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服务拆分始终是架构设计中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Spring Cloud 提供了一整套微服务治理框架,而如何进行服务边界划分,往往决定了系统的后期可维护性、扩展性与稳定性。
我在日常项目中总结出两种常见且实用的拆分模式:
-
一种是功能导向的服务拆分(Feature-oriented)
-
另一种是流程导向的服务拆分(Process-oriented)
在本文中,我将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结合一个实际产品——橙武低代码平台的架构,详细阐述这两种拆分模式的原理、优劣、适用场景与实战经验,帮助你在自己的系统中做出更清晰的设计选择。
一、功能导向的服务拆分:按“类属功能”归类
1.1 什么是功能拆分?
功能拆分(Feature-based Decomposition)即按照业务能力进行划分,每个微服务代表一个明确的业务模块,承担清晰的业务责任。
比如一个支付系统可以拆分为:
-
pay-service
:统一接收支付请求 -
内部再封装多个支付子模块:
-
wechat-pay-service
-
alipay-service
-
unionpay-service
-
这些服务可以合并成一个“支付域”,也可以进一步拆解成多个独立服务,按需部署和扩缩容。
1.2 典型应用场景
适合中后台平台、ToC应用、B2B系统等:
-
订单系统 →
order-service
-
用户管理 →
user-service
-
商品信息 →
product-service
-
支付系统 →
payment-service
-
物流模块 →
delivery-service
这种拆分方式天然符合业务团队分工模式,每个团队负责对应领域的服务开发与维护,适合以业务为主导的团队协作结构。
1.3 优点分析
-
边界清晰:功能即服务,服务之间耦合度低
-
职责明确:问题定位简单,运维可控
-
适配业务增长:可根据业务量调整服务颗粒度
-
部署灵活:某些服务支持独立部署和集群扩容
1.4 潜在问题
-
功能内部流程复杂性被隐藏,难以做流程抽象与治理
-
在复杂系统中存在大量调用链,如跨服务补偿、事务一致性等问题逐渐暴露
-
容易出现重复逻辑(如权限、日志、鉴权等)
二、流程导向的服务拆分:以“系统协作流程”为单位
2.1 什么是流程拆分?
流程拆分(Process-based Decomposition)是指:将系统中各类业务流程中“角色”的职责实体化为服务。
这类服务并不强调某一具体业务,而是强调“流程中职责”,通常偏平台型系统或低代码/自动化系统。
以我所主导开发的橙武低代码平台为例,其服务划分方式如下:
-
gateway-service
:网关统一入口,负责鉴权、路由 -
scheduler-service
:流程调度、异步任务编排、流程流转控制 -
component-service
:组件服务,封装各类可复用UI组件与运行逻辑 -
data-crud-service
:负责动态表结构、数据的增删改查 -
script-service
:执行动态脚本(Groovy/Python),负责可编程计算逻辑 -
form-builder-service
:动态表单构建器,支持模板渲染 -
logicflow-service
:工作流引擎封装,支持条件流转与节点挂载
这些服务按职责划分,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都可复用,关注点是整个“工作流程”如何被调度与支撑,而不是某一个业务功能点。
2.2 典型应用场景
适合平台型系统、低代码平台、流程自动化平台、BPM 系统、规则引擎平台:
-
动态表单引擎
-
多语言脚本服务
-
通用任务调度系统
-
数据源管理器
-
自动化测试平台
-
模型训练/推理流程(如 AI pipeline)
2.3 优点分析
-
复用性高:每个服务都可以支持多种业务流程
-
流程可观测、可控制:调度器/脚本执行器可以精细控制执行路径
-
高灵活性:新业务流程无需重写服务,只需“组合已有服务”
-
适配低代码场景:天然适用于表单驱动、流程驱动系统
2.4 潜在挑战
-
开发成本初期偏高:需大量抽象、对流程理解要求高
-
服务间协作更复杂:调度链条更长,需加强链路追踪与容错控制
-
边界不如功能清晰:组件式的设计要求开发者理解“服务拼装思维”
三、拆分模式对比表
对比维度 | 功能拆分 | 流程拆分 |
---|---|---|
拆分依据 | 业务模块、领域模型 | 系统运行流程、执行角色 |
服务粒度 | 粒度中等或偏粗 | 粒度更细,职责单一 |
服务职责 | 聚焦业务功能实现 | 聚焦流程支撑与功能拼装 |
扩展性 | 新业务需新增功能服务 | 新业务可由现有服务组合实现 |
适用系统 | B2B/B2C业务系统、商城、管理后台 | 平台型系统、低代码平台、BPM、数据流平台 |
优点 | 清晰职责、部署灵活、逻辑清楚 | 抽象程度高、灵活组合、支持自定义流程 |
缺点 | 难以复用、存在重复逻辑、流程不透明 | 初期开发复杂、协作链长、调试困难 |
四、以橙武低代码平台为例的流程拆分实践
4.1 核心拆分原则
我们在橙武平台的架构中,采用流程导向拆分,其原因如下:
-
系统主要目标是提供“拖拽式开发体验”
-
用户需求变动频繁,要求系统可以快速组合响应
-
支持多种“跨功能”流程,如“审批 + 动态脚本 + 数据回写”
因此,我们设定了如下原则:
-
职责分离而非功能分离
例如,所有数据处理交给data-crud-service
,哪怕是审批业务或营销业务。 -
流程调度中心统一控制行为路径
所有逻辑走调度流程(由scheduler-service
统一执行) -
动态脚本 + 动态组件 = 无限业务组合能力
4.2 服务协作典型路径
以“提交一个动态表单 + 校验规则 + 执行审批 + 写入数据库”为例:
-
前端请求通过
gateway-service
鉴权 -
调度请求被转发到
scheduler-service
-
调度器识别当前流程节点需:
-
执行
groovy 脚本
→ 交由script-service
-
校验字段 → 交由
component-service
的表单校验模块 -
写入数据 → 调用
data-crud-service
-
-
所有操作记录由调度器统一收集,发送日志服务
这种模型下,所有流程都具备通用执行路径,前端仅需拼装流程图和数据模型,后端无需新增服务代码。
4.3 隐藏的设计难点
-
链路追踪问题严重:一个请求可能涉及7个服务调用,需要配合 SkyWalking 等工具做链路可观测
-
参数传递结构化要求高:使用统一的
ProcessContext
对象在服务之间传递执行上下文 -
调度模型过于通用可能影响性能:引入“编排优化”模块,做预编译节点策略
五、如何选择拆分方式?
5.1 推荐判断依据
问题 | 倾向选用 |
---|---|
系统是业务系统(如订单、商城) | 功能拆分 |
系统是平台系统(如低代码平台) | 流程拆分 |
功能清晰、少变动 | 功能拆分 |
强调可编排、可组合 | 流程拆分 |
主要面向“人”服务 | 功能拆分 |
主要面向“流程/数据流”服务 | 流程拆分 |
5.2 实战建议
-
初期阶段可采用功能拆分,后期逐步抽象为流程服务
-
混合使用是常态,如在橙武平台中仍保留
auth-service
、user-service
等功能服务 -
对于流程拆分,一定要:统一上下文对象 + 搭配链路追踪系统 + 加强限流与容错设计
六、总结:拆分不是目标,而是手段
微服务拆分的目标,不是让系统变复杂,而是让系统“演化的成本更低”。
-
功能拆分更适合“稳定业务”
-
流程拆分更适合“快速迭代、平台驱动”
没有最好的拆分方式,只有最适合你业务发展的架构策略。
在我参与开发橙武低代码平台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从功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过渡,也踩过很多坑。但今天回过头看,我们可以实现“一套服务组合上百种流程”的平台化效果,这就是拆分带来的回报。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在设计自己的微服务系统时,找到更清晰的思路。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与关注我,我将持续更新关于低代码平台架构设计、Spring Cloud 实践、AI 与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干货,敬请期待!
低代码平台:橙武低代码
点击下方名片,添加博主好友,加入低代码群聊。