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白牙的读者可能知道,我去年9月份来到了美团Keeta团队,做外卖出海业务,回顾了这 10 个月做的事,发现大部分时间我在做内包。
你可能有疑惑,啥叫内包?那就不得不提下外包,外包是将业务或任务委托给外部独立的公司或个人处理,而内包是将业务或任务分配给公司内部的另一部门或团队来完成。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执行方:外包是外部供应商或自由职业者,内包是内部员工或部门。
下面白牙会详细介绍,为啥说感觉一直在做内包
白牙开始在用户增长团队做广告业务,不过团队的广告业务还比较原始,没有做程序化投放平台,再加上合作的海外的广告媒体没有国内成熟,国内有头条巨量引擎、腾讯广点通等。
我们想做 RTA,但合作媒体能提供的能力其实不是真正的 RTA 广告,后续就暂时搁置了,我的人力也暂时空出来了。
这时同一个 +2 团队下的精准营销团队有个需求,发现给用户离线注券和用户用券没办法用一套判断逻辑,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发券时判断用户可用,用券时却用不了,从而导致客诉,所以急需一个 id-mapping 的能力来打平发券和用券的判断逻辑。
最后这件事落到了我头上,why ? 这个能力只有他们团队用,为啥不自己做呢?但转念一想,入职后还没正经做一个需求呢,正好抓住这次赶紧熟悉下全流程,丝滑开启内包第一站。
在这个需求测试阶段,我被告知同一个+2团队下的补贴团队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搭售,需要我去支持一下,这个业务说白了是在用户点外卖提单时推荐优惠券一起售卖,涉及到的券包正向预发、交易、履约、售后逆向交易,都需要我出方案和开发,还是一个倒排期需求,周四我还在id-mapping的需求上,还没上线,下周一就要技术方案评审了,你就看多紧急吧,但我完全没接触过券包售卖业务,还要了解他们一期的逻辑都有什么,怎么实现的。
当时我都懵逼了,这摊上事儿了呀,而且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刚好当时在读《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本书,从书中我学到了当你遇到坏事或麻烦事时,请记得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为什么是我”的受害者思维变为“这件事能教给我什么”的成长型思维,把它当作人生的礼物,只是带有困难的包装而已。这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给自己传递积极的信号,让自己更豁达的面对周围的一切。
刚好此刻我就有“为什么是我”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只会让我烦躁,我也改变不了什么,如果换成“这件事能教给我什么”能让我聚焦当下的问题,最终利于解决问题,我照着做了,来到了内包第二站。
我周四晚上把id-mapping的需上完线,周五、周六日加班,赶紧熟悉业务和代码、出方案,期间我也听了这个业务其他团队的方案评审,快速往大脑里灌内容,起初真的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最终我周一完成了方案评审,项目如期完美交付,认识了很多合作的同学,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这件事后,我的自信心提升了,心态也变了一些,之前突然有啥事落到我头上,我真的很恐惧,现在没那么恐惧了。最终,我留在了这个团队。
刚做完这个需求,领导又让我负责券膨胀(美团也有这个业务,一张面额小的券膨胀到面额大的券)的业务,这个不是内包了,团队份内的事儿,这次也是方案开发一条龙,开发完后因为手术短暂休息了小两周,但代码质量还不错,没咋影响测试进度,手术回来后完美交付上线,可以说我是最了解膨胀业务的人,这件事进一步驱散了一些恐惧。
做完券膨胀业务之后,零零散散做了一些需求,不过都不大,keeta 忙着开国,券包售卖的业务需求暂时少了,而且还经历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我们团队人变少了,短期人力闲置就需要找事儿做,领导给我们分了 TG,我的 TG 是 AI 应用探索,刚接到这个一头雾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难道为了做而做吗?但这种想法只会让人消极,我就把目光放到现在团队有啥痛点嫩管用 AI 来解决,发现排查问题流程比较复杂,刚好当时同事也在做相关探索,她做了一个查询关键信息的页面,用 nocode.cn,美团开源了,你可以去看看,很喜欢它的 slogan “一句话,呈所想”。但这个工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需要知道什么问题要看哪些数据,还要做一些分析,而且如果人不在电脑旁,需要开vpn,在手机上用这着也不太方便,即使给运营宣讲了,但她们还是一头雾水。
我找到了突破点,我可以开发一个大象机器人,然后绑定agent,agent绑定工作流、知识库,客服直接把用户的问题和关键信息发给机器人,机器人自动识别意图路由到对应的工作流,把分析的结果和关键数据返回,非常直观,客服一看就懂,推广给客服后,她们非常满意。我也快速学了AI 相关的知识,果然最快的学习方法就是用它,然后带着问题学。
在异国他乡支持开国的同事遇到一个痛点,他们在开国路测时反馈问题路由问题比较麻烦,希望能通过一个高效的方式支持路测反馈问题,并根据问题路由到对应的团队,并创建 TT 工单,不同的 +2 下的一个团队,他们有一个大象 AI 机器人,具备一些能力,但需要改造。但复杂这个机器人的同事短时间出不来,前方要的又比较急,嗯,不出意外,这事儿又落到了我头上,来到了内包第三站。
因为之前我调研过这个项目,有一定了解,所以对齐需求后很快出完方案、开发,在测试环境验证通过,让提需求的同事体验,他反馈很丝滑,还在群里,当着我+1、+2领导表扬我,不得不说,这人能处,哈哈。这次经历也有收获,而且这个项目的后续迭代也是我跟。
这个路测的项目还没上线,新的活又来了,来到内包第四站,需要我去支持广告团队,对就是我刚入职美团加入的那个团队,哈哈,缘分妙不可言。他们想做创意平台,虽然境内有现成的,但需要他们改造,比如支持国际化,但不知为什么最后没有聊妥,可能没人力,也可能大家目标不同,最后的结论是他们可以把代码分享出来,Keeta 自己改造。
这不是重复造轮子吗?希望美团高层领导能看到这篇文章,解决下这个问题吧,不都是一个公司的吗?当然不是美团一家公司有这问题,腾讯的问题更大,美团算是把中台做的很好的公司了。
这个活儿一点不好做,我是前天下午开始了解这个需求,现在还是懵的,而且也是一个倒排期的需求,要的很急,开发人力又不够,目前只有我一个人,其实我是有疑惑的,为什么不是他们团队内部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团队内部有三个方向,为什么不调整资源来支持这个项目?也可以通过加班、提高效率等方式,而不是从外面的团队借人吧,我在 58 同城 3 年,腾讯 3 年多,几乎没遇到过这事儿,可能我比较幸运,在前两家公司都是一个项目做了 3 年。
后面我好像明白了,为啥美团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美团是把活水机制做做得最好的公司,没有之一,美团的活水比例还是很高的,也比较容易,在虽然腾讯也有活水机制,但坑很少,要求一点不比外面面试低,我也很少听到有人活水。
二是美团强调内部资源调配,只要有新业务,会优先从其他业务调人来支持,比如之前的美团优选,以及现在的keeta,都是这样,当然有的是主动支援,有的是被动支援,但不管怎样,可以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暂时判断不了这种用人方式的好坏,今天分享这些也不是吐槽,如果我的领导看到,别多想,就是想记录下,觉得挺有意思的体验。但不管怎样,我成长了,不惧怕事儿了,我会以“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想法看待这些事,跟着做事成才,希望这些经历能带给你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