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那篇文章里我写了这么一段内容:古人很多话都是矛盾的,他到底怎么要求自己?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其实这就有我们文化里的精髓,阴阳结合,可是很多人犯了错误都是只走一条路,排斥另一条。
比如一个人今天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结果在下一个场景或者阶段他又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他到底是想做坏的里面最好的,还是好的里面最坏的呢?有的人说:“相由心生”,然后又说:“人不可貌相。”那他到底是否是个以貌取人的人呢?
一会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一会说:“有仇不报非君子。”这种例子能举出无数个,甚至每一句名言都能找出与之配套的话。如果让老钟解读,一定是别有一番风味,但是这种事情也许是双标,但是并不一定不好。
任何的道理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而不是说一味遵循,比如在一群平庸者里面那一定要出类拔萃,如果进入了一群精英里面做个凤尾也未尝不可。就像《士兵突击》里,很多尖子兵去了特殊小组,也就是默默无闻的一名,因为大家都是选拔出来的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