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区域化:网格计算中的数据管理新范式
1. 数据区域化概念引入
数据区域化是一个抽象但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云在晴朗蓝天中滚动的宁静场景来类比。就像云朵在天空中移动一样,数据区域在数据网格平面(DGP)中浮动。数据区域内的数据如同云中的水滴,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来源,它们汇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和形状不断变化的区域,在数据网格平面中移动。
数据区域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外部因素的变化,如业务需求、使用需求、整体数据大小和性能要求等,以确保数据不会“落地”。数据区域管理策略,如分布、同步等功能,会影响其在数据网格平面中的大小、形状和移动。此外,硬件、故障间隔时间、任务调度和路由、一天中的时间以及可用资源的循环等外部力量也会对数据区域产生影响。这些复杂的力量相互作用,通过数据区域的数据管理策略进行平衡,使其不断调整自身特征,以达到最佳状态,满足供需曲线的要求。
2. 什么是数据区域
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数据架构定义了多个孤立数据库或包含特定业务所需全部信息的数据仓库的概念。随着业务的发展,为了处理业务的不同方面,创建了许多不同且有时相互竞争的孤立数据库。例如在金融领域,后台和前台往往有相似的信息,但很少能共享。
数据网格架构旨在将特定数据的位置与使用它们的资源解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定义数据区域的概念。数据区域被定义为虚拟资源的逻辑组织,为数据提供存储。这些存储和提供存储的虚拟资源在服务级别和位置方面通常未明确指定。除了虚拟资源,数据区域还关联了一组管理策略。数据区域内的数据代表了独立于来源的逻辑分组。
3. 传统术语中的数据区域
在传统术语中,数据区域类似于数据库。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区域,我们以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