阅读 · 0 评论 -
15、CDIS:迈向用于检测网络入侵的计算机免疫系统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防御免疫系统(CDIS),一种基于计算免疫系统(CIS)概念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CDIS旨在通过不完美匹配函数和进化搜索技术,检测以前未见过的网络攻击,弥补传统基于签名的IDS的局限性。系统使用自我和非自我的概念,通过抗体检测异常数据包。文章还讨论了CDIS的原型系统(Warthog和Ferret)、抗体生命周期、特征选择、实验结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攻击分类、检测低而慢攻击等。CDIS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深度防御方法。原创 2025-07-26 14:57:34 · 10 阅读 · 0 评论 -
14、精准检测提升权限攻击的源代码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精准检测提升权限攻击源代码的系统。通过语言分类规则,系统能够快速将输入文本分类为 C、Shell 或其他类别,并基于特定语言的特征进行攻击检测。C 攻击检测器利用注释、函数调用和系统命令等特征,结合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高准确率和低误报率。Shell 攻击检测器则关注用户操作、环境变量修改和特权交互等行为。系统还构建了一个恶意文件扫描工具,并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展示了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性能和部署潜力。原创 2025-07-25 11:30:39 · 6 阅读 · 0 评论 -
13、入侵检测警报聚合、关联及攻击代码检测技术解析
本文详细解析了入侵检测系统中警报的聚合与关联技术,以及攻击代码的准确检测方法。针对IDS产生的大量警报,提出了聚合和关联组件(ACC)来提高警报处理效率,并介绍了基于事件集的情况变更评估方法。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一种在攻击执行前检测嵌入C语言和Shell代码中特权提升攻击的系统,通过特征统计和后验概率估计提高检测准确性。系统性能评估表明,其在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方面表现优异,并可通过持续优化特征库和多模型融合策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原创 2025-07-24 09:40:20 · 10 阅读 · 0 评论 -
12、入侵检测警报的聚合与关联
本文详细探讨了入侵检测系统中警报的聚合与关联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警报数据模型,结合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实现了不同探测器生成警报的集成与处理。文章重点分析了AC(聚合与关联)算法的工作机制,包括重复警报检测和后果警报处理,并介绍了警报预处理阶段的令牌分配、时间同步和服务名称转换等关键步骤。此外,还深入解析了‘情况’这一聚合机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说明其在检测攻击趋势和识别攻击者意图中的应用。最后,文章从性能优化、系统扩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望了入侵检测警报处理技术的演进趋势,为构建高效、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原创 2025-07-23 15:50:41 · 9 阅读 · 0 评论 -
11、入侵检测警报的聚合与关联
本文探讨了入侵检测系统中存在的警报泛滥、上下文关联缺乏、误报及可扩展性差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 Tivoli 企业控制台(TEC)的聚合与关联系统(ACC)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引入探测器和 ACC 的分层架构,系统能够有效地对警报进行聚合和关联,减少操作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入侵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文章还介绍了 ACC 的算法设计、数据模型、系统集成方式以及实际应用场景,并展望了未来在算法优化、自动响应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改进方向。原创 2025-07-22 14:57:31 · 8 阅读 · 0 评论 -
10、高可配置入侵检测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STAT方法的高可配置入侵检测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通过MetaSTAT组件管理模块及其依赖关系,实现了灵活的传感器配置和自动化重新配置,从而提高对未知攻击和复杂网络威胁的响应能力。系统支持第三方模块集成,并已在多个实际入侵检测系统中应用,展现了良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实用性。原创 2025-07-21 10:03:31 · 6 阅读 · 0 评论 -
9、设计高度可配置的入侵检测传感器网络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度可配置的入侵检测传感器网络设计,基于STAT框架解决现有入侵检测工具的局限性。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和元传感器的协作,结合STATL语言、STAT核心、CommSTAT通信基础设施和MetaSTAT控制基础设施,实现细粒度的监控和动态配置管理。文章详细描述了传感器的配置过程、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重新配置的步骤和机制,展示了STAT框架在入侵检测中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原创 2025-07-20 14:28:14 · 8 阅读 · 0 评论 -
8、概率告警关联技术:有效应对网络攻击告警的策略
本文介绍了概率告警关联技术,这是一种有效应对网络攻击告警的策略。通过设置不同的相似度期望和最小相似度,该技术实现了合成线程、安全事件和关联攻击报告三个层次的关联,能够融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告警信息,减少冗余告警并提高攻击识别的准确性。文章还探讨了特征融合的方法、相似度计算的科学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关联、多源数据融合和实时响应等。原创 2025-07-19 11:41:25 · 11 阅读 · 0 评论 -
7、可信应用与入侵检测系统的接口及概率警报关联
本文探讨了可信应用与入侵检测系统(IDS)的接口技术以及概率警报关联方法。接口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决策参考,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而概率警报关联方法则通过特征相似度、相似度期望和最小相似度等机制,有效处理来自异构传感器的大量警报,提高攻击识别和应对能力。文章还分析了这两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场景、实施步骤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融合、自动化安全响应和多模态数据融合,旨在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和可靠的网络安全系统。原创 2025-07-18 10:33:20 · 5 阅读 · 0 评论 -
6、可信应用与入侵检测系统的交互:增强安全性的新途径
本文探讨了一种通过在可信应用与入侵检测系统(IDS)之间建立直接接口以增强系统安全性的新方法。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在自动响应入侵事件时面临误报和响应成本的挑战,而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将参考监视器与IDS功能结合,使应用程序能够向IDS提供领域相关的安全信息,并实现更精细、更具针对性的响应策略。文章还介绍了实验平台IDS/A的实现,并讨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优势和局限性。这种方法为深度防御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为未来安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原创 2025-07-17 13:45:36 · 6 阅读 · 0 评论 -
5、应用集成数据收集与可信应用接口在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应用集成数据收集与可信应用同入侵检测系统(IDS)接口在网络安全监控中的应用。通过性能测量、相关工作对比以及改进方向的分析,介绍了应用集成数据收集对安全威胁监测的效能。同时,阐述了可信应用与IDS接口的设计方法、实现步骤及其优势,包括提高检测准确性、增强响应能力以及降低性能影响。文章还展示了不同应用监控方法的流程以及综合流程图,强调了这些技术在未来网络安全中的广泛应用和优化潜力。原创 2025-07-16 09:16:48 · 5 阅读 · 0 评论 -
4、应用集成数据收集在安全监控中的应用与实现
本文探讨了应用集成数据收集在安全监控中的应用与实现,分析了传统监控方式的局限性,并介绍了应用集成数据收集的原理、优缺点、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性能评估结果。文章以Apache Web服务器为例,展示了如何构建应用集成数据收集模块,并结合EMERALD框架进行攻击检测。此外,还讨论了其未来优化方向及在实际企业环境中的应用案例,为构建更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原创 2025-07-15 12:55:05 · 6 阅读 · 0 评论 -
3、从声明式签名到误用入侵检测系统及应用集成数据收集
本文详细介绍了从声明式签名到误用入侵检测系统(IDS)的构建过程,重点分析了 SigGraph 的核心结构、BoundVars 集的计算与应用,以及循环与非循环状态的判断方法。同时,针对现有网络和主机数据收集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集成数据收集方法。该方法通过与应用程序耦合的模块提取交易信息,能够有效监控加密流量、深入理解应用行为,并独立于网络速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7-14 09:35:38 · 6 阅读 · 0 评论 -
2、从声明式签名到误用入侵检测系统的转换
本文介绍了如何将Sutekh声明式签名转换为入侵检测系统(IDS)中可操作的规则。通过定义事件匹配、签名实例等基本概念,构建SigGraph这一非确定性有限自动机来表示签名,并详细阐述了从SigGraph生成Russel和P-BEST规则的具体方法。文章还涵盖了SigGraph核心结构的构建、变量绑定的静态分析以及规则生成的实际应用场景。整个流程展示了如何利用声明式签名提升IDS的检测效率、灵活性和扩展性,为实现高效的误用入侵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原创 2025-07-13 09:10:59 · 9 阅读 · 0 评论 -
1、入侵检测前沿:从声明式签名到实用规则
本文深入探讨了一种新型声明式签名语言Sutekh,及其将入侵检测中的高级签名描述转化为实用规则的能力。通过Sutekh,安全专家可以更专注于攻击特征的抽象描述,而不必关注底层检测细节。文章还介绍了Sutekh的语义模型、规则生成算法,并与其他现有签名语言进行了对比。最后,总结了Sutekh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7-12 10:39:29 · 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