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是中国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荀子提出的一个核心哲学概念。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明白荀子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性恶论。
维度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庄子 |
人性论 |
性相近,习相远(可塑性) |
性善论(四端扩充) |
性恶论(礼法矫正) |
性自然(超越善恶标签) |
天道观 |
敬鬼神而远之(重人道) |
天命在民心(道德之天) |
天行有常(自然之天+人定胜天) |
道法自然(齐同万物) |
治国路径 |
德治礼教→天下归仁 |
仁政王道→民为贵 |
礼法并施→王霸结合 |
绝圣弃智→无为而治 |
修养境界 |
修身成君子 |
养浩然之气 |
化性起伪 |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 |
1. 化性:
“化”:改变、转化、教化。“性”: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恶”并非指道德败坏,而是指人天生具有各种生理欲望(如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如果放纵这些欲望而不加约束,就会导致争夺、残贼、淫乱等恶果,破坏社会秩序。
因此,“化性”就是指要改变、转化人天生的、恶的自然本性。
2. 起伪:
“起”:兴起、建立、产生。 “伪”:这是荀子思想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容易被误解的概念。这里的“伪”不是指虚伪、欺诈,而是指人为、后天作为的意思(“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它指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教化、实践所形成的东西。
因此,“起伪”就是指要通过人为的努力,建立起道德规范、礼义法度、文明教化。
“化性起伪”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通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学习礼义、接受教化、遵守法度),来改变和转化人天生恶的自然本性,从而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文明秩序的善的行为和品格。
核心内涵:
1. 人性本恶:这是荀子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人为的结果。2. 后天教化至关重要: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依靠圣人的教化、礼法的约束、环境的熏陶(“注错习俗”),才能使人向善。
3. 礼义法度是“伪”的体现: 礼义、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都是圣人为了矫正人性、治理社会而人为创造出来的(“伪”),它们是使人性得以“化”的工具和标准。
4. 强调学习与实践: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君子”、“圣人”),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不可以已”)和实践(“积善成德”)来“化性起伪”。
与孟子“性善论”的对比:
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扩充、保持本心的善。
2.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改造、约束本性的恶,通过外在的“伪”(礼义教化)来塑造善。
“化性起伪”的思想强调了:
1.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人是可塑的,后天的教化对人的道德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必要性:礼义法度是社会得以维系、人性得以向善的根本保障。
3.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克服天性中的弱点,成就道德人格。
“化性起伪”就是主张:人天生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遵守礼仪规矩(人为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本性,变得有道德、懂规矩、向善。这个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尤其是强调外在规范和实践的方面,也与法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都重视外在规范和约束)。
文章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