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LM微调&数据集,回答一个好问题

🎉 公益性质的「赋范大模型技术社区」现已集结超3W大模型技术学习者、爱好者!干货技术助力超400W次成长!


🔸 写在前面

现在社群数量已超过100个,会出现已有问题被重复回答,或是问题较多自己的问题被遗漏的情况。

虽然是公益性质的社区,但仍希望能尽可能的解决大家的问题,做起来会很困难,但是“为每个人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赋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企业愿景,也是「赋范大模型技术社区」建立的初衷。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发起了“回答一个好问题”栏目!并由专人进行维护、整理和编辑,目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


🔎 本期 Q&A

Q1:微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核心用途:1️⃣对话风格的微调;2️⃣知识灌注;3️⃣推理能力的提升;4️⃣任务特定能力(如Agent能力)的提升。

Q2:为什么微调后数学能力提升但代码能力下降?

微调会对模型的原始能力有一些影响,围绕某一部分能力微调的时候另一部分能力可能会下降。这一点非常微妙,如果我们只是进行小范围微调可能不会影响其他几个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带入几万条数据,然后训练了一个epoch的话,就会对模型原始能力造成很深度的影响。比如会极大程度偏向当前数据集的能力(如数学),同时可能导致其他能力(如代码)下降。解决方法:

  • 训练次数少一点,减轻对其他能力的影响。
  • 能力要大幅上涨,微调数据集不能只是一个方面,需要涵盖其他领域数据(如代码数据),以平衡模型能力。

其实,微调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Q3:数据量太小(如几十或几百条)怎么办?

可以通过大模型生成问答数据来扩展数据集数量规模,否则确实可能无法有效训练。

Q4:数据集清洗可以平台化吗?

不同数据集格式差异大甚至完全不一样,通常都需要手动清洗(在代码环境中完成),但清洗过程一般不会太复杂。

Q5:如果模型原始能力不存在,能否通过微调实现知识灌注?

大模型通常具备基础领域知识,若新知识能与现有自然语言关联,能力可迁移;但细节知识(如企业财报数据)需依赖RAG技术,无法仅靠微调完成。

Q6:多模态数据可以用来微调吗?

只有具备多模态能力的模型支持多模态微调;单模态模型无法微调多模态数据。

Q7: 哪些多模态模型适合微调?

千问VL、Omni等支持多模态微调,但Omni成本较高;千问2.5 VL是目前微调较多的选择。

Q8:怎么让没有注释的代码数据集变得“有注释”?

 在指令中添加需求,例如“请生成带注释的代码”,模型就能学会生成含注释的代码,无需原始数据本身带注释。

Q9:微调Qwen3后模型回答乱码是为什么?

这个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比如说数据格式选得不对,或者是内部提示词模板加载有问题,都会出现一些乱码。

Q10:微调后文本检索不准确怎么办?

微调适合“理解性”知识灌注,不适合细节记忆,如细节检索(如金融大数据领域围绕各个不同企业的研报进行检索解读)就需要结合RAG或Graph RAG技术,因为类似于财报这种的知识检索,比如需要让模型知道哪家公司、哪年营收多少、利润率、法人、邮箱等等,这种非常细节的知识是很难通过微调进行知识灌注完成的。

Q11:微调是否像“炼丹”?结果是否不可控?

因为结果往往不可控,同样的经验在不同模型上不一定有效。调参、数据、策略等变量太多,调优过程非常依赖经验。其实深度学习领域普遍存在不可控性,需反复验证。

Q12:怎么评估模型效果呢?

可以用 EvalScope 框架,结合不同评测数据集来评估微调后模型在各类任务上的表现。

Q13:如何处理时序数据?(持续数据与预测模型)

可将文本模型转换为预测模型,针对时序问题(如趋势预测)进行微调。

Q14:「全量指令微调」和「预训练」需要的算力大小是不是一样的呢?

不一样。一般预训练需要的时间长很多,所以我们会加显卡来降低时间,但是全量指令微调和预训练所需要的【最低显卡标准】是一致的,能跑圈全量指令微调的机器也能跑预训练,只是时间问题

数据量

GPU需求

训练时间

预训练

TB级

数十到数百张

数周到数月

全量微调

GB级

几张到十几张

数天到数周

Q15:全量微调70b fp16精度的模型,需要多少算力呢?

llama-factory给的标准来看,最低1200G显存,加上数据、推理之类的,也就是20张80G的显卡(20张H800,如果能有的话)

ps:社区已上线相关的硬件配置自查表喔~

❓猜你想问

1、为什么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大模型技术社区为公益性质社区,不提供付费问答哦~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大概率是

  • 群内的大家都比较忙,问题被遗漏了

  • 问题过于笼统,不了解具体情况是没办法提供帮助的哦

例如-提问:如何打造一个行业智能体?

建议提问方式:我是xx领域,希望解决xx问题,通过xx技术是否能实现?可以达到xx效果吗?

  • 提问被判定为讨论性质的内容,群友不感兴趣也就不会进行回答哦

  • 其他未知情况~

2、该如何保障回答质量与真伪?

赋范大模型技术社区为公益性质社区,非官方发布资讯无法保证真伪,群友的回答可以作为你的参考哦。而本文整理问答经过:

  • 专人整理与编辑

  • 大模型初筛并判定可信度

  • 一线总监级技术大佬复核

3、如何更快找到相关答案?

  • 群友卧虎藏龙,欢迎在社群内提问呀~

  • 九天老师每周直播,除了超硬核的前沿、干货内容,还会在中场和临近结束时进行答疑,千万别错过啦!

  • QA文档会收录至大模型技术社区,借用飞书左上角的智能搜索,也能很方便找到相关答案哦~

 🗺 加入我们

📍更多大模型技术相关内容,⬇️请点击原文进入赋范大模型技术社区即可领取~

图片

为每个人提供最有价值的技术赋能!【公益】大模型技术社区已经上线!内容完全免费,涵盖20多套工业级方案 + 10多个企业实战项目 + 400万开发者筛选的实战精华~不定期开展大模型硬核技术直播公开课,对标市面千元价值品质,社区成员限时免费听!

<think>嗯,用户想了解如何构建链式回答LLM微调数据集。这个问题其实很专业,需要结合提示工程和微调技术来解决。用户可能是在开发多轮对话系统,比如客服机器人或教育应用,需要模型能像人类一样进行连贯的思考链。根据之前的引用,用户熟悉微调框架(比如引用2提到的SFT),但对特定数据格式可能不太清楚。让我拆解下需求:首先是“链式回答”定义——这通常指思维链或推理链,在数学、编程等领域很常见。数据集核心是要展示思考过程。比如数学题不能只给答案,要包含解题步骤;编程问题要展示调试过程。数据构建上,需要考虑三要素:问答对、中间推理链、多轮延续性。每个样本应由“原始问题-中间思考-最终回答”组成。比如用户引用1提到的模式构造技术就很相关,可以借鉴LM-BFF的模板设计思路。具体操作要分七步走:1)收集任务场景;2)人工构建示例;3)设计引导词如“首先”“其次”;4)补充反例避免过度自信;5)格式化数据成JSONL;6)验证链条有效性;7)数据增强。重点注意标注员的培训质量。格式方面推荐三层结构:input-chain-output。input用纯文本问题,chain用带自然语言标记的思考过程,output是最终答案。实验证明这种结构比单纯QA对微调效果提升显著。用户给的参考文献很有价值:引用2强调SFT对齐能力,这点在链式回答中至关重要;引用1的模板生成技术能解决推理链标准化难题,可以融合进数据构造流程。不过要注意实际业务逻辑的适配性。</think> 构建适用于链式推理(Chain-of-Thought,CoT)的LLM微调数据集需特别设计**多步推理的逻辑结构和任务相关性**,以下是关键步骤和要点: --- ### **一、核心数据集构建原则** 1. **任务定义明确** - 目标场景需包含**多步推理**(如数学解题、逻辑推理、决策分析),要求模型输出中间推理步骤 - *示例任务*:数学应用题、代码调试、因果推断、知识图谱遍历 2. **数据格式设计** 每个样本需包含三层结构: ```markdown [输入]:问题描述 [链式输出]:Step 1: ... → Step 2: ... → ... → 最终答案 [标签]:标准推理链及结果(人工标注) ``` *示例数据*: ```json { "input": "书架有5层,每层30本书,借出1/3后还剩多少?", "chain_output": [ {"step": 1, "content": "总书本数 = 5 × 30 = 150"}, {"step": 2, "content": "借出量 = 150 × 1/3 = 50"}, {"step": 3, "content": "剩余量 = 150 - 50 = 100"} ], "answer": "100本" } ``` --- ### **二、数据生成方法** 1. **人工构建黄金标准** - 由领域专家编写**200-500个高质量种子样本**,覆盖任务所有推理路径 - 标注要点: - 步骤分解合理性(每步不可跳跃) - 因果逻辑严密性(如步骤间需显式关联变量) 2. **数据增强技术** | 方法 | 说明 | 适用场景 | |---------------------|-------------------------------|-----------------------| | **模板扩展** | 基于种子样本修改数字/实体生成新数据 | 数学/逻辑问题 | | **反向蒸馏** | 用大模型生成推理链 → 人工校验修正 | 开放域问题 | | **对抗干扰** | 插入冗余信息测试抗干扰能力 | 鲁棒性训练 | 3. **引用文献实践方法** - LM-BFF的**模板生成技术**(如Pattern-Verbalizer组合)可构造标准化推理框架[^1] - SFT指令微调需对齐**用户偏好**,如链式长度控制、术语一致性[^2] --- ### **三、模型微调关键设置** 1. **损失函数优化** ```python # 伪代码:链式步骤的加权损失 def chain_loss(output, target): total_loss = 0 for step in range(max_steps): step_weight = 1.0/(step+1) # 后期步骤权重降低 total_loss += cross_entropy(output[step], target[step]) * step_weight return total_loss ``` 2. **解码策略调整** - 推理阶段使用**约束解码**(Constrained Decoding)强制生成步骤标记(如"Step 1:") - 温度系数设为0.3-0.7平衡创造性与逻辑性 --- ### **四、验证与评估指标** 1. **链式质量指标** | 指标 | 计算公式 | 说明 | |---------------------|-------------------------------|---------------------| | 步骤正确率(SCA) | 正确推理步骤数/总步骤数 | 衡量局部逻辑 | | 连贯性得分(CCS) | 人工评估步骤间因果衔接度(1-5)| 评估链条完整性 | | 最终答案准确率(FA) | 标准答案匹配率 | 整体任务准确性 | 2. **消融实验设计** - 对比组: - 基础SFT微调(无链式结构) - CoT微调(含推理链) - *结果预期*:CoT组在复杂任务上FA提升15%+,SCA>80% --- ### **五、典型应用场景** 1. **教育领域** - 数学解题辅导:```问题 → 公式推导 → 计算结果``` 2. **故障诊断** - 代码调试:```报错信息 → 可能原因 → 修复方案``` 3. **医疗推理** - 诊疗决策:```症状 → 病理推断 → 治疗建议链``` --- ### 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Q:如何避免错误累积传播?** A:采用**逐步验证机制**,每生成一个步骤后: 1. 调用验证模块检查逻辑矛盾(如数学等式校验) 2. 若检测错误,回溯至最近正确节点重新生成 **Q:数据量不足怎么办?** A:结合[1][2]的范式: 1. 用LM-BFF生成Pattern模板扩充数据多样性[^1] 2. 基于SFT做任务适配微调提升样本效率[^2]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