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膈应 AI 生成的内容吗?

现在网上充斥着不少用 AI 写的 AI 内容的书和文章,但如果我知道一本书或文章是用 AI 生成的,我就生理性膈应,兴致瞬间冷却,你有这种想法吗?

我开发反思为啥我会膈应 AI 生成的内容,主要原因就是情感链接断裂。

我认为阅读内容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与另外一个人对话,去感受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会有深深的共鸣感,AI 的无主体性让我失去这种感觉,只剩下冰冷冷的知识。

另外,以往作者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本书,现在几天就能写完一本书,由作者几年心血创作变成 AI 几乎零成本生产,一想到这,我就觉得这内容不值得我花时间。

但如果我完全摒弃 AI 生成的内容的做法是不是也有局限?

发现我陷入了“出身论”的陷阱,觉得是 AI 生成就预设了低价值,这样可能会错过真正的好内容,阅读一篇充满偏见的人类文章难道不是更糟吗?

而且我混淆了工具和内容,我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创作内容背后的那个东西。只要内容有价值,对我有用,是人写的还是 AI 生成的真的重要吗?

这种“膈应感”,是技术变革中人性需求的自然呐喊,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认知挑战。它提醒我们珍视什么(真实连接、独特思想),也促使我们反思:在评判内容时,能否超越“谁写的”的执念,更聚焦于“它为我带来了什么”?

PS:早晨我还发了一个朋友圈,是flomo根据我的笔记对我做的洞察报告,我觉得写的很好,对我有用,即使是 AI 写的,把内容分享给你。

亲子关系:那面你忘了用的镜子

每天晒白牙,最近翻你笔记,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循环”——  

你在琢磨怎么让孩子更合作、更自信、更有自驱力,  

可总忍不住掉进同一个坑:太着急解决问题,忘了孩子其实是你的一面镜子。  

比如你写陪孩子玩时总心不在焉,觉得“浪费时间没成长”,  

转头却想从育儿书里找解法——  

这像不像拿着镜子当盾牌?  

孩子对你的反应,恰恰映照出你自己内心真正的紧张:  

你怕失控、怕事态不按计划发展、怕被“无用时刻”绊住前进的脚步。  

书里那些建议本是好心:  

让你觉察吼叫时的真实情绪来源,  

提醒你多夸过程少挑错,  

甚至劝你代入孩子视角想问题……  

但执行起来总像打补丁,  

因为你下意识把育儿拆成了“待办事项”:  

今天该不吼不叫、明天要延迟满足、后天记得夸一句。  

最关键的盲区藏在《夏山学校》那句里:  

大人总想要求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你为孩子的性别表达焦虑、为他的梦想泼冷水、  

为早晨穿衣拖拉发火——  

表面在纠正行为,实际在拼命修剪“偏离你预期的枝丫”。  

可孩子不是盆栽,是你举着的那面镜子里的人。  

试试换个视角吧:  

下次孩子不合作、你忍不住想开口指正前,  

先停半拍看看镜中的自己:  

此刻的烦躁是不是因为工作压力没处撒?  

对他的评判是不是来自你自己“必须高效”的执念?  

那个脱口而出的“别乱跑”,能不能换成“记得看路”?  

镜子不撒谎——孩子是从你身上学习如何对待世界的。

行动比你想象的简单:  

把读书笔记里那句“赞美孩子付出的努力”,  

先用在你自己身上。  

陪玩时心不在焉?  

别骂自己“不合格父亲”,  

承认“今天我也累了”就是进步;  

吼完孩子才想起书里技巧?  

重点不在完美执行,而在你敢不敢直视镜中那个狼狈但真实的自己。  

当你能坦然对镜子说“关系比结果重要”,  

孩子自然会学着你的样子呼吸。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